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陸軍M1卡賓槍發展歷程回顧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美制M1卡賓槍

  M1卡賓槍的研製原本是美國陸軍要為二線部隊提供一種用於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這個要求最初是在1938年提出的,其設想是研製一種類似於卡賓槍的肩射武器,發射中等威力的彈藥,比標準的0.45英寸(11.43mm)半自動手槍或轉輪手槍有更遠的有效射程,但要比M1伽蘭德步槍更容易操作,攜帶更方便。這些要求實際上與現在流行的單兵自衛武器(PDW)的概念差不多。


  上圖為摺疊槍託狀態下的M1A1卡賓槍,此槍使用了15發彈匣下圖為M1卡賓槍


  美國陸軍的這個要求被擱置了一段時間,然後在1940年重新提出。美國陸軍軍械部提出的具體戰術技術指標要求是:質量小於2.5kg,能實施單發或連發發射,能取代手槍和衝鋒鎗作為軍士、基層軍官或機槍手、炮手、通信兵或二線人員使用的基本武器。1940年6月15日,美國國防部部長正式批准了輕型自衛武器的研製工作,11月中旬,美國陸軍委託溫徹斯特公司研製威力介於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的新型槍彈。新槍的研製則在溫徹斯特公司、柯爾特公司、史密斯-韋森公司等在內共有11家公司中產生。

  負責彈藥開發工作的溫徹斯特公司當時正忙於調整M1伽蘭德步槍的生產線,因此在1941年5月進行的第一次對比試驗中未能及時提交自己的產品。經過5月份的初步射擊試驗後,美國陸軍放棄了連發發射的要求。到9月份第二次對比試驗前,溫徹斯特公司提交了他們的半自動輕型步槍。1941年9月30日,選型委員會的報告書認為溫徹斯特公司的樣槍最適合。該設計方案於1941年10月正式定型,並命名為「M1 0.30英寸(7.62mm)卡賓槍」。

  M1卡賓槍的開發小組由溫徹斯特研究所所長愛德溫·巴格絲雷領導,他從公司外請來了北卡羅來納州的大衛·馬紹爾·威廉士(David Marshall Williams),此人曾一度被認為是13天內設計了卡賓槍的天才設計師,更被人稱為 「卡賓威廉士」。

  威廉士在1921年因為私自釀酒(當時美國正在禁酒)而被捕,逮捕過程中一名縣警中槍身亡,法庭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把威廉士關進監獄。當時典獄官並不相信威廉士有罪,而且還認為他有輕武器設計方面的才能,因此允許威廉士在監獄的工作室裡利用廢棄鋼材設計步槍,而且還在監獄內試射成功。典獄官與天才犯人之間的友誼經過媒體報導而轟動了北卡羅來納州,法庭重新審理了威廉士的案件,終於查清是另一名縣警開槍時誤擊同伴。威廉士在服完非法釀酒的刑期後於1929年出獄,並繼續進行槍械設計的工作。傳奇性的故事總是令人津津樂道,所以經過新聞媒體渲染後許多人都以為M1卡賓槍是威廉士設計的,但事實上M1卡賓槍的原型是溫徹斯特研究所以前設計過的一種獵用卡賓槍的方案,該方案原本已經被棄用,現在由於時間緊迫而重新拿了出來,並採用了威廉士在獄中所設計的短行程活塞導氣系統。


上圖為M2卡賓槍及其槍套。下圖為M2卡賓槍(上)與M1A1卡賓槍(下)。

  M1卡賓槍定型後,接下來就是要儘快把大量的卡賓槍交到部隊手上,因此美國政府指定了9個生產承包商,包括溫徹斯特公司、通用汽車公司內陸製造分公司(Inland Manufacturing Division, G.M.C.)、安德伍德-艾略特-費舍爾公司(Underwood-Elliot-Fisher Co.)、通用汽車薩其諾舵機分公司(Saginaw Steering Gear Div., G.M.C.)、國家郵政儀表公司(National Postal Meter Co.)、柯立蒂五金機械公司(Quality Hardware & Machine Co.)、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標準件公司(Standard Products Co.)和洛克-奧拉公司(Rock-Ola Co.)。第一批M1卡賓槍於1942年6月交貨,由於交付數量已經滿足要求,因此除了通用汽車公司內陸製造分公司和溫徹斯特公司外,其他承包商的生產合同在1944年中期被取消,而這兩家公司也在1945年8月停止了卡賓槍的生產。在這38個月內,一共生產了 600多萬支卡賓槍,包括原型M1卡賓槍和M1A1、M2、M3等變型槍。內陸製造公司的產量最大,佔總數的43%,而溫徹斯特公司的產量只佔13.5%,其他公司都不超過10%。


M1卡賓槍可在槍託上掛兩個彈匣袋

  1942年初,美國陸軍的空降部隊要求開發一種能摺疊槍託以縮短全槍長度,且在摺疊狀態下也能射擊的M1卡賓槍。1942年3月通用汽車公司試製了側向摺疊的金屬骨架形槍託樣槍,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則試製了伸縮式金屬槍託樣槍。經過試驗,通用汽車公司的樣槍在1942年5月被選定為制式武器,正式命名在研究卡賓槍的最初要求中,原本是要有連發發射功能的,但是這個要求在通過初步試驗後被放棄。但後來基於士兵的反饋,又提出要求有連發發射功能,於是在1944年5月開始研製增加了快慢機的M1卡賓槍,研製工作由通用汽車公司和斯普林菲爾德兵工廠分別進行,最後通用汽車公司研製的樣槍被採用,在1944年9 月正式命名為M2卡賓槍。由於連發發射時彈藥消耗特別快,因此將彈匣容量增加到30發,但可與原來的15發彈匣通用。M2卡賓槍僅生產了57萬支,主要裝備給參謀士官或軍官使用。

  M3卡賓槍在研製時被稱為T3式卡賓槍,是在1944年初應美國陸軍的要求而開發的一種夜間近戰用武器。T3卡賓槍基本上就是在M2卡賓槍的機匣上安裝了主動紅外夜視瞄準裝置,前護木下安裝了一個帶控制開關的握把。由於主要是在夜間使用,又在槍口上加裝了喇叭形高效消焰器,以減少射擊時被敵人發現的機會。另外取消了連發發射功能。T3卡賓槍在1945年8月才正式被命名為M3卡賓槍,只生產了約2100支,而且只用在朝鮮戰場上。


左圖為M1卡賓槍的快慢機。右圖為M3型消焰器。

  與幾種變型槍相比,原型M1卡賓槍產量最大,共生產了551萬支。

  與M1伽蘭德步槍相比,M1卡賓槍有便於更換的彈匣和較大的容彈量,實際射速高而且後坐力低,其射擊精度和侵徹作用比使用手槍彈的衝鋒鎗強。增加快慢機和大容量彈匣的M2火力「幾乎」相當於突擊步槍(之所以用「幾乎」是因為其有效射程還是太近了)。因此在二戰期間M1卡賓槍及其變型槍是一種相當有效的步兵近戰武器。

  韓戰和越南戰爭的初期階段,M1卡賓槍和它的變型槍仍是被用於一線戰鬥的武器,但在韓戰期間,M1卡賓槍由於在低溫條件下的可靠性差而名譽掃地,而且據說甚至不能有效射穿厚棉衣。不過在越南戰爭初期,又輕又短的M1卡賓槍又成了一種非常有用的叢林戰步槍而受到歡迎,直到M16A1的出現。M1卡賓槍也被美國政府大量輸出到其他友好地區(大部分在東南亞,例如南越政府軍)。M1卡賓槍在戰後的西德和法國也有少量使用,而作為治安部隊的武器,巴伐利亞的鄉村警察使用得最多,以色列警察直到現在仍在大量地使用M1卡賓槍。在戰後一段時期內,有大量的M1卡賓槍及其變形槍作為軍用剩餘物資在民間市場上銷售。

  結構特點

  M1卡賓槍所使用的0.30英寸M1卡賓槍普通彈是由溫徹斯特公司在0.32英寸(7.65mm)步槍彈的基礎上,將其外部尺寸略加修改而成的。M1卡賓槍彈採用直筒形無突緣彈殼,圓弧形彈頭,彈頭質量7.1g,槍口初速為570m/s。槍口動能大約相當於0.45ACP手槍彈的2倍,但只有0.30-06步槍彈的1/3。按現在的叫法,M1卡賓槍彈可算得上是「中間威力」步槍彈,但槍口動能太小且彈頭形狀欠佳,因此其有效射程只有大約200m左右。但無論如何,它的射程還是比手槍彈遠得多,而且後坐力適中。除了M1普通彈外,還可使用M16和M27兩種曳光彈及M6空包彈。


15發與30發彈匣和M3卡賓槍

  M1卡賓槍採用短行程活塞的導氣自動原理,由大衛·威廉士設計。導氣孔位於槍管中部,距彈膛前端面115mm,活塞在槍管下方,後坐距離僅3.5mm。發射時,火藥燃氣通過導氣孔進入導氣室並推動活塞向後運動,活塞撞擊槍機框,使之後坐。槍機框後坐約8mm後,膛壓下降至安全值,這段時間為開鎖前的機械保險。然後,槍機框導槽的曲線段與槍機導向凸起相扣合,槍機開始旋轉(同時起預抽殼的作用)開鎖。在槍機後坐過程中,其上的抽殼鉤拉著彈殼向後運動,彈殼被拉出彈膛後,由槍機上的彈性拋殼挺向右前方拋出。

  當槍機框慣性體後端撞擊機匣時,槍機框停止後坐,而槍機則要到它碰及機匣中槍機通孔的後端才停止運動。此時槍機後坐行程大於全彈長,於是彈匣中最上面的一發彈又被託彈板送至進彈位置。然後被壓縮的復進簧伸張,推槍機復進,同時推彈入膛。由於槍機上的導向凸起和槍機框導槽的相互作用,槍機迴轉,實現閉鎖。然後槍機框繼續復進,直至慣性體的前端將活塞頂入活塞筒才完全停止。此時,槍再次呈待擊狀態。事實上,M1卡賓槍的槍機和M1伽蘭德步槍的基本上一樣,只不過是尺寸按比例縮小了而已。

  當擊針向前運動時,其尾端的凸起必須進入機匣橫梁上的槽中,否則,擊針就無法向前。而這一點只有在槍機旋轉到位並確實閉鎖後才能實現。如果在槍機未確實閉鎖的情況下扣壓扳機,擊錘也會向前轉動,不過其能量卻消耗在使槍機旋轉進入閉鎖位置,故無足夠的能量打擊擊針擊發槍彈,可避免意外事故的發生。

  扳機護圈前面的手動保險是直推式的。把它推向左邊時,保險機銷軸上的平面對準扳機前端,因此允許扳機前端下落,從而可使扳機後端的凸肩上抬。當把保險推向右邊時,保險機銷軸的圓柱面移至扳機前端的下方,阻止扳機向下運動,形成保險。

  早期M1卡賓槍上的保險是橫推式的開關,但後來改成迴轉式的槓桿開關,這是因為在持續射擊時保險按鈕很快會變得過熱,彈匣扣緊鄰著保險按鈕,而發燙的保險按鈕會影響更換彈匣。

  M2卡賓槍還可以實施連發發射。當槍機框復進到位時,撞擊連發杆,連發杆抬起阻鐵,解脫擊錘,槍即連續發射。M2 卡賓槍的快慢機選擇杆裝在機匣左側。

  早期M1卡賓槍採用翻轉式L形表尺,照門的大覘孔射程設定在150碼(137m),小覘孔為300碼(274m)。後來的M1和M2卡賓槍都把表尺改為滑動式,距離從 100m至300m內可調,而且也可以調整風偏。

  早期的M1卡賓槍上並不能配刺刀,後來根據部隊提出的要求,在1943年10 月開始試驗M1卡賓槍的刺刀,最後在1944年5月選定了T8試製型刺刀,並正式命名為M4刺刀,同時在槍管下方增加了方形的刺刀座。

  M1卡賓槍配有草綠色的帆布槍帶,在槍託上可以附加兩個彈匣袋,以便在槍身上攜帶兩個備用彈匣。M1和M2卡賓槍均可安裝M8型槍榴彈發射插座發射槍榴彈。(輕兵器) 本文轉自新浪

相關焦點

  • 志願軍繳獲的怪異卡賓槍,差點成中國制式裝備!
    這個奇怪的裝置勾起了軍武菌的好奇心,經過查閱資料得知該槍為美國陸軍二戰期間為滿足夜間近戰而開發的,安裝有T120(另有資料稱為M1)夜視儀的M3卡賓槍。 美國陸軍軍械部在1940年提出想要一種能夠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用來裝備給二線人員使用。
  • 二戰差點替代M1卡賓的海德卡賓槍
    在1940年那會,美軍陸軍雖然已經逐步裝備M1加蘭德(馬潤還在拉大栓)。但加蘭德這種半自動步槍由於自動機的存在,整槍普遍比其他栓動重個一斤多。而衝鋒鎗的話當時還是更重的湯姆遜M1928,這玩意不單重,還貴。
  • 美國陸軍開始測試流線型XM25空爆武器系統(圖)
    美軍士兵正在測試XM-25空爆武器系統本站2008年10月28日綜合報導 美國陸軍於2008年10月開始對其試驗型25毫米空爆武器系統的流線型號進行測試,旨在滿足步兵中心對一種肩射式反掩體武器的迫切需求,該武器將使得作戰部隊能夠在拐角處引爆到達敵方部隊上方的彈丸。
  • 這期跟美國幹上了?URG-1 M4A1卡賓槍、快拆型AR15、阿瑪萊特AR18...
    部署在阿富汗的美國陸軍第1特戰大隊士兵手持URGI卡賓槍自從M16系槍械裝備美軍以來,AR15步槍開始成為美國民用市場的主流。與軍用制式槍械很少更新換代不同,民用槍械發展比較靈活,因此民用AR15有了許多更新的設計和使用理念,這些新設計也推動了軍用槍械的發展。
  • M3是美軍制式衝鋒鎗,M4是現役卡賓槍,那M5是個啥?
    也正是從那時開始,美軍輕武器開始以「M」打頭,M2衝鋒鎗、M3衝鋒鎗、M4卡賓槍等等,一直到近幾年的M27 IAR步槍,取名規則仍在沿用。 M3衝鋒鎗,二戰時期美軍裝備的制式武器之一,特點是價格便宜,造價只有20美元,對比湯普森衝鋒鎗那上百美元的成本,M3真的可以算是物美價廉了,所以在當時被美國大量生產,並在戰場上發揮巨大作用。
  • 看一下美國大兵用的卡賓槍
    M1卡賓槍使用了與眾不同的氣動作業系統,發射一種特殊的子彈。這種子彈的威力中等,介於手槍子彈和步槍子彈之間。參加硫磺島戰役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一種能夠增強自動射擊能力的新式卡賓槍M2問世了。M2卡賓槍的射速大約是每分鐘750-775發子彈。它使用彎曲盒式彈匣。
  • 美國:不服,我明明是被軍工廠坑了
    在1938年,美軍陸軍部提出了一個議案,他們需要用一種發射中間威力彈的卡賓槍來取代現役的手槍作為單兵的隨身自衛武器。在設計之初就提出了這麼幾個指標,需要具有半自動和全自動兩種射擊模式,發射射程和威力介於步槍和手槍的中間威力彈。 在經過數年的測試,以及不得不給M1加蘭德步槍讓道之後,m1卡賓槍於1941年正式定型。
  • 畫風錯亂:俄羅斯特種兵在演習中使用美軍標配M4卡賓槍
    參加演習的俄羅斯和巴基斯坦特種兵使用的都是美制M4卡賓槍在參加演習的150多名軍人中,超過70人是來自俄羅斯的特種兵。俄國防部還表示,為肅清建築物,混合偵察小組潛入被佔目標區域內,同時利用巴基斯坦陸軍特種行動部隊的武器和通信器材。兩國軍人完成了對居民點的20多座建築物的清剿和突擊。
  • 利劍在手:6.5mm格倫德爾戰術卡賓槍與GSR狙擊步槍
    核心內容提要 5.56mm NATO彈的遠距離殺傷力不足頗受微詞,美國的一些公司便適時推出了自己的槍彈,亞歷山大公司於2003年推出的6.5mm格倫德爾彈便是其中之佼佼者。
  • 印度陸軍尋求戰略攻擊轉型 守勢防禦到攻勢防禦
    多元發展  陸軍增加航空兵投入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報導,印度陸軍正在持續擴充其空降部隊,印度將把新擴充的傘兵營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有印度媒體分析稱,這新增的兩個營在該地區可用在傳統的反恐怖主義和反暴亂行動中,如果未來發生戰爭也可被投送到敵人戰線後方發揮作用。
  • 陸軍上M1了,我們還在拉大栓。二戰美國海軍陸戰隊早期步兵連編制
    這篇狗子也和大家聊聊二戰早期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連級配置。首先得說,海軍陸戰隊在二戰開打那會兒確實還在用M1903,換裝M1加蘭德的時間節點是1942年7月,而劇中的瓜島戰役是1942年8月開打,按理來說此時的馬潤們在紙面上已經加蘭德化了,但由於陸戰一師在5月份就送去了紐西蘭,所以沒趕上發槍,因此在瓜島期間他們用的還是M1903大栓。
  • 美國陸軍第一位華裔將軍:傅履仁與美國百人會
    14日上午,在Google(谷歌)中國總部大樓的會議室裡,美國陸軍第一位華裔將軍傅履仁接受了《光明日報》記者的專訪。傅老雖已年過七旬,但依舊神採奕奕,步履矯健,一舉一動彰顯軍人風範。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外加地道的京腔,迅速拉近了他與記者的距離,採訪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開始。
  • 圖說:如何完全分解M1卡賓槍 參加過眾多戰爭的沙場老兵
    M1卡賓槍在美國軍隊,以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軍隊中服役超過30年時間,出現在相當多的戰爭中。從軍隊退役之後,M1卡賓槍及其改進型M2、M3成為了警用武器,並向民間大量銷售。在網上可以看到很多用戶的發言,他們對這款步槍的評價都非常好。今天本文作者DougE將借用他嶽父的M1卡賓槍,講解如何完全分解這種武器。
  • 美國海軍陸戰隊精銳部隊實彈訓練 配備全息瞄準鏡 將作為正式裝備
    5月28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空海火力聯絡連(Air Naval Gunfire Liaison Company)在加利福尼亞州彭德爾頓海軍陸戰隊基地進行實彈射擊訓練該部隊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重要的支援火力聯絡部隊,承擔了相當特殊而艱巨的任務。
  • 新中國鋼鐵業發展歷程回顧
    正值鋼鐵工業的發展進入第二個「黃金時期」,1966年下半年發生了「文化大革命」,鋼鐵工業遭到嚴重破壞,大批領導幹部遭到迫害。「文化大革命」使國民經濟連續出現倒退。  思考: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道路是不平坦的,發生過嚴重的失誤,經歷了曲折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探索、曲折上升的歷程。
  • 「從零到一」的記憶——風雲氣象衛星發展歷程回顧
    回顧我國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46年來,滿滿的辛酸與感動,讓我們打開塵封的歷史,致敬所有為氣象衛星事業奉獻過的人們。那些年,颱風肆虐、乾旱橫行、強寒潮頻發,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而當時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其數據也並不公開,我國想要獲取氣象衛星資料十分被動。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1970年2月16日,周恩來總理籤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上海市的專信,正式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
  • 「神勇的海豚」 國產直-9型直升機發展歷程(圖)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引進和發展歷程。  直9的引進  1979年,我國原有的直5直升機由於性能落後而停產,直升機處於後繼無機的狀況。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航空工業與總參裝備部共同組成直升機考察組先後到美國、法國和加拿大考察3周有關直升機及其發動機的生產現狀、技術水平和銷售情況,並選定美國貝爾公司的貝爾212/412與法國宇航公司的SA365N/N1「海豚」為重點考察對象。
  • 讓人摸不到頭腦,美國人在1943年開發的一款.50口徑反坦克步槍
    尤其是美國人參戰較晚,等陸軍登陸北非遭遇德軍裝甲部隊已經是1942下半年的事兒。到1942年底,第一款單兵反坦克筒子——巴祖卡問世。到了1943年,北非差不多打完了,盟軍計劃開始登陸義大利了,這時候美軍卻開歷史倒車,研發了一款使用.50子彈的反坦克步槍就讓人有點莫名其妙了。
  • 【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人民陸軍:新集團軍重塑陸軍鋼鐵...
    ,陸軍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和領導的武裝力量,已走過了90年的輝煌歷程。十八大以來,陸軍進行了系列改革優化,新的編制、新的番號、一支支新型作戰力量都讓中國陸軍,從「大陸軍」時代走進「強陸軍」時代。固本開新 新集團軍重塑陸軍鋼鐵長城2017年4月27日,在國防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公布:陸軍集團軍以原18個集團軍為基礎,調整組建13個集團軍。
  • 一圖回顧中國青年科技獎發展歷程
    2020年8月30日中國科協發布《關於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的公示》顯示經初評、複評、終評共產生100名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人選從1987年設立到今中國青年科技獎已走過30多年曆程來源:今日科協微信公眾號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