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分布著海洋和陸地兩大部分,其中陸地面積約佔全球總面積的29%,這些陸地在地球上的分布十分分散,可以分成面積較大的大陸和面積較小的島嶼兩種類型。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總面積約為216萬平方千米,比格陵蘭島小的島嶼數量極其眾多,總數在五萬個以上。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陸是澳大利亞大陸,總面積約為769萬平方千米,是格陵蘭島面積的3倍多,比澳大利亞大陸面積大的大陸還有五個,分別是南極大陸、南美大陸、北美大陸、非洲大陸和亞歐大陸。

除了,基本上位於南極圈以南的南極大陸為國際共有以外,世界上的其他五個大陸上都分布有許多的國家,不過澳大利亞大陸卻被一國所獨有,那就是「澳大利亞」,這個大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面積第六大的國家,獨享了澳大利亞大陸。澳大利亞大陸是一個古老的大陸,四面被海洋包圍,距離其他大陸都比較遙遠,在地質歷史上,澳大利亞大陸很早就和世界其他大陸分離,加上距離較遠,使得澳大利亞大陸上的生物能夠進行獨立的進化,至今保留了許多特有的生物,如袋鼠、樹袋熊等。

澳大利亞大陸也是一個地質活動較少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位於印度洋板塊的內部,距離板塊邊界較遠,所以澳大利亞大陸上並沒有像位於板塊消亡邊界的地區,由於板塊強烈碰撞擠壓而隆起的高大山脈,以及位於板塊生長邊界附近,由於板塊張裂下陷而形成的裂谷。總體來說澳大利亞的地勢是比較和緩的,當然這一切也有賴於澳大利亞大陸長期以來不斷的外力作用,在外力的風化侵蝕等作用下,地表總會趨向更加平坦。

澳大利亞大陸上地勢最高的區域位於大陸的東部,這裡分布有南北走向,綿延3000千米的「大分水嶺」。不過,大分水嶺的海拔並不高,平均海拔約為800至1000米,屬於中低山的範疇。大分水嶺中的最高峰是位於新南威爾斯州的科西阿斯科山,海拔為2228米,這也是澳大利亞大陸的最高峰,這在世界各大陸中是最低的。從地形單元來看,大分水嶺以西主要有兩個地形單元,其中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的是以古陸臺為基礎而形成的侵蝕高原,總面積約為500萬平方千米,約佔大陸面積的60%,很多地區已經經過了外力的長期風化侵蝕,海拔並不高,海拔在300米至1200米左右不等。

位於西部古老高原和東部大分水嶺之間的區域是由於古陸臺內部坳陷而形成的沉積平原,約佔整個大陸面積的25%,平均海拔在200米以下,是整個大陸最低的部分,地表起伏和緩。其中北部為卡本塔利亞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中部地區海拔略高,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其中艾爾湖是澳大利亞大陸的海拔最低處,海拔約為-15米。由於中部平原地區地勢較低,而東部山地和西部高原地勢較高,在形態上類似於一個「四周高中部低」的盆地,所以又稱為「澳大利亞大盆地」,不過這裡又有另外一個名字,那就是「大自流盆地」,這是為什麼呢?

不過,由於這一地區位於大分水嶺的西側,地處背風坡,降水較少,水源成為當地農業特別是畜牧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好在當地擁有豐富的地下水,而且這裡的地下水能夠自流。由於,地質構造上屬於西部古陸臺和東部褶皺帶之間的沉積部分,在古老的基巖上,沉積有儲水性能良好的侏羅紀多孔砂巖,砂巖上面又沉積覆蓋了不透水的白堊紀頁巖。在第三紀時期,由於整個地層發生了不等速抬升運動,使得巖層由東部往西部傾斜。東部砂巖層抬升較高,受外力強烈侵蝕從而出露地表,從位置來看位於大分水嶺區域,這一地區降水較為豐富,降水沿著向西傾斜的砂巖層不斷滲透,從而聚集成為面積巨大的地下儲水層。

這裡的地下水,由於位於兩個隔水層之間,所以屬於沒有自由水面的「承壓水」,所以其理論水位高度應該是在大分水嶺的源頭地區,而澳大利亞大盆地中的地下水,依舊被上方的不透水巖層束縛,一旦人們通過打井打穿隔水層到達儲水層時,地下水由於壓力釋放就會噴湧而出,形成「自流井」,這也是「大自流盆地」名稱的由來。在鼎盛時期這一地區的自流鑽井數量近5000口,由於含水層深度的差異,有些井的深度不到60米,而有些井的深度可以達到2000米以上。不過,這裡地下水的鈉離子含量太高,不太適宜進行農業灌溉,不過適宜牲畜的飲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