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S/MS 在治療藥物監測中的應用——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臨床檢驗由臨床實驗室將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洩物等標本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為臨床醫學提供一系列實驗室檢測工作和項目的結果,用於疾病的診斷。近幾十年來,有關基礎科學飛速發展,新的分析檢測的方法和儀器不斷湧現,大大推動了臨床檢驗的發展,使臨床檢驗在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上海中山醫院臨床檢驗在國內始終走在前沿,也是首批採用 LC-MS/MS 技術的國內醫院之一。

  此次我們邀請上海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郭瑋來和大家談談LC-MS/MS技術在治療藥物檢測中的應用。

  什麼是治療藥物監測?

  郭瑋:顧名思義,「治療藥物監測」是監測用於治療某些疾病的藥物濃度,具體是指在使用一些容易產生不良反應的治療藥物時,臨床實驗室需要檢測血液或體液中的藥物濃度,臨床醫生根據檢測結果調整給藥方案,從而使患者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避免不良反應。

  治療藥物監測的目的是什麼?

  郭瑋:目前,精準醫療的概念受到廣泛關注。利用治療藥物監測,採用量體裁衣式的治療方案,指導臨床合理用藥,則是精準醫療的一種有效的實現形式。首先,由於個體間存在差異,不同個體接受同等劑量的藥物治療而療效卻不一定相同。比如成人,無論性別,身高,體重,說明書一般都推薦服用相同的劑量。那麼如果一個身高 180 cm,體重 100 公斤的男性和一個身高 160 cm,體重 50 公斤的女性服用相同劑量的藥物,獲得的治療效果卻並不相同,這是由於藥物體內代謝過程中存在差異,這將直接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或者產生不良反應。其次,某些藥物的有效治療窗口較「窄」,由於治療效果與藥物在體內的有效濃度密切相關,濃度過高或者過低,均有可能會引起不良反應的發生。

  哪些藥物推薦進行治療藥物監測?

  郭瑋:並非所有的藥物或者所有的患者均需要進行治療藥物監測,有下列情況者需進行監測:1、易成癮性的藥物,如免疫抑制劑,精神類藥物,抗抑鬱藥物及抗腫瘤藥物。2、應用治療指數低、安全範圍小、不良反應強、無明確判斷指標的藥物,如地高辛。3、應用具有非線性藥代動力學特徵的藥物和藥代動力學個體差異大的藥物,如阿司匹林、雙香豆素、保泰松等。4、多種藥物聯合用藥時。

  綜合以上幾點,就免疫抑制劑而言,是一類需要定期進行監測的藥物,主要用於預防器官移植術後的排斥反應,也可用於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劑有環孢黴素、他克莫司、西羅莫司、依維莫司等,劑量不足或者血藥濃度過低可能會導致移植物的排斥反應;濃度過高常會引起肝、腎、神經系統、生殖系統的毒性反應,這些藥物長期服用會損害胰腺,導致高血糖等危害。

   臨床治療藥物監測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郭瑋: 主要方法包括傳統免疫學方法,光譜法和色譜法。色譜法又包括液相色譜紫外檢測法和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檢測法(LC-MS/MS)。目前,免疫學方法和 LC-MS/MS 方法是主流的檢測手段,但從技術上而言,LC-MS/MS 技術相比於免疫學方法,更加準確可靠,特異性和靈敏度也更高。此外,LC-MS/MS 方法能夠同時檢測多種化合物且不會產生相互幹擾。而傳統的免疫學方法一次檢測只能針對一種藥物,且可能存在交叉反應,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目前,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實驗室已採用 LC-MS/MS 方法替代免疫學方法開展臨床治療藥物監測。

  為什麼 LC-MS/MS 技術相比免疫檢測方法具有以上的這些優勢?

  郭 瑋:這要從兩種技術的原理上說起。傳統免疫學方法是基於抗原與抗體在體外特異性結合,對樣品中的待測物定量的檢測。當待測物的分子量很大的時候,如>10kDa,免疫學方法具有極好的特異性。但當待測物分子量<1kDa時,免疫學方法的特異性就會變差,主要原因是交叉反應。由於小分子藥物和藥物代謝物結構相似,抗體很難區分原型藥物和代謝物,會同時與原型和代謝物相結合,造成檢測結果偏高。此外,在臨床上還有一些聯合用藥的情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雞尾酒療法」。免疫學方法一次實驗只能檢測一種化合物,如果聯合用藥,一個樣本則需要進行多次實驗。

  相比之下,LC-MS/MS 技術從原理上就突破了這兩個限制。在 LC-MS 技術中 LC 主要是分離作用,MS/MS 負責檢測部分。樣本進樣後首先經過液相色譜柱的分離進入到質譜中,在離子源內氣化,並發生離子化進入到四級杆質量分析器中,根據被測物的質荷比(m/z)分析,第一個四級杆只允許具有特定質荷比的母離子通過,之後被測物在碰撞室內在碰撞氣的作用下發生碎裂,進入到第三個四級杆。第三個四級杆只允許特定質荷比的子離子通過,最後被測物到達檢測器進行檢測。這一過程具有極高的特異性,能夠根據化合物的極性、母離子和子離子的不同進行分析檢測。無論待測物分子量大小 LC-MS/MS 方法能夠實現特異性檢測,解決免疫學方法交叉反應的問題。另外,LC-MS/MS 技術檢測速度極快,一個化合物檢測通道僅需幾個毫秒, 可以同時設置上千個檢測通道檢測不同化合物,因此一次實驗可以同時檢測多種藥物,沒有相互幹擾,提高了檢測效率。

  國外藥物濃度監測發展的新趨勢有哪些?

  郭 瑋:歐美國家採用質譜進行藥物濃度監測早於國內大約 10 多年時間。在美國,臨床質譜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得益於臨床實驗室和與質譜公司的大力合作,不僅從技術層面進行創新,而且不斷更新升級軟硬體設備,完善應用支持服務等。除此以外,美國對於臨床質譜管理採用實驗室自建方法體系(Labortaory Developed Test,LDT),美國鼓勵技術創新,並遵守管理嚴謹的風格,不斷研發臨床所需的藥物濃度監測項目,通過對其進行嚴格的方法學驗證,保證該技術能夠可控地進入臨床診療工作中,而這種應用模式極大地促進了美國國內質譜技術的快速發展,得到了患者、醫院、第三方實驗室、保險公司的廣泛認可。這幾年,質譜在國內臨床檢驗領域也發展很快,我們正在努力推動實驗室自建方法體系相關指南的修訂,以促進質譜更好地用於臨床。

  中山醫院是如何開展治療藥物監測的?

  郭 瑋:中山醫院作為上海地區規模最大的臨床檢驗實驗室之一,一直致力於推進質譜技術在臨床檢測工作中的發展。積極開展 LC-MS/MS 進行免疫抑制劑的監測。中山醫院應用 LC-MS/MS 質譜系統開發了人體血液中環孢黴素、他克莫司和西羅莫司的體內藥物濃度監測的方法,採用極少的血液樣本,通過簡單的樣本前處理即可在 3 分鐘同時實現多種免疫抑制劑的檢測。我們正在開發和驗證精神類藥物,抗抑鬱藥物和抗腫瘤藥物的檢測項目,服務於臨床,並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相關焦點

  • 臨床檢測中LC-MS/MS應用——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上海中山醫院臨床檢驗在國內始終走在前沿,也是首批採用LC-MS/MS技術的國內醫院之一。我們特別請到檢驗科郭瑋老師來談談這項技術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和意義。  我們此次就臨床檢測中的LC-MS/MS應用採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郭瑋。
  • LC-MS/MS在新生兒篩查與代謝性疾病檢測方面的應用——訪復旦大學...
    近幾十年來,有關基礎科學飛速發展,新的分析檢測的方法和儀器不斷湧現,大大推動了臨床檢驗的發展,使臨床檢驗在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上海中山醫院臨床檢驗在國內始終走在前沿,也是首批採用 LC-MS/MS 技術的國內醫院之一。  此次我們邀請上海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郭瑋來和大家談談LC-MS/MS技術在新生兒篩查與代謝性疾病檢測方面的應用。
  • ...胸痛護理專業技能培訓班第二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站順利召開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首先在致辭中分享了他在1999年剛回國時創建華東地區第一條急性心肌梗死綠色通道的故事,通過緊抓醫生、護士和技術人員三方的緊密配合,無數患者的生命被挽救,也得出了「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的真理。
  • 超純水在LC-MS生物醫學分析中的應用
    1,2現在的LC-MS儀器已經從研究到常規臨床實驗室範圍廣泛使用,並有效應用於以下領域:· 治療藥物監測 - 測量血漿,血液或組織中的藥物(例如免疫抑制劑) · 濫用藥物測試 - 測量在尿液或唾液中的藥物(例如大麻,美沙酮,苯丙胺,嗎啡,哌替啶,等等) · 激素測試 - 測量血清或血漿中的激素(例如類固醇或甲狀腺激素
  • 2020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補充編內82人公告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廈門醫院系隸屬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的全民事業單位,是廈門市委、市政府重大民生工程建設項目,建設發展目標是建成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海峽西岸一流的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負責管理。
  • 《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原標題:《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2020年3月14日,《溯源》欄目組走進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溯源》欄目組將用鏡頭記錄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這些可敬可愛的醫護人員為保衛人民健康所作出的卓越貢獻。青浦區是浙江、江蘇進入上海的重要交通入口之一,輸入人員眾多。
  • 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於11月21-22日...
    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將於11月21-22日聯合會診市場信息網   2020-11-19 09:10:42   來源:    評論:   2020年11月21日-22月22日,由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特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病教研室副主任秦立模,攜手南京膚康皮膚醫生團,在南京膚康皮膚病研究所為我省廣大皮膚病患者舉行大型專家會診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攜手華大揭示原發和復發肝癌腫瘤微環境差異...
    2020年12月23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合作的最新成果「早期復發肝癌微生態系統的單細胞全景分析」。  相關成果發布會於12月24日在上海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周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孫惠川,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外科主任醫師楊欣榮,華大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長汪建,華大集團執行長、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徐訊、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長三角首席代表楊爽,華大研究院超級細胞研究所所長劉龍奇、華大研究院精準健康研究所所長金鑫
  • 走過五十年,用「閃亮成績」締造了「世界奇蹟」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
    復旦大學(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的奮鬥歷程和輝煌成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醫療事業、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發展的縮影,是復旦大學附屬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發展、臨床與科研結合「雙輪驅動」的典範,也是幾代上醫人中山人為國為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薪火相傳的結晶。湯釗猷院士是這個優秀群體的傑出代表。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汪昕「名醫工作室」揭牌
    12月15日,汪昕「名醫工作室」揭牌儀式在上海中山醫院和紹興文理學院附屬醫院兩地通過網上直播同步舉行。汪昕教授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黨委書記,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徐匯區十六屆人大常委。
  • 直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專家團隊:中山雲講堂,減重代謝手術
    我國每年完成減重代謝手術治療的患者超過1萬例,手術方式和成功率已與歐美國家沒有明顯差異,處於國際領先水平。那麼,哪一類肥胖或糖尿病患者適合減重代謝手術?復旦中山醫院的減重代謝手術歷史和優勢是什麼?患者術後應該注意什麼呢?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新增兒科生長發育門診!
    為了給寶山地區兒童及家長提供科學、規範的生長發育指導,發揮兒童身高增長的最大潛能,自11月18日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吳淞醫院開設「兒童生長發育門診」。孩子們生長發育是否正常?作為家長,您關注過嗎?孩子長期坐在班級第1排?孩子每年長高不到5釐米?孩子比同齡人矮半個頭?女孩8歲前乳房發育?
  • 與青浦百姓同心,守護心健康 ——記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
    在匆匆吃了幾口冷卻的飯菜後,又立刻投入到下一臺手術中。他就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青浦分院的心內科劉海波主任,自2020年4月份離開工作多年的東方醫院來到我院心內科主持工作以來,這種工作狀態已經成為他的日常,緊張而有序。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發現一種特殊類型的皮肌炎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一種特殊類型的皮肌炎,並命名為脂溢性皮炎樣皮肌炎(SD-distributed DM)。 該類型不同於既往報導的皮肌炎,患者皮疹常常很輕微,僅表現為面部,如眉弓、眼內齜和鼻唇溝等脂溢性部位的輕微紅斑和脫屑,常被誤診為脂溢性皮炎或過敏性皮炎而延誤了病情。
  • 專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援助武漢的136名醫護人員...
    經濟觀察網 記者 田進9月11日,2020中國醫院大會在北京舉行,會上同時表彰了2020年優秀醫院院長和突出貢獻獎獲得者。會議期間,經濟觀察網專訪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她也在當天的會議上獲評優秀醫院院長。
  • 頂尖醫院「新標配」質譜檢測給患者帶來什麼
    難治高血壓找到病因,腫瘤精準用藥成為可能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辦的「第四期中山醫院檢驗科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班」以及「中山醫院臨床質譜高級進修班」迎來報名名額又一次「被秒殺」的盛況,國內醫院對掌握該技術的渴望可窺一斑。
  • 【2017歐洲微生物與傳染病年會系列報導】MALDI-TOF MS在ECCMID中...
    2002年,該技術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評獎委員會認為該技術突破了生物大分子質譜分析的難題,在臨床診斷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maldi-tof ms技術在eccmid會議上多次被提到,其中在華人會議上,北京協和醫院檢驗科徐英春主任介紹在關於中國侵襲性真菌的流行性及耐藥情況的研究中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任寧主任醫師和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洪明奇教授團隊發現SLFN11調控肝細胞癌生長和轉移
    據報導,Schlafen(SLFN)蛋白家族在調節哺乳動物生物學功能(例如抑制病毒複製)中起重要作用。SLFN11,作為人類SLFN蛋白家族的成員,具有抗病毒特性,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SLFN11與藥物敏感性之間的重要關係,其在腫瘤發生和轉移中的作用仍然鮮為人知。
  • 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落戶上海中山醫院
    今天,全球首臺全景動態掃描PET-CT uEXPLORER 探索者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裝機,即將進入臨床驗證階段。▲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樊嘉、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一行與聯影董事長兼執行長薛敏、聯影診斷治療事業群聯席CEO包峻一行參觀視察uEXPLORER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數位化X射線全身血管造影系統(DSA)中標公告
    上海東松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受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委託,就「數位化X射線全身血管造影系統(DSA)」項目(項目編號:0811-154DSITC0912)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一、項目信息項目編號:0811-154DSITC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