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人張駿偉發現的石窩群近日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為「縣級保護單位」———
沒有顯赫的身世、學歷、學術背景,只憑著對中華古老文化的痴迷,張駿偉這個62歲的東北人,數十年奔波遼南、遼西大地,面對人們的質疑、專家的不屑和無數的磨難,瘋狂尋覓,發誓要為中華民族尋找祖宗。是大山中那些承載著中華史前文化的神秘符號註定要成就張駿偉,6月1日,在遼寧海城深山裡的析木鎮姑嫂石村大石龜旁,當海城博物館副館長李榮升宣布,海城所發現的石窩群在剛剛完成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為「海城縣級保護單位」後,所有在場的人都鼓起掌來。這掌聲既是歡慶中華古老文化的初始符號終於等到政府部門的認可,也是對張駿偉多年付出的認可。
-人物檔案
-姓名:張駿偉
-年齡:62歲
-職業:考古愛好者
-留言:快樂的事就是不管權威部門承認不承認,我總會有些新的發現。最不快樂的事,就是總要遇到經費短缺的事
-人物對話
讓人相信真理
比探求真理還難
記者:你為什麼會迷上考古?
張駿偉:也是偶然,先接觸到,然後就迷上了。越去探究,就發現這裡面的學問越多。
記者:這麼多年考古遇到的困難都有哪些?
張駿偉:不說困難,好像要人可憐似的。
記者:那就說這麼多年最快樂和最不快樂的事?
張駿偉:快樂的事就是不管權威部門承認不承認,我總會有些新的發現。最不快樂的事,就是總要遇到經費短缺的事。
記者:多年考古的經歷讓你覺得有些什麼感悟嗎?
張駿偉:有,就是專家、權威的觀點有的也不可信。讓人相信真理很多時候比探求真理還難。
發現揭秘
-揭開神秘石龜與《山海經》中軒轅氏的身世之謎
2005年10月,遼寧鞍山當地媒體的一篇消息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在遼寧南部海城的深山裡,驚現神秘大石龜,疑為《山海經》中所載的軒轅氏。這個大石龜隱藏在海城析木鎮姑嫂石村。姑嫂石村分五道山嶺,石龜所在的山頭正居於五座山嶺中央,山體就像盤龍,周圍有S形河流圍繞。石龜首朝南,尾向北,微微縮著頭,臥在山嶺上,好像停在此處歇歇腳。石龜身長二點九米,高和寬為一點四米,加上石座,共佔地三十六平方米。
當年已經57歲的鞍山市考古愛好者張駿偉是這一石龜的發現者,他發現在《山海經》中講到東方神木「析」。這個「析」是不是和鞍山下屬的海城析木鎮這個地方有聯繫呢?帶著這個疑問,張駿偉來到海城的析木鎮,在這裡果然發現了石雕巨龜。
「根據《山海經》的記載,軒轅氏背負《河圖洛書》交給伏羲氏和女媧,而軒轅即為鱉也就是龜。在這裡抬頭遠望,西有石棚,南有四平山,正符合了《山海經》中軒轅丘、軒轅臺的布局。」張駿偉推斷道。
被張駿偉一道關注並一直在研究的還有石龜背部那鑿刻的眾多神秘符號。對石龜背上的「十字架」、「五瓣花(類似河圖中的天五圖)」、「七星圖」、「日月」、「
□型」符號,張駿偉的解讀是,對應著天上的星座,有的是宗教神怪崇拜、易經和原始數學的雛形。
而類似的神秘符號分布地點,張駿偉早已發現了很多。
曲折經歷
-20年前迷上考古
張駿偉迷上考古是在20多年前,那時他在鞍山當地的一家國有企業工作,閒暇時間隨當地地質局的朋友去周邊考察礦藏時,在方圓百裡的山上總是發現顯然是人工完成的神秘符號。符號絕大多數都成雞蛋、鴨蛋大小的石窩狀,並有規則的排列,或圓形、或三角形、或直線形等。這讓張駿偉越來越感到神奇。
這些符號到底隱含著什麼秘密?是誰創造了這些符號?這些符號又創造於什麼年代?它的分布範圍到底有多大?無數的疑團困擾他,也讓他產生了解開這些疑團的強烈衝動。也是從那時開始,他迷上了考古。
張駿偉沒上過大學,也從沒接觸過考古,在部隊時拿到的中專學歷是高射炮專業,再有就是上電大時學的一些機械知識。但五年的軍旅生涯和在企業做車間主任、黨支部書記的經歷,使他養成了做事嚴謹、堅韌、執著、慮事周詳的品性。也從那時開始,他對《河圖洛書》、《山海經》、《易經》等這些記述中華初始文明的古籍、奇書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由有車族變成無車族
張駿偉剛開始迷上考古時,也是他成為中國最早一撥有車族之時。為了給眾多謎團尋找答案,他瘋狂駕車跑遍了鞍山周邊的山川、河谷,也跑遍了鞍山周邊的朝陽、鐵嶺和內蒙古赤峰、吉林的通化等市縣地區,最遠到過甘肅。
他先是跑壞了一輛標誌505,最後一輛私人小車桑塔納也在內蒙古敖罕旗被他跑「趴了窩」,從此他個人的經濟狀況和生活狀況也每況愈下:老婆早就於20年前「跑了」,他所在的企業也越來越不景氣,最終「黃了」,工資也沒了,他也再買不起私人小車了。他自嘲道:「大夥還沒車時,我就有了車,大夥都有了車時,我又沒了車。」
而這麼多年他考古中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經費問題」。再到後來,他甚至連吃飯、坐車的錢都捉襟見肘,他就直接找過去的同學、朋友、同事開口借:「沒錢了,幫一把。」
了解他為人與追求的人,都會鼎立相助。不了解他的人,認為他是個狂人、瘋子。
於是,為了繼續考古,他去近處就坐公交、乘三輪;遠處就乘私人摩託車或步行,經常一出去就是一個月,走到哪住到哪,走到哪吃到哪。住就住那種5元錢一天的農村大車店。有時實在餓急了,就向沿途遇到的村民、路人要個土豆、饅頭,他的蓬頭垢面、一身風塵,讓他人也心生憐憫。在內蒙古、在甘肅的大漠、荒原上,他甚至用野草和採摘到的野果臨時充過飢。
這些年裡,光穿爛的鞋就有好幾筐,滿一筐扔一筐。很多鞋都是在農村小店買的,因為便宜。同樣的鞋,城裡的街上要15元一雙,農村小店裡一雙才要11元。
現實狀況
-鞍山附近山梁上發現眾多神秘符號
數十年中,張駿偉在鞍山附近的山梁上發現的最奇特也最多的東西,就是遍布這一地區的神秘符號,他發現這些符號分布面積十分廣泛,而其表達的含義更是深不可測。
6月1日,在遼寧海城深山裡的析木鎮姑嫂石村大石棚旁,張駿偉判斷,這裡曾是個祭祀的場所,原因就是這裡到處長滿了一種叫社稷的草。「我在所有有大石棚的地方都發現有這種草。」在祭祀場的南邊可以看到人為砌的牆,而祭祀場長滿了雜草,可以看出來以前是很平坦的場地。
張駿偉說,祭祀場是用來祭祀神龜的,而在旁邊山梁的神龜上還刻有日月星辰,這說明這裡曾經存在有史前文明。他還認為,這裡很可能和紅山文化有關,因為紅山文化中常出現龜形玉器,說明那時人們把龜當做一種神物,而這個祭壇祭祀的恰恰就是神龜,在這個類似石龜的巨石上,又有很多奇異的符號,這些符號有的像是星圖。
張駿偉之所以認為這個符號是星圖,因為它的形態排列與十萬年前北鬥七星的排列方式是一樣的,他猜測很可能是古人對於古代星象的記錄。
張駿偉介紹,像這樣的神秘符號,在整個鞍山地區非常多,而且都分布在山梁上的大巖石上。 這些刻在巖石上的符號形式多樣,最為普遍的一種,就是像這樣的小圓坑組成的圖形,這些有規則的圖形到底意味著什麼?目前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推測,這些都是屬於史前文明留下的遺蹟,並非是野蠻人留下的。他上網查證後發現這上面的七星圖與十萬年前七星圖的圖形位置是相同的,假如是野蠻人,是不可能雕琢這些東西,所以,一定是有文明存在過,後來這些文明消亡了,留下了這些遺蹟。
「其實,這種石窩狀的神秘符號,在中國的新疆、河南等其他地方已經大量發現,在俄羅斯的遠東、朝鮮也都有發現。而這種有神秘符號的大石棚近幾年在日本也有發現。這些符號、遺蹟孤立起來看顯得簡單,聯繫起來看就不簡單。」
「這些符號、遺蹟是記述遠古時代先民文化的重要『密碼』,也是中國人尋找自己祖宗的唯一機會。現在由於還沒引起人們的關注、保護,在我們當地還在被人們有意無意地破壞。像姑嫂石村的大石棚一樣的大石棚,原來我們這個地區有50多座,現在已經基本被破壞光了。還有的地方還在開山炸石取材,一些刻有石窩狀的神秘符號的遺蹟也被隨之破壞,這5年內,我們這裡因這類原因消失的遺蹟已經達到30%,所以必須得有人來關注、保護。」
-業餘考古愛好者的尷尬
但是要讓張駿偉考古成果被世人承認,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許是他沒有顯赫的身世、學歷、學術背景和業餘考古愛好者身份的原因,他曾經不下五十次地給考古研究所、鞍山市委、市政府、市文化局等相關單位投遞他的考古研究成果材料,都杳無音信。
幾年前的一天,當他好不容易將一個省級考古單位的著名專家請到鞍山海城析木鎮姑嫂石村大石龜旁,請他對這裡的神秘符號做出鑑定時,那位專家的一句話卻讓張駿偉差點氣暈過去:「這有什麼!你怎麼證明這些符號不是你刻的。」「我為什麼要刻這些符號!這方圓100多公裡的範圍內幾千處符號,我刻的過來嗎!」這個經歷讓張駿偉至今想來還情緒難平。
-文並攝影/本報記者 奚宇鳴
-記者手記
不願談及所受磨難
不想掃了別人面子
張駿偉本人極不願意談及他在數十年考古歷程所遭遇的那些磨難——覺得有些「丟人」,也不想多說他在向各級政府和考古權威部門投遞自己的考古成果時所遭遇的冷遇——不想掃了別人的「面子」。
當所有的專家、媒體記者、考古愛好者隨著他在荊棘叢生的山梁、溝壑中穿行,很快就汗流浹背、筋疲力盡後,當張駿偉如數家珍般向人們講述關於《河圖洛書》、關於《山海經》與現實發現的種種奇妙聯繫時,一切的一切,都能讓人強烈感受到這個東北漢子的執著與擔當。如果張駿偉的考古成果還算個成果的話,那麼當這一考古成果被社會承認之時,是否應是張駿偉成材之時。
-專家觀點
石刻專家劉衛東
應扶持民間考古
深深痴迷史前文明研究的北京石刻博物館石刻專家、研究員劉衛東對張駿偉的考古研究與發現有著很高的評價。
6月1日,在遼寧海城深山裡的析木鎮姑嫂石村大石龜旁的考古現場,劉衛東表示,張駿偉發現的石窩、石龜和神秘圖案,從形狀特點及石材的風化程度判斷,應該創造於四五千年甚至萬年前,因此很有研究價值。張駿偉提出的這些石窩、石龜和神秘圖案代表了原始住民對宇宙星辰的初步認識,或者是認為「凹穴」代表女性生殖器,屬於母系氏族崇拜,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且這裡的這些符號也不是獨立存在的,它應和紅山文化有某種關聯。回北京後,他會爭取用先進儀器對石窩進行斷代。
劉衛東說,張駿偉的考古經歷的情況具有普遍意義。一方面僅靠國家現有的文物單位進行文物保護力量顯然不夠,需要民間的力量加以補充,另一方面民間自發的、業餘的文物保護力量和考古結果又不被重視。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有些文物保護管理者意識上存在問題,二是我們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科學,缺少針對性。
「民間的力量不可以自行挖掘地下文物,但是民間力量應該可以從事文物的市場調查,可以參與文物的普查。事實是,改革開放後,已經把文物的保護推向了市場,只有動員、依靠社會上的所有力量,實行官民共保,才能使我們的古代文化遺存得到最及時有效的保護。」
-朋友評價
他骨子裡是個粗線條的人
王文,鞍山市檢察院機關黨委書記,張駿偉中學的同學,也是工作後一個企業的同事。因有私家小車,而被張駿偉經常「抓差」,既出車,又當「司機」。時至今日,在她的印象中,張駿偉不像現在這樣顯得有些溫文爾雅。「他骨子裡是個粗線條的人,有著軍人的作派」。
對考古他簡直達到了痴迷的狀態。這麼多年了,我一直在幫助他,主要是因為他現在已經沒車了,我有車,一有事,他就讓我幫他出車。一開始我們也不理解他,認為也不是學考古的,能行嗎?他的考古成果,也多次給一些領導、專家看過,很長時間不被認可。可他的精神讓我們感動,認為他一定能行。
他一直咳嗽得很厲害,可他就不願去醫院。到底是什麼毛病?也無法確定,朋友們都勸他去看看,他就是不去,仔細一問,他是擔心一旦查出是什麼病,就再也堅持不下去了。可總是這樣也不是個事呀!去年他還做了心臟支架手術。
迷上考古後,需要經常上網、寫文章,他就跟人借錢買了電腦。不會打字,他就找來小學一年級漢語拼音表從頭開始學,夜裡覺都不睡地突擊學習,現在已經寫了很多文章發在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