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藥物在血液瘤治療中的應用

2021-01-15 健康一線視頻網

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drugconjugates, ADC)是將具有高效細胞毒活性的藥物通過化學、生物學等方法偶聯到單克隆抗體上,利用抗體與抗原的特異性親和作用,將連接的藥物靶向輸送至腫瘤細胞部位,以增強抗體治療活性、提高細胞毒藥物殺傷腫瘤細胞的靶向性,並降低其對正常組織毒副作用的一種新型主動靶向藥物。

Figure 1 Structure of an antibody–drug conjugate (ADC)

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針對血液瘤共計批准三款ADCs進入市場,分別是2011年獲批的Brentuximab vedotin (BV)、2013年獲批的Ado-trastuzumab emtansin (T-DM1)和2017年獲批的Inotuzumab ozogamicin。此外,還有多個針對血液瘤的ADCs藥物正在進行臨床實驗。

第一個進入市場的ADC療法針對的是血液惡性腫瘤。血液惡性腫瘤目標抗原通常具有良好的特徵,譜系特異性細胞表面分子在其分布中受到高度限制,血液惡性腫瘤也被認為比實體瘤更容易被抗體接近。接下來,將進一步討論四種ADC藥物的設計與臨床結果,這些化合物要麼已經批准進入市場,要么正在進行臨床III試驗。

Gemtuzumab Ozogamicin

Gemtuzumab Ozogamicin(GO; Mylotarg®)是一種重組的、人性化的抗CD33單克隆抗體(IgG4 κ抗體hP 67.6),通過一個雙官能團的linker(4-(4乙醯苯氧)-丁酸)與細胞毒性的抗腫瘤抗生素卡切黴素(N-乙醯-卡利奇黴素)結合在一起(圖2)。該藥物已被研究用於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一種骨髓癌。在這個ADC中,抗體結合表達CD33抗原(在白血病細胞表面常見的唾液酸依賴的糖蛋白)腫瘤細胞並被內化,從而將附著的卡利切黴素傳遞給CD33表達腫瘤細胞。

Figure 2 GemtuzumabOzogamicin

卡利切黴素是一種有效的抗腫瘤抗生素,最初是通過篩選試驗中破壞DNA的能力來確定的。抗腫瘤機理是通過對DNA中微小溝的結合,形成對苯二自由基產生位點特異性雙鏈的破壞。雙鏈DNA破壞抑制了DNA的合成,導致了白血病細胞的死亡。

hP 67.6抗體是由抗CD33的鼠抗體hP 67.6通過CDR區域移植人源化產生的。由此產生的hP 67.6抗體是一種基因工程的人類IgG4 kappa抗體,它包含了來自抗原結合區域的鼠抗體的序列,目的是為了將人類的抗鼠抗體反應降到最低。之所以選擇這種IgG4型,是因為它具有所有同型抗體最長半衰期,而且最不可能參與免疫介導機制,如補充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CDC)和抗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

在雙官能團4-(4乙醯苯氧)-丁酸中,通過醯胺鍵,可以將有效載荷附著在抗體表面暴露的賴氨酸上,這就形成了一種與N-乙醯-卡裡奇黴素二甲基醯肼相連的醯基腙鏈。平均而言,可以實現一個抗體分子裝載2-3個藥物(藥物對抗體比率或DAR)。在ADC的內部化過程中,在CD33+靶細胞的溶酶體中,通過水解腙的方法,釋放卡利切黴素前體。

在單臂臨床II期研究的基礎上,2000年作為單一藥物獲得加速批准(第1天和第15天的劑量為9 mg/m2)用於≥60歲患有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AML)患者首次復原後治療。完全緩解率(CR)為26%,其中包括一部分患者具有不完全的血小板恢復(CRi)。副作用包括延遲的造血恢復和肝靜脈閉塞性疾病的風險增加,特別是在造血幹細胞移植患者中。在確定性III期試驗未成功後,該ADC從美國和歐洲市場撤出(雖然它仍在日本銷售),該試驗添加了<60歲患者單次劑量6 mg/m2標準緩解誘導治療。然而,其他幾項隨機研究的Meta分析顯示,對於不同的緩解誘導方案,在單次3 mg/m2劑量或分次劑量(第1天,第4天和第7天的3 mg/m2)中,在具有良好的和中等細胞遺傳學特徵的AML患者中提高了總體生存率(OS)。劑量分級似乎降低了肝靜脈閉塞性疾病的發生率。在此分析的基礎上,GO於2017年初向FDA重新提交上市申請。2017年9月1日,FDA重新批准了Gemtuzumab Ozogamicin。批准包括較低的推薦劑量,與化療或自身的不同的計劃表,以及新的患者群體。

Brentuximab Vedotin

第二個獲得市場批准的ADC(2011年)是Brentuximab vedotin(BV; Adcetris®),是由單耳他汀E(MMAE)與抗CD30人鼠嵌合抗體Brentuximab偶聯而形成的(圖3)。是一種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霍奇金淋巴瘤(HL)和全身漸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的抗體藥物共軛藥物。霍奇金淋巴瘤(HL)的R-S細胞以及漸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CL)惡性細胞,高水平表達CD30。

Figure 3: Skeletal formula of brentuximab vedotin. Three tofive units of MMAE are attached to the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brentuximab via the spacer para-aminobenzylcarbamate (marked green), a cathepsin-cleavable linker (Cit=citrulline, Val=valine, marked blue), and an attachment group consisting of caproic acid and maleimide (marked brown).

肽鏈型linker以一種穩定的方式將抗體與細胞毒性化合物結合在一起,這樣在生理條件下,藥物不易從抗體中釋放出來,以防止對健康細胞的毒性,並確保劑量的有效性。抗體藥物鍵能促進靶腫瘤細胞內快速有效的藥物釋放。抗體的cAC10部分與腫瘤細胞表面的CD30結合在一起,提供了負責抗腫瘤活性的MMAE。然後,BV被內吞,因此有選擇性地接受靶細胞。含有該藥物的囊泡與溶酶體和溶酶體半胱氨酸蛋白酶融合在一起,尤其是組織蛋白酶B,使linker裂解,而MMAE不再與抗體結合,直接釋放到腫瘤環境中(圖4)。

Figure 4 BV mechanism of Action

BV(1.8 mg/kg,每三周一次)在復發的HL或全身ALCL患者的臨床II期試驗中,總體反應率(ORRs)分別為75%(34% CR)和86%(57% CR),獲得了FDA的加速批准。主要的劑量限制毒性(DLT)是嗜中性神經症,而反覆用藥的主要毒性是神經病變。2015年,BV獲得了FDA的全面批准,該試驗是基於臨床III期的試驗結果。在自體幹細胞移植後,在患有高殘留病風險的HL患者中,每三周給予BV一次,給予安慰劑和最佳支持性護理。對於接受BV的患者,PFS的中位數是43個月,而給予安慰劑和最佳維持療法的患者則是24個月(p=0.001)。最近報告的隨機臨床III期試驗(ALCANZA)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支持BV治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其無進展存活(PFS)為16.7個月,而研究者選擇單劑化療(p<0.001)為3.5個月。其他幾項臨床III期試驗正在進行中,聯合批准的化療藥物(NCT01712490,NCT01777152),以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NCT02684292,NCT03138499),以確認BV在隨機研究中的臨床效益。

2011年8月,FDA批准BV用於治療復發的HL和ALCL。在2018年3月,FDA批准擴大使用範圍,聯合化療用於第三階段和第四階段HL的一線治療。2012年10月,EMA對復發或難治的HL和ALCL進行了有條件的市場營銷授權。2017年11月,FDA批准BV用於治療皮膚T細胞淋巴瘤(CTCL)。

Inotuzumab Ozogamicin

第二種使用卡利切黴素有效載荷的ADC是Inotuzumab Ozogin(InO),它包含了針對B細胞抗原CD22的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Inotuzumab,和細胞毒性物質卡利切黴素連結(圖5)。在復發性或難治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中,InO已經完成了第三階段試驗(INO-VATE ALL)。在總劑量為1.8 mg/m2的InO治療(第1天的0.8 mg/m2,在第8天和第15天的時間為0.5 mg/m2)中產生的CR率,包括CRi,為80.7%,而化療的比率為29.4%(p<0.001)。和GO(Gemtuzumab ozogin)一樣,在治療的患者中,最令人擔憂的非血液毒性是肝臟的不良事件,尤其是肝靜脈閉塞性疾病。這一發現表明,這種風險不是由抗體介導的,而是與卡利切黴素有效載荷有關,這一結果也獲得了臨床前研究支持的推論支持。

Figure 5 Structure of inotuzumab ozogamicin.

2017年,EMA和FDA批准Inotuzumab Ozogamicin用於對患有復發或難治性CD22-陽性B細胞前體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成年人進行治療。

Vadastuximab Talirine (SGN-CD33A)

Vadastuximab Talirine (SGN-CD33A)是一種針對CD33(SIGLEC-3)的ADC藥物。SGN-CD33A由西雅圖基因公司開發,目前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用於治療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仍然是治療血液腫瘤的主要挑戰。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數據,2012年美國出現了13780例新病例和10200例死亡病例。

CD33是一種表達在骨髓系細胞表面的跨膜受體。CD33抗體(Vadastuximab)偶聯在一種有效的DNA結合劑PBD二聚體(SGD-1882)上,通過一個可分裂的(纈氨酸二肽作為組織蛋白酶B的裂解位點)的馬來醯亞丙基型linker,連結到一種帶有工程化的半胱氨酸單克隆抗體(EC-mAb)(圖6)。這種在藥物linker的位點上使用工程化的半胱氨酸殘留物會使每個抗體負載大約兩個PBD二聚體。PBD二聚體比全系統化療藥物更有效,而特定於位點的結合技術(EC-mAb)允許將殺死腫瘤細胞的PBD藥物均勻地裝載到抗CD33抗體中。

Figure 6 Chemical structure of "talirine" (drawnin black), attached to a cysteine in the antibody's (vadastuximab's) peptidebackbone (drawn in blue).

臨床I期研究表明,推薦的單藥劑量為每三周服用一次40 μg/kg,並確定了一種延遲恢復的骨髓抑制劑量。擴大試驗表明,與移植相關的肝靜脈阻塞疾病也是Vadastuximab Talirine的一個主要副作用。在臨床I期研究中,接受了40 μg/kg劑量(N=21)治療的患者表現出了令人鼓舞的抗白血病活性(33%CR,包括CRi)。臨床I期研究包括在先前未經治療的患者中(N=53)評估SGN-CD33A(每四周10 μg/kg)低劑量下聯合低甲基化藥物治療。不良事件主要與骨髓抑制有關。非血液毒性包括外周性水腫(40%),這是以前在PBD SJG-136中提到的不良事件。CR+CRi(73%)比單純的低甲基化試劑(17%-28%)更有利,從而導致了III期試驗的開始。不幸的是,試驗(CASCADE)最近停止了,原因是和單臂注射甲基化藥劑相比,SGN-CD33A聯合低甲基化藥劑增加了致命感染發生的概率。

參考文獻:John M. Lambertand Anna Berkenblit. Rev. Med. 2018. 69:191–207.

相關焦點

  • 抗體偶聯藥物ADC投資研究:行業風起雲湧,差異化競爭是關鍵
    核心觀點:ADC已成抗體藥研發新熱門,靶向遞送毒性小分子實現臨床優效抗體偶聯藥物(ADCs)已經成為國內外抗體藥物研發的新熱門方向,截至2020.09共有9款ADC藥物獲批上市,2019年Adcetris銷售額6.28億美元(同比+32%),
  • 德琪醫藥ATG-017治療晚期實體瘤及血液瘤I期臨床試驗將於澳大利亞...
    來源:財華網德琪醫藥公布,公司已收到澳大利亞藥品管理局(TGA)的確認,同意ERK1/2的高特異性小分子抑制劑ATG-017進行治療晚期實體瘤及血液瘤患者的臨床試驗(代號:ERASER)。我們將緊跟節奏,逐步推進公司創新藥物的海外臨床試驗。」德琪醫藥創始人、董事長兼執行長梅建明博士說,「『醫者無疆,創新永續』,面對澳大利亞乃至全球飽受疾病困擾的患者,我們致力於推動更多創新療法的開發與商業化,力爭早日改善患者的生活。」「MAPK通路的異常活化在惡性腫瘤中最為常見,當務之急是針對該通路開發行之有效的藥物。
  • 創新藥行業專題報告:ADC藥物迎來黃金時代
    定點偶聯技術的開發,不僅使不同位點偶聯對 ADC 藥效影響的研究成為可能,較大程度推動了 ADC 用於腫瘤治療領域的發展,而 且可以廣泛應用於其他分子如核素,免疫毒素、蛋白、前體酶、SiRNA 等與抗 體的偶聯藥物開發上,較大拓展了抗體偶聯藥物應用範圍。
  • 創新藥行業專題報告:ADC藥物迎來黃金時代
    部分 ADC 藥物由於擁有 較強的導向性和毒素攻擊性等因素,在對靶標表達水平低的癌症中也顯示出有效 效果,該應用突破了靶向藥物應用的限制,未來也有望成為 ADC 藥物的發展方 向之一,目前全球有多款明星藥物均在探索 ADC 在靶點低表達或者不表達的腫 瘤中的應用。3)潛力三:ADC 藥物對末線/復發難治腫瘤能帶來更好的表現。
  • 化療藥DS-8201或為藍海市場中的ADC ?
    文 | 向東自1943年使用氮芥治療淋巴瘤以來,使用化療藥物治療腫瘤的探索從未停止,目前已有50多種的化療藥物用來治療各種惡性腫瘤。然而,化療藥物發揮抗腫瘤的過程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過程,伴隨著腫瘤細胞的死亡,正常的細胞也受到藥物的攻擊。
  • 前列腺素類藥物在青光眼治療中的臨床應用進展
    本文就其代表類藥物的特點綜述如下,以期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青光眼是一組具有特徵性、進行性視野喪失的視神經損害性眼病,其發生與眼壓、遺傳、家族史等多種因素有關。青光眼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藥物治療、雷射和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對青光眼,特別是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治療顯得尤其重要。
  • 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自此,單克隆抗體藥物蓬勃發展,期間誕生了諸如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等重磅炸彈級藥物,並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很多裸抗藥物的臨床療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從藥物設計的角度出發,另一撥以西雅圖遺傳學公司為代表的研發人員嘗試將小分子細胞毒藥物與抗體藥物結合,形成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既能保證靶向性,也能改善細胞毒藥物的治療窗。
  • 科普|從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的作用機制,走進Polatuzumab的研發故事
    自此,單克隆抗體藥物蓬勃發展,期間誕生了諸如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等重磅炸彈級藥物,並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很多裸抗藥物的臨床療效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從藥物設計的角度出發,另一撥以西雅圖遺傳學公司為代表的研發人員嘗試將小分子細胞毒藥物與抗體藥物結合,形成抗體藥物偶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DC),既能保證靶向性,也能改善細胞毒藥物的治療窗。至此,這種新型抗癌藥物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並逐漸成為發展熱點。
  • 基因治療行業深度報告:千億市場大有可為
    ,隨著遞送系統在基因療法中應 用的逐漸成熟,基因治療藥物轉化的壁壘被逐步攻破。DNA或mRNA水平上對致病基因進行修正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相較於傳統藥物,對於一些成藥性較差的靶點具有獨特優勢,因此基因治療對於 特定基因引起的疾病有極大的應用潛能,其中腫瘤和罕見病是基因治療最主要的 應用領域。
  • 裸質粒載體在基因治療藥物中的應用
    2012年,歐洲首個基因治療藥物Glybera獲得批准,成為基因治療領域的裡程碑;2017年,FDA批准3款基因治療藥物上市,截止目前全球已批准8個基因治療藥物,其中我國共批准2個;2018年1月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Gene therapy comes of age」的文章,認為基因治療迎來了新時代,再次引發醫藥界對基因治療藥物的廣泛關注,大型跨國製藥企業也開始向基因治療研發方面進行實質性投資
  • LC-MS/MS 在治療藥物監測中的應用——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
    近幾十年來,有關基礎科學飛速發展,新的分析檢測的方法和儀器不斷湧現,大大推動了臨床檢驗的發展,使臨床檢驗在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上海中山醫院臨床檢驗在國內始終走在前沿,也是首批採用 LC-MS/MS 技術的國內醫院之一。  此次我們邀請上海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郭瑋來和大家談談LC-MS/MS技術在治療藥物檢測中的應用。
  • 他汀類藥物在肝病防治中的應用
    一項Meta分析綜合了5項研究累計454例患者得出結論,在接受IFN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的C型肝炎患者中,聯合他汀類藥物治療的患者持續病毒學應答率有明顯升高。一項回顧性研究對3070例接受IFN聯合利巴韋林治療的患者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治療開始前的高LDL-C水平及他汀類藥物的應用對持續病毒學應答有一定預示作用。
  • 醫藥生物之抗體偶聯藥物ADC專題報告
    近年來,隨著新的接頭、小分子毒素、抗體以及靶點發現技術的不斷發展,ADC早期的問題不斷被克服,陸續有 ADC 藥物的上市,以及此類藥物在血液瘤、實體瘤中展現得良好臨床效果,ADC 市場在經歷了沉寂期後又獲得了資本新一輪的關注。1、 春風來不遠,ADC 市場漸入佳境大道且泛然,ADC 藥物研發步入火熱期。
  • 比肩免疫治療,抗癌「黑科技」ADC型藥物締造靶化一體「生物飛彈」
    2020年5月18日,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聯合宣布,雙方共同開發的靶向HER2的抗體偶聯藥物(ADC)DS-8201獲得美國FDA授予的突破性療法(BTD)認定,用於治療HER2突變的鉑類治療中或治療後疾病進展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
  • 基因治療將引領生物醫藥第三次革命?
    參照單抗藥物的發展歷程,單抗藥物的發展離不開不斷地技術積累以及多款重磅產品的問世。 基因治療行業經歷多年的曲折前行與技術積累,技術端核酸的設計和修飾逐步完善,慢病毒、AAV、LNP、Galnac 等遞送系統在基因療法中應用的逐漸成熟。
  • 吲哚在藥物中的應用
    後來,人們發現吲哚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在於文卡生物鹼、真菌代謝產物和海洋天然產物中也能找到它[1]。作為一種化學藥的結構骨架,吲哚以其較高的生物活性,使其在抗高血壓、抗增殖、抗病毒、抗腫瘤、鎮痛、抗炎、抗菌等多個治療領域的藥物中均佔有一席之地[2]。
  • EHA2016:輝瑞ADC藥物inotuzumab ozogamicin治療CD22陽性急性淋巴...
    復發或難治性ALL是一種侵襲性白血病,迫切需要新的治療選擇。據估計,大約有一半的成人患者將對化療無反應或疾病會復發。INO-VATE ALL研究中所觀察到的inotuzumab ozogamicin的療效數據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高的血液學緩解率,較低的微小殘留病。
  • 胡夕春教授:HER2陽性乳腺癌治療新星,ADC藥物ARX788未來可期!
    乳腺癌Faculty MemberABC5 panelist中國抗癌協會多原發和不明原發腫瘤專委會主委上海市化療質控中心主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乳腺專委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專委會常委兼秘書長上海抗癌協會癌症康復和姑息治療專委會主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評中心審評專家中國抗癌協會癌症康復和姑息治療委員會常務委員
  • adc0832工作原理詳解_引腳圖及功能_內部結構及應用電路
    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生產的ADC0832是廣泛應用的8 位解析度、雙通道A/D轉換晶片。ADC0832是雙通道輸入,並且可以軟體配置成單端或差分輸入,其串行輸出可以方便的和標準的移位寄存器及微處理器接口。 由於它體積小,兼容性,性價比高而深受單片機愛好者及企業歡迎,其目前已經有很高的普及率。
  • 百濟神州又一研發中心落地,重點開發腫瘤大分子藥物
    上海醫藥研發中心是百濟神州全球布局的第二個研發中心,未來將打造從靶點驗證、抗體發現到早期生產工藝研發的一體化抗體藥物發現流程,重點開發針對各類惡性腫瘤的大分子藥物,如單抗藥物、雙抗藥物和抗體偶聯藥物(A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