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醫院「新標配」質譜檢測給患者帶來什麼

2020-12-05 儀器信息網

  據說,如今普通醫院與世界頂尖醫院的距離,就是一臺臺質譜檢測儀。這話有誇張成分,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質譜檢測在醫學領域「正當紅」的地位。有投資人將質譜檢測市場譽為「基因檢測後的下一個百億藍海」,畢竟精準醫療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依靠準確可靠的檢測結果,而這,正是質譜技術的一大本領。

  質譜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全球頂尖醫院,近年來,它也來到中國的部分大型醫院,在疑難疾病診斷、精準用藥等領域服務患者。不過與火熱的市場相比,醫生態度冷靜。

  「好技術最怕一窩蜂濫用。」有醫生這樣說。

  難治高血壓找到病因,腫瘤精準用藥成為可能

  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辦的「第四期中山醫院檢驗科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臨床應用培訓班」以及「中山醫院臨床質譜高級進修班」迎來報名名額又一次「被秒殺」的盛況,國內醫院對掌握該技術的渴望可窺一斑。

  這到底是什麼技術,如何引得國內醫院趨之若鶩,對患者又意味著什麼?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原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潘柏申教授舉例說,在進行部分激素、藥物檢測時,現有檢測方法難以做到精確定量或探測,質譜技術可以非常準確地檢測到低濃度小分子物質,這為疾病診斷、治療方案的設定提供了重要依據。

  不要小看檢驗水平的精準度。以臨床常見慢性病高血壓為例,高血壓裡有一類繼發性高血壓是由醛固酮升高所致,這類患者藉助質譜檢測若檢出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RASS)系統相關激素水平異常,治療將與常見高血壓療法有根本不同,有些患者甚至能通過手術徹底治癒高血壓。

  還有一些難治性高血壓實為嗜鉻細胞瘤,藉助質譜檢測如果檢測兒茶酚胺類激素異常波動、異常增高,加上影像學定位,這類患者可獲得精準診斷,實現精準治療。

  質譜技術還可用於藥物監測。醫生在使用腫瘤藥時,多根據患者的身高、體重估算藥量,而今藉助質譜技術能精確知道血液或體液中的藥物濃度,減少因個體間差異藥物濃度過高引起的不良反應或過低導致的治療失敗,實現更精確給藥。

  「精準醫療是指醫生能精準治療或精準預防,但無論何種,醫生首先要依靠精準信息進行精準診斷,檢驗科就承擔著為醫生提供精準信息的重要職責,質譜技術是能為醫生提供精準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潘柏申教授告訴記者。

  應用項目取捨之間,服務「患者急需」

  精準檢測,意味著一些原本臨床上不認識的疾病將獲得確診,一些所謂的難治疾病可找到真正的病因,治療可能迎刃而解……這對醫學的發展、醫療的走向將帶來難以估量的改變。

  也難怪,有人毫不客氣地說,如果說影像學的發展為外科插上了翅膀,那麼,檢驗的發展為內科精準診療提供了「火眼金睛」。如今,質譜技術不但為內科醫生提供了「火眼金睛」 ,還為其插上了翅膀,可以幫助醫生快速精準鑑別很多疾病。

  因為認識到這層非凡意義,歐美發達國家已廣泛開展質譜檢驗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在歐美發達國家,服務於臨床診療的質譜檢測項目已達400餘項,包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激素及其代謝物檢測、治療藥物監測、維生素類化合物檢測和微量元素檢測等。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潘柏申教授 (左)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郭瑋教授(右)

  質譜分析方法進入我國的臨床應用遲於海外,卻發展迅猛。中山醫院是國內較早開展該前沿技術的三甲醫院,2010年中山醫院檢驗科成為國家臨床重點檢驗專科後,2011年就開始建立質譜實驗室、臨床質譜平臺,並進行了大量臨床檢測工作。

  面對國外已開展的大量應用,這群「吃螃蟹者」面臨一個「選擇」的問題。中山醫院檢驗科從一開始就決定:在儀器有限的情況下,先瞄準臨床急需項目。

  何為臨床急需?

  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主任郭瑋教授舉例說道,嗜鉻細胞瘤的術前確診對其後續治療、手術非常重要,術前漏診,病人可能因為血壓劇烈波動死在手術臺上。無奈的是,傳統的診斷方法十分有限,給醫生的診治帶來巨大挑戰。當中山醫院檢驗科獲得國家臨床重點檢驗專科資助後,最先突破的就是嗜鉻細胞瘤的診斷難題,即藉助質譜技術檢測兒茶酚胺類激素代謝產物的水平,對嗜鉻細胞瘤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幾乎達到100%,大量患者切實獲益。

  郭瑋教授感慨,這就叫「好鋼用在刀刃上」。

  上馬高端技術不是「趕時髦」,區域檢驗中心或成趨勢

  自2011年始建臨床質譜平臺,中山醫院已取得大量喜人成績,被國內同行譽為臨床質譜技術的引領者。目前,中山醫院檢驗科開展的質譜檢測項目裡,20%-30%是滿足上海地區乃至上海以外地區的需求。

  「中國大部分大醫院檢驗科都已經擁有或正在考慮購買質譜設備,真正為老百姓、臨床醫生帶來幫助,面臨的主要還是人才緊缺問題。」潘柏申教授感覺到質譜檢測在中國「熱起來了」,但他亦擔心「一窩蜂趕時髦,把好技術做爛」。

  由中山醫院牽頭編寫的我國首部《液相色譜-質譜臨床應用建議》已在全國推廣,其中特別強調要遵循一系列要求,建立操作規程,做好質量控制,保證每一份檢測結果是穩定可靠的。

  潘柏申教授強調,這不僅因為質譜設備價格昂貴,好東西沒用好浪費了錢財,更關鍵的是,檢測不準確,耽誤的是老百姓的病情。

  其實,質譜檢測人才全球都普遍缺乏,這項技術對人員要求非常高。「質譜專業技術性非常強,對操作者的知識儲備要求也很高,要了解的專業知識包括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學、臨床醫學等眾多學科。」郭瑋教授提到,美國藥監局(FDA)對所有檢測方法採用一套標準進行難易程度評估,共七個條款,每個條款最高為3分,所有方法(生化方法、免疫方法、質譜方法等)如果都用這個標準進行評判的話,質譜檢測得21滿分,可窺見該技術的高性能。

  簡言之,並不是擁有一臺質譜儀就等同於有了好的數據,而是「用好了,才能有好的數據」。當然,質譜檢測也並非臨床檢驗的「一招鮮」,現有臨床檢測技術有很多,它只能替代其中部分。

  「這類先進的檢測項目一定要扎紮實實地推進,因為這個數據出來以後對臨床診斷將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一直強調,每個數據背後是病人的生命,不只是一個數據。」潘柏申教授說。

  本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臨床質譜高級進修班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檢驗醫學專業委員會主辦、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牽頭、沃特世公司提供學術支持。

相關焦點

  • 合肥研究院發明食管癌篩查呼氣質譜檢測新方法
    為了食管癌能早發現,讓患者得到早治療,提高治癒率、降低死亡率,發展食管癌篩查新技術方法尤為重要。  呼氣檢測因為安全無創、簡單便捷、接受度高等特點,一直是疾病診斷領域研究的熱點,但多數研究沿用採樣袋呼氣取樣與色譜質譜離線分析方法,該方法潛在問題是:採樣袋易引起呼氣成份汙染、甚至丟失,色譜質譜分析需要約2個小時。
  • 全自動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讓黃石醫學檢驗邁入「質譜時代」
    Autof ms1000質譜分析儀落戶黃石中心醫院。(通訊員供圖)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劉克雄、程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0月22日,筆者獲悉,鄂東醫療集團黃石市中心醫院為提升檢驗硬體設施,優化檢驗技術,今年8月下旬引進了一套全自動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
  • 布局攻堅戰 – 臨床質譜檢測哪家強?
    雖然醫院也擁有檢驗科等專攻檢測的部門,但除了少數一二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外,高昂的設備成本與人才要求相對於分散的檢測需求無疑會讓大部分普通醫院望而卻步2017年,迪安成立「凱萊譜精準醫療」,業務涵蓋臨床檢驗、代謝組學、Pharma CRO和法醫毒理檢測四個主要方向,意圖聚焦新一代多組學生物標誌物質譜檢測技術研發、臨床轉化和應用,打造國內一流的質譜中心實驗室,還挖來了SCIEXLabs的前高管擔任執行總裁。
  • 讓串聯質譜「聽命」於臨床——訪北京婦產醫院檢驗科副主任曹正
    液相色譜串聯質譜(LC/MS/MS)在美國的臨床領域已經有了超過十年的應用歷史,串聯質譜是美國臨床檢測中必不可少的技術和儀器,大多數醫院都設有質譜分析室。但在我國,串聯質譜技術對於醫院臨床檢測還是一個新技術,目前在檢驗科配備和使用串聯質譜的醫院並不在多數。
  • 質譜大熱!臨床檢測市場增長點有哪些?
    其中技術難度較高的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技術主要由國外質譜廠商巨頭如SCIEX、Waters、賽默飛世爾、島津、安捷倫、布魯克等所壟斷。MALDI-TOF和微生物質譜領域已有部分國內廠家取得明顯進展,包括安圖生物、毅新博創和融智生物等。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基於質譜技術開發出的臨床檢測項目已有數百項。
  • 臨床檢測中LC-MS/MS應用——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檢驗科副主任...
    包括質譜分析技術、聚合酶鏈擴增技術、基因測序等新技術平臺與檢測手段的出現使我們的檢測方法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臨床檢驗不再是簡單的三大常規,更多高靈敏度和特異性的檢測方法在臨床上得以推廣運用,甚至使我們能夠在分子層面對疾病的本質進行認知,也催生了大量對疾病的分層診斷、預後評估及療效判斷更有價值的新項目。
  • 蛋白分子質譜診斷先行者許洋:蛋白質譜目前有三種臨床應用
    後來我又和頂尖美國公司合作第一個將人源化單克隆抗體做成了靶向藥。有了紮實的基礎,必然能在更窄的蛋白質譜領域做的更好。  火石:蛋白質譜當前的臨床應用情況如何?  許洋博士:只有拿到醫療器械註冊證才算進入臨床,蛋白質譜目前只有三種臨床應用:對腫瘤的篩查;對早期腎臟疾病的分析;在細菌上的鑑定應用。
  • 東西分析發布Ebio Reader 3700飛行時間質譜系統(新冠病毒肺炎檢測...
    (新冠病毒肺炎檢測)北京東西分析儀器有限公司利用自主研發生產的Ebio Reader 3700 全自動飛行時間質譜系統(新冠病毒肺炎檢測)藉助創新的蛋白指紋圖譜質譜技術,成功建立了新冠病毒(COVID-19)肺炎的蛋白指紋圖譜。
  • 微生物檢測:NGS和質譜為行業變革帶來契機
    基於NGS和質譜的微生物檢測技術為行業變革帶來契機    基於NGS與質譜技術的微生物檢測數據分析方法具有無需預先培養樣本、靈敏度高、能夠檢測未知的微生物的特點,為疾病防控和生物食品安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二者有幾個明顯優勢:1、速度快,例如質譜的檢測時間以分鐘計,可實現高通量檢測。
  • 抗疫質譜醫療設備採購分析 國產臨床質譜企業任重道遠
    目前,新冠病毒的診斷金標準是在患者體內找到基因中的某些特定核酸序列,臨床實驗室和疾病控制中心實驗室普遍應用的是實時螢光RT-PCR方法,此檢測方法成熟可靠,並已在常規檢驗和科研實驗中被廣泛應用,因此也不難看出,在本月醫院及疾控中心等單位的儀器設備採購明細中可以看出PCR儀和核酸提取儀等設備的採購需求大幅增加。
  • 質譜分析助力治療藥物監測 TDM青年沙龍在島津質譜中心舉辦
    來自積水潭醫院、協和醫院、朝陽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軍事醫學科學院、寶雞市中心醫院、中檢院、北京和合醫學診斷所、北京博奧醫學檢驗所的臨床醫學檢驗和TDM研究專家以及島津中國質譜中心的質譜應用專家參加了本次沙龍。
  • 利用CyTOF質譜流式精確鑑定不同免疫疾病亞型間的差異
    在9月的《Frontiers in Immunology》雜誌上,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和卡羅林斯卡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質譜流式技術針對兩種不同亞型(HLA-DRB1*03+LS和HLA-HLA-DRB1*03+Non-LS)患者的33個相關標記物進行了全面檢測和深入分析,從而找到了LS和Non-LS中關鍵的免疫差異。
  • 醫藥行業深度報告:臨床質譜檢測是下一個百億藍海
    國內毅新博創、塞爾迪、意誠默迪等也在註冊方面有一定突破,但截至目前國內臨床質譜仍然基本以進口品牌為主。理論上與維生素D相關聯的疾病或潛在疾病均需要維生素D的檢測,主要包括:1) 骨量丟失或高風險患者,包括骨質疏鬆、骨軟化或佝僂病、骨折、近期伴跌倒的老年人;2) 內源性維生素D生成不足,包括長期臥床、日光照射減少或深色皮膚人群;3) 維生素代謝不正常患者,包括肥胖患者、懷孕和哺乳期、
  • 質譜流式:單細胞多維分析的革命性技術
    臨床對檢測技術的需求不僅是「測得更細」,更重要的是能夠同時「測得更多、測得更快」。新一代單細胞高通量多維度檢測技術中,又以質譜流式為最典型代表。動脈網聯繫了提供質譜流式完整解決方案的宸安生物,並與研發負責人孫雙午博士深入探討了為何這一技術備受矚目。量變引起質變Q: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質譜流式技術嗎?
  • 質譜適合開展臨床特色項目 不會替代主流檢測平臺——訪北京婦產...
    作為開放性的平臺,基於質譜技術的檢測方法的開發和維護需要一支專業的團隊,而組建和培訓團隊需耗費大量精力、物力。再則是質譜儀前處理過程複雜、手工操作繁瑣。「雖然有企業在做前處理自動化的嘗試,但適用性還不高,臨床實驗室用的還不多。」  在曹正看來,質譜技術的兩面性正是質譜臨床應用應該存在的樣子。曹正解釋說:「質譜技術是醫院檢驗科技術能力和醫院診療水平的象徵。
  • 質譜技術賦能精準診療,未來已來
    金域醫學一直本著開放與共享的理念,與客戶共享新技術新應用,今年將進一步通過成立「金域質譜學院」,推動臨床質譜應用與發展。 過去,質譜技術更多被運用在小分子檢測中,近年來隨著質譜技術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許多基於質譜的蛋白大分子檢測如IGF-1精準檢測、澱粉樣變性分型檢測等被應用在臨床上。 金域醫學臨床生化首席顧問、美國阿克倫兒童醫院臨床實驗室主任王思合博士分析了臨床質譜的應用現狀。
  • 質譜大咖新秀齊匯聚 你想了解的質譜新技術新應用都在這場會議中
    基於此,儀器信息網聯合美國華人質譜學會(CASMS),同時在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中國質譜學會)的大力支持下,在12月7-11日舉辦「第十一屆質譜網絡會議(iCMS 2020)」,會議分設質譜新技術新方法專場、美國華人質譜學會專場、質譜在食品分析的應用新進展、質譜在環境分析的應用新進展、質譜在藥物分析的應用新進展、質譜在生命科學及醫學領域的應用新進展等專場,聚焦質譜技術最新成果
  • 質譜新技術專場報告——iCMS 2015第六屆質譜網絡會議勝利開幕
    本屆質譜網絡會議為期四天,開設了質譜新技術、質譜在新版藥典中的解讀及相關應用、質譜在臨床醫學的應用、質譜在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的應用、質譜在環境檢測中的應用及質譜在食品檢測中的應用共六個專場,共邀請了30位質譜研發和應用專家做出報告並與參會者進行現場和在線溝通。來自高校、科研院所、醫院、質檢機構、企業分析測試中心、質譜儀器廠商等單位的專家和一線用戶參加了本次網絡會議。
  • iCMS2018第九屆質譜網絡會議圓滿結束 食品分析與藥物分析會場
    本屆質譜網絡會議為期5天(12月3日-7日),共有近50位質譜專家及企業技術人員分享了質譜新技術在生命科學、食品、環境、藥物分析等領域的研究進展。會議也的得到了廣大網友、質譜領域工作者的熱情關注,參會人次超萬次,創歷史新高。在會議期間,聽眾也與報告主講人通過問答的形式積極互動,就質譜的相關技術和應用等問題交流討論。
  • 2018中國質譜學術大會聚焦:質譜新方法、新技術
    分論壇現場    質譜的新方法、新技術是質譜研究領域的熱點,本次大會特別開設了十四個質譜新方法新技術分組報告會,帶來了近百個最新的質譜新方法新技術的精彩匯報。復旦大學陸豪傑教授、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聶宗秀研究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張金蘭研究員、香港浸會大學蔡宗葦教授、廈門大學謝素原教授、中科院化學研究所陳義研究員等專家帶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