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元可買到匹配身份的人臉數據,「換臉」有危險

2020-11-29 騰訊網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加之圖像處理技術,一些「換臉」應用迅速走紅網絡。然而,AI「換臉」卻存在著不少隱患。某些電商平臺以0.5元每份的價格出售匹配了身份信息的人臉數據。據業內相關人士表示,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將照片進行活化就可以做出模擬真人的點頭、搖頭、眨眼、說話等行為,極易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作辦理網貸或實施精準詐騙。

一個問題:我的臉就值五毛錢嗎?

一個觀點:大數據最值錢,卻又最廉價!

一個景觀:各位的臉將在網際網路上自由飛翔!

一個建議:戴上口罩,保護隱私。

一點客觀想法:科技在進步的同時,一定會有不少弊端出來,我相信這是暫時的,未來除了人臉,我們還會有虹膜,更多動態識別技術,人臉也可以有眨眼、張嘴等等輔助技術來識別,所以大家不要太過於擔心。

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如果他們願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願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但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數據會使用者收益,他也願意,我們就會去做,這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這就是什麼該做的,什麼不該做。」——百度CEO 李彥宏 2018年3月26日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新鮮科技味十足的產品出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近些年支付方式的改變,指紋支付、聲波支付、刷臉支付等等等。

但是,這些高科技產品背後正凸顯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你的「人臉數據」可能早就已經被出售,未來可能造成的危害難以估量。

不僅僅是人臉數據,包含一些列生物特徵的敏感信息,正被越來越多的黑客盯上,批量出售這些信息已經成為不法分子牟利的重要來源,而精心偽裝,潛伏在我們身邊獲取身份信息的軟體,可能早已將我們包圍。

缺乏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良好機制,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作為社會性的個體便將毫無隱私所在。

你的年齡、你的配偶、你的收入、你的房產、你近日購買了什麼、你看了什麼電影、你出差的記錄可能已經成為網際網路後臺中一串又一串數據,亦或成為商品。

科技創新的前提是合乎倫理

人臉數據已經成為近些年來AI技術浪潮中最為閃耀的明星,在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世界中人臉數據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的「香餑餑」,打造基於人臉識別的各項技術正如火如荼的構建中。

但是在科技躍遷的背後,個人隱私是否應該得到尊重?

如何確保不良企業濫用身份數據?

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背後,合乎倫理、合乎情理才是一個具有社會擔當企業應該遵守的。

例如在信息安全領域的應用中,雖然多家企業推出了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內容安全審核、入侵檢測等安全服務,但出於用戶隱私和商業機密的考慮,企業之間很難進行原始數據的交換,各個企業之間服務是獨立的,整體協作和技術水平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式發展。如何在保護各機構數據隱私的前提下促成更大範圍的合作?能否通過技術手段破解數據隱私保護難題?或許,聯邦學習是解決這一問題,實現跨企業協同治理的有效方式。

人工智慧自1956年達特茅斯會議上被首次提出,已有60餘年歷史,但它真正能在商業上有所作為,能夠高效化、規模化、普遍化地展現出社會經濟潛力,則受益於過去十多年來計算力(雲計算)、算法(深度學習等)和數據量(大數據)的巨大進步。從Google的AlphaGo開始,越來越多基於深度學習和神經網絡的智能產品大量湧現並在應用領域嶄露頭角,科技巨頭的加入大大增強了人工智慧研究的資源和科研實力,人工智慧的發展迎來第三次高潮,人工智慧的研究從學者們個人的沙盤推演發展為大規模的團體作戰。2016年AlphaGo總計使用了30萬盤棋局作為訓練數據並且接連戰勝兩位人類職業圍棋選手,讓大家看到了人工智慧迸發出的巨大潛力,也更加憧憬人工智慧技術可以在無人車、醫療、金融等更多、更複雜、更前沿的領域施展拳腳。技術的落地應用成為學界和工業界共同關注的方向,更多的目光聚焦在新技術如何更好地轉化為產業價值,「AI+行業」、「AI賦能行業」成為熱門話題。

然而人工智慧技術是否真的能如預想的一般在各行各業突飛猛進?當目光拉遠到整體行業應用中時,問題隨之而來——除了有限的幾個行業,更多的應用領域有的只是小數據,或者質量很差的數據,並且這些數據分散在不同的機構,形成了一個個「數據孤島」,雖然是參與規模龐大的團體作戰,但缺乏有效的互通和協作。

相關焦點

  • 0.5元可買到匹配身份的人臉數據 AI「換臉」究竟有多危險?
    原標題:0.5元可買到匹配身份的人臉數據,AI「換臉」究竟有多危險? 摘要 【0.5元可買到匹配身份的人臉數據 AI「換臉」究竟有多危險?】
  • 人臉識別時代來臨有多危險?央視爆用2元就買到臉造假
    中央電視臺就揭發了市面上只需要用2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過千張人臉照片,不法之徒可以利用這些照片,通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影片,欺騙人臉核驗機,從而犯案!央視引述一份報告分析,目前中國人臉識別市場規模約佔全球市場的15%左右。
  • 換臉新潮流:風靡全球的人臉風格遷移技術引
    第三是多屬性,多場景的效果優化,我們在不斷優化網絡結構的同時嘗試人臉屬性、人臉姿態等約束,並大力提升大規模數據的訓練效率,充分挖掘數據的多樣性特徵,把換臉效果做到更加魯棒、真實、自然。FaceMagic仍在吸引越來越多人的參與,自上線以來,全球生產總量接近1億。功能推出後,每天有超過百萬級的內容生產量。
  • 從歐巴馬假視頻到ZAO,換臉和人臉檢測技術發生了什麼?
    在本文提及的多個可用資料庫中,FaceForensics++ 是最常用於檢測人臉身份轉換(即「換臉」)和人臉表情操縱的資料庫之一,基於該數據集的操縱檢測準確率在 90-100% 範圍內。此外,本文還討論了該領域的發展趨勢,並對正在進行的工作進行了展望,如近期宣布的 DeepFake 檢測挑戰賽(DFDC)。
  • 新技術變成「危險武器」 誰在濫用人臉識別?
    關於人臉識別,一個典型案例是,Facebook未經用戶允許,非法收集用戶生物數據,對用戶海量照片的人臉進行識別,並分析出人物標籤信息。這一侵犯用戶信息數據隱私的行為,最終引起了用戶的集體訴訟。根據伊利諾州當地法律,每個受影響的用戶,罰款金額將達到5萬美元,考慮到此事波及5000萬Facebook用戶,其他州也可能提起類似的訴訟。
  • AI換臉調查:淫穢視頻可定製女星 700部百元打包賣
    來源: 新京報新京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隨著AI技術走紅以及門檻降低,售賣明星換臉的淫穢視頻已經成為一門地下生意。百度貼吧中部分標榜「換臉+女明星姓名」的發帖者,售賣通過AI換臉技術合成的視頻,價格可4元一部,也可158元打包購買700部視頻。而多位知名女明星頻被提及。此外,新京報記者注意到,閒魚上還有賣家提供「定製換臉」服務。
  • 兩元錢能買到上千張人臉照片 人臉識別存在信息洩露風險
    目前,在生活中使用最多的生物識別技術是指紋識別和人臉識別  ● 人臉信息屬於個人信息中的敏感個人信息,其一旦洩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可能導致人臉的主體受到歧視或者人身、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或危害  ● 在法律法規已有明確要求的「強認證」場景(如公共安全、金融支付)下,使用人臉識別完成精確的身份比對和驗證,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也要對人臉數據進行妥善保管,不得洩露、濫用。
  • Deepfake陰影下的「人臉識別時代」全面到來!我們可能遭遇什麼危險?
    實際上,人臉識別本質上也就是一種身份識別技術。如今,身份識別在各個領域都至關重要,而身份識別的方法目前主要有三種。一是密碼識別。密碼是最古老的身份識別工具,也是目前的主流工具。但是,密碼識別會有被破解的風險,也常出現遺忘、弄混的情況。
  • 人臉識別時代,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隱私?
    在新京報記者的採訪中,多位專家告訴我們,有幾個問題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了解某些機構濫用人臉識別有何法律風險,同時明確人臉信息採集的法律邊界究竟在哪,這樣就能在必要的時候採取法律的手段保護自己。怎麼辨別人臉識別技術有害?
  • 到處都是人臉識別,我們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個人隱私信息的擔憂關於機場的人臉識別,有網友提出疑問:如果是公安部門,我們沒有異議,但是,機場本質上是服務者,它有什麼權力採集和使用公民的生物信息?這種信息和採集有沒有經過授權?是否合法?其實,關於人臉識別等數據信息和個人隱私矛盾並不鮮見。
  • 人臉識別 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在全球範圍內,人臉識別的市場前景同樣廣闊。有數據顯示,到2022年,全球人臉識別市場規模將達75.95億美元。而在中國,人臉識別的相關企業已突破1萬家。作為新興的身份認證手段,便捷高效的人臉識別應用範圍越來越廣。隨著人臉識別與日常生活的聯繫日益緊密,對於該技術的濫用與安全之憂,近來頻頻引發爭議和討論。
  • 趣味換臉APP 《臉優》可錄製20秒小視頻
    《臉優》可錄製最長20秒鐘的小視頻或者拍攝換臉之後的照片,界面中有個小小的調色按鍵,開啟後可讓顏色飽和度更高,看上去更鮮豔一些。錄製視頻的過程當中支持隨時更換其它人臉,但目前不支持其它美化效果。
  • 人臉識別技術和產業風險凸顯 需構建相應的監管機制
    居民掃描人臉後,可將垃圾放到拍照處識別,若垃圾識別成功,垃圾桶開啟,完成垃圾分類。CB Insights「2019 年全球AI企業100強榜單」中,排在前11位的5家中國公司成立年限僅3~8年,多為5年內催熟而成,在基礎研究領域普遍缺乏深度和定力。另一方面,數據裸奔導致隱私洩露現象漸重。
  • 百度大腦領先活體檢測+合成圖鑑別 讓人臉「照片活化」無從遁形
    有人通過「換臉」技術進行色情視頻生成、虛擬政治人物講話等,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更有黑產使用人臉「黑科技」非法牟利。近日,各大媒體紛紛報導的人臉「照片活化」,便是黑產對個人身份信息造成洩露危害的新技術手段。據調查了解,黑產賣家出售的「照片活化」工具,可將人臉照片修改為執行「眨眨眼、張張嘴、點點頭」等操作的人臉驗證視頻。
  • 影譜科技發布智能影像技術引擎MAGC2.0,成為數字經濟的要素技術
    其中:進一步增強機器學習系統架構,動態管理企業在雲端及邊緣端進行分布式模型訓練、神經網絡搜索、模型優化、快速部署;通過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多模態的方式檢索視頻大數據,在隱空間語義層面進行匹配,生成相應的視頻;升級數字人算法,使機器能生成照片級別的自然頭部動作、表情和身體動作,並具備自然語言交互能力;通過更先進的3DMM人臉建模技術及神經網絡渲染技術,完成更加靈活的人臉重現,生成更加逼真的換臉視頻
  • 防止人臉識別濫用,還須法律護航
    來源:錢江晚報據廣州日報報導,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人臉識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臉」的應用場景被不斷拓寬,比如,點完餐看一下攝像頭就能完成支付,住酒店刷臉後就能登記,上公廁取廁紙也得刷個臉……筆者不禁發問:人臉識別是不是用得太多了?如果用其他更安全的方法也能快速解決問題,為什麼非要刷臉?
  • 【今日學術】通用的換臉模型FSGAN以及驚豔的人臉修復模型SC-FEGAN
    FSGAN: Subject Agnostic Face Swapping and Reenactment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Seoul, Korea, 2019Github: https://github.com/YuvalNirkin/fsganFSGAN,主要用於換臉和重新制定
  • 因數據安全問題被約談,換臉App「ZAO」還能燥起來嗎?
    有用戶發現,「ZAO」有這樣一條用戶協議:用戶上傳發布內容後,意味著同意授予「ZAO」及其關聯公司以及「ZAO」用戶在「全球範圍內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再許可的權利」。 這相當於註冊用戶默認了App方可隨意使用自己的肖像,可能帶來的信息安全、用戶隱私、倫理道德等各種問題,一下子引發了用戶質疑和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