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加之圖像處理技術,一些「換臉」應用迅速走紅網絡。然而,AI「換臉」卻存在著不少隱患。某些電商平臺以0.5元每份的價格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臉數據。據業內相關人士表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將照片進行活化就可以做出模擬真人的點頭、搖頭、眨眼、說話等行為,極易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作辦理網貸或實施精準詐騙。
一個問題:我的臉就值五毛錢嗎?
一個觀點:大數據最值錢,卻又最廉價!
一個景觀:各位的臉將在網際網路上自由飛翔!
一個建議:戴上口罩,保護隱私。
一點客觀想法:科技在進步的同時,一定會有不少弊端出來,我相信這是暫時的,未來除了人臉,我們還會有虹膜,更多動態識別技術,人臉也可以有眨眼、張嘴等等輔助技術來識別,所以大家不要太過於擔心。
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但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數據會使用者收益,他也願意,我們就會去做,這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這就是什麼該做的,什麼不該做。」——百度CEO 李彥宏 2018年3月26日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新鮮科技味十足的產品出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近些年支付方式的改變,指紋支付、聲波支付、刷臉支付等等等。
但是,這些高科技產品背後正凸顯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你的「人臉數據」可能早就已經被出售,未來可能造成的危害難以估量。
不僅僅是人臉數據,包含一些列生物特徵的敏感信息,正被越來越多的黑客盯上,批量出售這些信息已經成為不法分子牟利的重要來源,而精心偽裝,潛伏在我們身邊獲取身份信息的軟體,可能早已將我們包圍。
缺乏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良好機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作為社會性的個體便將毫無隱私所在。
你的年齡、你的配偶、你的收入、你的房產、你近日購買了什麼、你看了什麼電影、你出差的記錄可能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後臺中一串又一串數據,亦或成為商品。
科技創新的前提是合乎倫理
人臉數據已經成為近些年來AI技術浪潮中最為閃耀的明星,在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世界中人臉數據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的「香餑餑」,打造基於人臉識別的各項技術正如火如荼的構建中。
但是在科技躍遷的背後,個人隱私是否應該得到尊重?
如何確保不良企業濫用身份數據?
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背後,合乎倫理、合乎情理才是一個具有社會擔當企業應該遵守的。
例如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應用中,雖然多家企業推出了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內容安全審核、入侵檢測等安全服務,但出於用戶隱私和商業機密的考慮,企業之間很難進行原始數據的交換,各個企業之間服務是獨立的,整體協作和技術水平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式發展。如何在保護各機構數據隱私的前提下促成更大範圍的合作?能否通過技術手段破解數據隱私保護難題?或許,聯邦學習是解決這一問題,實現跨企業協同治理的有效方式。
人工智慧自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被首次提出,已有60餘年歷史,但它真正能在商業上有所作為,能夠高效化、規模化、普遍化地展現出社會經濟潛力,則受益於過去十多年來計算力(雲計算)、算法(深度學習等)和數據量(大數據)的巨大進步。從Google的AlphaGo開始,越來越多基於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的智能產品大量湧現並在應用領域嶄露頭角,科技巨頭的加入大大增強了人工智慧研究的資源和科研實力,人工智慧的發展迎來第三次高潮,人工智慧的研究從學者們個人的沙盤推演發展為大規模的團體作戰。2016年AlphaGo總計使用了30萬盤棋局作為訓練數據並且接連戰勝兩位人類職業圍棋選手,讓大家看到了人工智慧迸發出的巨大潛力,也更加憧憬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在無人車、醫療、金融等更多、更複雜、更前沿的領域施展拳腳。技術的落地應用成為學界和工業界共同關注的方向,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新技術如何更好地轉化為產業價值,「AI+行業」、「AI賦能行業」成為熱門話題。
然而人工智慧技術是否真的能如預想的一般在各行各業突飛猛進?當目光拉遠到整體行業應用中時,問題隨之而來——除了有限的幾個行業,更多的應用領域有的只是小數據,或者質量很差的數據,並且這些數據分散在不同的機構,形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雖然是參與規模龐大的團體作戰,但缺乏有效的互通和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