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8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院士團隊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Advances 雜誌發表了題為:Residential solid fuel emission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ir pollution and associated health impacts in China 的研究論文。
內容來源:
https://m.toutiaocdn.com/i6889397570142110212/?app=news_article_lite×tamp=1604087227&use_new_style=1&req_id=202010310347070100260771963F3BC6F6&group_id=6889397570142110212
看到這篇文章後面的評論,基本只一邊倒的情況。首先,陶澍院士的調查研究是他學術範圍內的工作,這樣的調查研究有他的科學依據與理論支撐,本身並無對錯之分。同樣,這樣的調查研究,也給我們的生活提出了參考意見,具有指導意義。
我不是科學家,無法反駁院士調查數據的真實性與健康的關聯度。老祖先早就告訴我們「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那是不是為了我們的健康,調查一組數據,吃飯的人100%都死亡,而建議大家不吃飯呢?
PM2.5是什麼,它對人體健康影響程度有多大,是不是大家關注的PM2.5就是人類健康的殺手?
以下內容來自百度百科的解釋:細顆粒物(fine particles,PM2.5),懸浮在空氣中,粒徑(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它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濃度越高,就代表空氣汙染越嚴重。雖然PM2.5隻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品質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面積大,活性強,易附帶有毒、有害物質(例如,重金屬、微生物等),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主要有自然源和人為源兩種,但危害較大的是後者。自然源包括土壤揚塵、海鹽、植物花粉、孢子、細菌等。自然界中的災害事件,如火山爆發向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塵暴事件都會將大量細顆粒物輸送到大氣層中。人為源包括固定源和流動源。固定源包括各種燃料燃燒源 ,如發電、冶金、石油、化學、紡織印染等各種工業過程、供熱、烹調過程中燃煤與燃氣或燃油排放的煙塵。流動源主要是各類交通工具在運行過程中使用燃料時向大氣中排放的尾氣。
查詢一下4月份全國PM2.5排名,新疆南部地區基本都在前10名裡面,為什麼?那裡有很多重工業汙染嗎?因為4月份是新疆南部地區沙塵天氣高發季節,是沙塵暴造成PM2.5的爆表。那是不是這些PM2.5爆表的地區更不適合人類居住了呢?
其實,百度百科裡面已經說了,PM2.5成分複雜,對人體危害較大的是「人為源「的PM2.5,農村做飯取暖使用的固體燃料正是「人為源「的一類,那是不是這一類裡面都是危害大的呢?這個我就不清楚了,我沒有做過這些研究,也給不出權威解答。
陶澍院士論文中還有幾個關鍵詞就是「室內」「農村「,燒火做飯取暖都是在室內進行的,而且使用了農村與城市的對比。為什麼要這樣做?室內調查取證容易,農村城市廚衛設施差距大,數據容易分析,易下結論。很多論文做數據對比最怕辛苦幾個月採集的數據到最後做數據處理時方差分析不明顯,不能達到預期,那算是白辛苦了。因此,有了這些限制條件,不怕出不來成績。同時,雖然看直觀數據相關死亡人數,農村比城市人數少,但院士很會做文章,採用「比例「,這樣看起來更科學。我英文水平不好,不知道陶院士論文裡面對這個「比例」是如何定義的,是使用全國城市農村人口數據做基數還是他調查的數據中定義的城市農村做為基數來計算的。總之,最後結果就是農村做飯取相關死亡人數多,至於是如何相關,我是不清楚了。
我到是覺得,調查這樣的對比,不如調查不安裝換氣扇的吸菸室和農村沒有油煙機的廚房對比,看看哪個相關死亡人數多更有意義。
院士一篇有數據的調查論文,看似有理有據,作為農村人,只能聽之任之,最後由決策者決定如何處理農村吃飯問題。這樣的論文給了我們什麼樣的指導意義呢?
這讓我想起當年討論汽車尾氣對環境的影響時的情景,不管有多少人持反對意見,最後各地都紛紛出臺了機動車限行政策。好像取得的效果也不錯,不管城市如何加強環境治理,給大家的感覺好像就是機動車限行和城市道路上的灑水車風雨無阻地作業換回的整天白雲。
農村不能用木炭等燒火做飯。那祖祖輩輩都這樣生活的農村人要怎麼過日子呢?何不食肉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