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武專欄是一檔單兵武器類欄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前幾天軍武菌在翻閱歷史圖片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這樣一把稀奇古怪的槍枝:
解放軍繳獲的M3卡賓槍
帶著奇怪的夜視裝置
該槍在安裝普通瞄準鏡的同時,另外安裝了一個巨大的紅外燈。這個奇怪的裝置勾起了軍武菌的好奇心,經過查閱資料得知該槍為美國陸軍二戰期間為滿足夜間近戰而開發的,安裝有T120(另有資料稱為M1)夜視儀的M3卡賓槍。
安裝T120夜視裝置的M3卡賓槍
一說到叫「M1」的槍枝,多數人想到的恐怕是M1伽蘭德步槍。沒錯,在二戰戰場上M1伽蘭徳步槍確實被證明為是一種可靠、耐用的步槍。
著名的M1伽蘭德步槍
其實與其同名的M1卡賓槍同樣也是美軍在戰場上的中流砥柱。美國陸軍軍械部在1940年提出想要一種能夠替代制式手槍的自衛武器,用來裝備給二線人員使用。
《拯救大兵瑞恩》中美軍將M1卡賓槍
和M1伽蘭德步槍搭配使用
1940年溫徹斯特公司提交了其設計的半自動輕型步槍,經過一系列測試,該槍於1941年9月30日被選型委員會選中正式定型,並命名為「M1 .30英寸卡賓槍」。
M1卡賓槍的射擊原理
該槍採用了短行程活塞原理,並且使用的是新設計的0.30英寸的步槍彈,該彈採用的是圓弧形彈頭,槍口動能介於手槍彈和步槍彈之間,是一種中間威力槍彈。
M1卡賓槍彈與M1步槍彈的對比
由於槍口動能的限制,M1卡賓槍的有效射程只有大約200米。由於威力較小,該槍的後坐力相比於M1伽蘭徳步槍要小,較短的尺寸也很適合中國人使用,中國第一支制式步槍選型時候M1卡賓槍差點入選,由於其複雜的做工只好作罷。
建國大業中的解放軍戰士
從定型到停產M1卡賓槍共生產了551萬支,在該槍槍族中產量最大。除了大量裝備美軍部隊外,也作為租借法案武器援助給盟國,第一批卡賓槍裝備中國軍隊是1942年後的事情了。
在二戰及戰後,中國國民黨軍隊的美械、半美械師裝備了大量美國援助的卡賓槍,在對日軍的戰鬥中發揮了很大作用。解放戰爭期間該槍也是解放軍繳獲數量較多的武器,很多警衛部隊是成建制裝備M1型卡賓槍。
照片中最右側的戰士拿著一支卡賓槍
這是在戰時混編的情況
注意卡賓槍槍管上的刺刀座
M1卡賓槍在韓戰和越南戰爭中M1卡賓槍也頻繁地出現在戰場上,不過在朝鮮戰場上由於M1卡賓槍在低溫條件下可靠性太差並且不適合朝鮮半島地形而名聲掃地,中威力的子彈低殺傷力也被美軍士兵所詬病。
M1A1卡賓槍的尺寸極為短小
可以輕易地放入專門設計的槍套中並掛在腰間
M1卡賓槍又設計了三種衍生型:M1A1/A2/A3。1942年3月通用汽車公司根據空降部隊的要求設計安裝了側向摺疊金屬槍託的M1A1,該槍只生產了15萬供空降部隊使用。改進機械照門的M1A2和溫徹斯特公司設計的使用伸縮槍託的M1A3都未投入生產。
老外展示M1A1的金屬摺疊槍託
後來根據士兵的反饋,陸軍軍械部還提出了全自動射擊卡賓槍的要求。M2卡賓槍便是在M1卡賓槍的基礎上增加了快慢機,並且考慮到彈藥消耗將彈匣由15發改為30發,主要在朝鮮戰場上使用。
警戒的戰士,手中的就是繳獲自美軍的M2卡賓槍
在M2卡賓槍投入生產後的不久,美國陸軍又提出要求研發一款夜間近戰用的狙擊步槍。美國陸軍在M2卡賓槍機匣上方安裝了一組紅外瞄準裝置。除此之外,為了在夜間使用,該槍還安裝了喇叭狀的消焰器。
朝鮮戰場上我軍繳獲的M3卡賓槍
圖片來源:輕兵器
有資料顯示,該槍只應用在了韓戰中,產量只有可憐的2100支,志願軍也僅僅繳獲了寥寥數支。
使用M3卡賓槍的美軍
注意其喇叭狀的消焰器
軍武菌覺得最值得講講的是M3卡賓槍安裝的T120紅外瞄準裝置。最為很初始的紅外探照燈,其照明的範圍很有限僅有125碼,重量卻高達14.5公斤,體積和耗電量也不容樂觀。但其至少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改變,對於夜間作戰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實這個裝置是美國根據二戰德國末期的ZG-1229「吸血鬼」單兵夜視系統仿製而來。
二戰德國的「吸血鬼」單兵夜視系統
二戰中的德國在武器裝備上可謂是開了掛一般的存在,在夜視裝備實戰化方面德國應用的最早也最為成熟,從1939年開始德國便嘗試將夜視裝備安裝在Pak36型37毫米反坦克炮上。戰爭後期德國人將FG-1250「雀鷹」搬上了黑豹坦克,並且安裝在了戰車的MG42機槍上。
二戰德國夜視裝備的實戰化應用
儘管德國的「吸血鬼」和美國的「T120」儘管用在單兵武器在可靠性、便攜性等方面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這是人類對於夜視裝備的初步探索。
其實美國的眾多裝備也是通過「挖牆腳」來獲取其他國家的裝備進而仿製,從而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軍事裝備的發展就是一個模仿消化吸收轉化的過程,對我國來講「摸著鷹醬過河」何嘗不是好方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