圖畫書,又稱繪本,這一曾經被中國人誤以為是小人書的國際流行兒童讀物正在成為中國出版界的「新寵」。但引進與原創比例失調,讀者偏愛引進版而輕視國產版,使出版界發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的感嘆。
版權引進熱
薩拉·庫瑪爾是比利時一家知名童書出版社的負責人,曾經把兒童圖畫書版權輸出到中國。最近一位中國出版人向她詢問,是否有新出的兒童圖畫書可供引進,她表示有兒童文學的新書,但沒有新的圖畫書。庫瑪爾感嘆:「你們中國的出版速度太快了,我們跟不上你們的節奏。」
隨著兒童圖畫書在中國的熱銷,中國出版界引進國外版權的規模和速度都在提升。最近幾年在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和義大利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上,總能看到中國少兒圖書版權經理大量購買國外兒童圖畫書版權,甚至出現多家國內出版機構爭相搶奪同一版權的現象。除了美、英、日、韓等主要版權引進國之外,連阿富汗、伊朗等國也有兒童圖畫書被引進中國。
「中國兒童圖畫書市場現在是全世界最多元的,中國孩子幾乎能看到全世界優秀的圖畫書。」企鵝出版公司中國辦事處副總經理王珍說,近年來通過企鵝引進中國的國外童書呈兩位數增長。
這一情況也得到了其他版權代理公司的證實。王星是一家德語圖書版權代理公司的經理,10年前公司每年引進中國的德語兒童圖畫書有50至60種,到2011年這一數字已經攀升至400多種,此後一直保持在這一水平。
據王星介紹,引進版圖書大多採取預付金含版稅的形式,印數越多,國外版權方的收益就越大。「大部分德國出版社都是小型出版社,除非特別看好某本書,一般每本圖畫書首印都在一兩千冊左右,所以當我報出1萬的首印數時,他們非常吃驚。」王星說,近幾年國內出版社的版權交易日趨規範和成熟,引進版圖畫書的再版版稅越來越多,因此國外版權方對中國市場日益重視,與中國開展版權貿易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5年多一倍
這一情況與10年前形成鮮明對照。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一些國際出版界人士就曾向中國推薦兒童圖畫書,但沒有引起中國出版界的興趣。一些版權代理公司在向中國出版社推薦兒童圖畫書時甚至被直接拒絕。另外,兒童圖畫書因價格較高難以被中國讀者接受。
新經典文化公司下屬愛心樹繪本館是國內最早從事兒童圖畫書出版業務的機構之一,編輯李昕說:「10年前我們引進《可愛的鼠小弟》系列繪本時,很多人都說,這麼薄的一本書,每頁上沒幾個字,連圖都非常小,大面積的留白,誰會買呢?」這套國際知名的兒童圖畫書首版只印了幾千冊。「我們出繪本最初幾年一直在賠錢,直到2007年以後才開始盈利。」李昕說。
讀者收入提升和觀念轉變是兒童圖畫書市場啟動的兩大因素。據清華大學所做的一項調查,購買圖畫書的讀者月收入1000元至3000元佔39%;3000元至5000元佔26.6%;5000元以上的佔14%。近70%的圖畫書購買者接受過大學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兒童圖畫書的讀者對象是兒童,但兒童圖畫書的消費者是年輕父母,大都是70後80後,受過高等教育,有一定經濟基礎。」接力出版社總編輯白冰說。
此外,一批少兒閱讀推廣人通過網絡和講座不斷宣傳幼兒早期閱讀的重要性,不斷推薦經典兒童圖畫書,也促使年輕家長們轉變觀念。
2007年以後,我國兒童圖畫書出版陡然變熱,品種數量逐年攀升。據開卷公司提供的數據,2010年我國在售兒童圖畫書有4778種,2013年首次突破1萬種大關,達到10323種。今年前5個月,全國在售兒童圖畫書已達10264種。兒童圖畫書品種5年增加了一倍。據統計,目前我國有260多家出版社在從事兒童圖畫書出版。
引進版強於國產原創
不過,開卷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5個月,儘管引進版兒童圖畫書品種只佔總品種的53.35%,但碼洋卻佔到了總碼洋的68.06%。品種佔據半壁江山的國產原創兒童圖畫書只佔總碼洋的1/3。
在國內最大的網絡童書銷售商當當網上,2013年度暢銷童書排行榜前20名中19本是圖畫書,其中只有2部是國內原創,其餘全部為引進版。當當網的排行榜是按照銷售碼洋高低排列的。「雖然這個排行榜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這套書是不是當當網力推的獨家銷售,是套書還是單本等等,但碼洋本身也足以反映原創和引進的差距。」李昕說。
「中國讀者偏愛引進版圖畫書。」中少總社社長李學謙說,不少閱讀推廣人在推薦兒童圖畫書時乾脆一本國產原創的都不選,全是外國的。「這也不奇怪,畢竟兒童圖畫書在歐美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積累了大量優秀的內容資源,我們才剛剛起步,這個差距不是一兩天能攆上的。」李學謙說。
為了響應國家「文化走出去」的號召,有兩年王星在參加法蘭克福書展時特意帶上國內出版的兒童圖畫書,向德國出版社推薦,但一本也沒成功推出去。「和德國的兒童圖畫書相比,我們的圖畫書還是顯得有點粗糙。」王星說。
李昕至今難忘臺灣繪本畫家幾米的一番話。幾米在和一家英國老牌兒童出版社合作一部繪本時,從創意到形象,從構圖到色彩,從開本到裝幀,英國圖畫編輯幾次飛到臺灣和幾米反覆商討,不斷修改。這本《吃掉黑暗的怪獸》歷時三年才完成。「人家為了一本書可以下這麼大的功夫,怎麼會做不好呢?」李昕說。
比例失調不利原創
業內人士認為,引進版兒童圖畫書對於推動中國相關市場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引進與原創的比例失衡也引起他們的擔憂。
「現在國外獲獎的知名作品幾乎全被國內出版社把版權買下來了,但好作品就那麼多,國內的出版社是退而求其次,連不那麼知名、質量不那麼好的繪本也搶著買。」李學謙說,大規模引進國外繪本短期內固然提升了市場銷量,但長期看不利於國內出版界培育原創能力,許多出版社只是簡單翻譯一下文字就出了,淪為外國出版社的「加工廠」。
兒童文學作家、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譚旭東說,在義大利博洛尼亞童書展上,中國出版社爭相去搶歐洲某小國的一套童書版權,讓歐洲的媒體人和出版人看了都發笑。他認為,「大量外版童書的湧入影響了原創童書的精細開發,使童書出版難以形成本土文化品牌,同時也培養了一些出版社的惰性。」
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王星說,以前國內出版社在引進時更看重是不是經典,是不是名家名社名作,是不是國外的暢銷書等因素,「可以說在引進時有點兒盲目。」但最近王星發現,許多國內出版機構對作品內容更加重視,在確定選題時更為慎重了。
李學謙認為,引進版童書重點應該放在世界經典和對國內出版界有借鑑價值的優秀之作。特別是像《時間簡史》、《第一次發現》、《什麼是什麼》等國內出版界目前還做不出來的少兒科普圖畫書。「引進這些優秀童書,一方面使中國孩子和世界同步閱讀,一方面也有利於國內出版界學習借鑑先進出版理念。」李學謙說。
解決人才匱乏是關鍵
與中國龐大的少年兒童群體相比,專業從事圖畫書創作的作家和插畫家少得不成比例。目前雖然有曹文軒、楊紅櫻、高洪波、秦文君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參與兒童圖畫書的創作,也有蔡皋、朱成梁、熊磊、熊亮等本土插畫家在創作,但總的看,圖畫書人才總量嚴重不足,新人新作太少。
中央美院城市設計學院的繪本工作室是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專業培養繪本人才的教育機構。據繪本工作室負責人楊忠介紹,該工作室成立於2010年,每年招收的學生不超過20人,「連我在內一共就5位老師,學生如果超過20人,我們就帶不過來了。」由於每年畢業生1/3出國,1/3考研,只有五六個人就業,大部分去出版社、交互媒體、廣告、畫廊、動畫等行業。去年有位畢業生一個人拿到了20個工作邀請。「工作不難找,但要靠繪本養活自己還是挺難的。」楊忠說,插畫家的稿費低,有的畫一幅只有兩三百元,所以不少畢業生只能選擇業餘時間創作,「用副業養主業」。
對於圖畫書的未來,楊忠依然看好。「中國人太缺審美了,從小讀繪本的孩子審美能力就強。繪本不單單是給孩子看的,成人也能看,未來繪本出版市場肯定比現在大。」
鏈 接
什麼是圖畫書?
「圖畫書」,英文稱Picture Book,日文稱「繪本」。日本「繪本之父」松居直給出了這樣一個公式,比較形象:文+圖=帶插圖的書,文×圖=圖畫書。在日本及歐美國家,兒童圖畫書被公認為兒童早期教育的最佳讀物,學齡前兒童讀物70%是圖畫書。對培養兒童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像力、創造力、情感發育等,都有重要影響。
《 人民日報 》( 2014年07月0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