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恩腳」走出脫貧致富路

2020-11-30 湘潭在線

湘潭在線11月1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白楊「茶恩腳」是湘潭縣茶恩寺鎮金坪村村民羅正凱註冊的紫色白薯(白薯俗稱「腳板薯」)商標,在市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目前,紫色白薯、傳統白薯在金坪村一帶的種植面積有1000多畝、年產量近2000噸,已成為當地發展現代規模農業的一個品牌產業,也是脫貧致富的一條成功出路。

11月15日,湘潭縣正凱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正凱介紹,最近他正在搶抓晴好天氣,建造冷鏈物流和秸稈綜合利用車間,拓展「茶恩腳」綠色、高效生產手段。

身殘志堅,磚廠老闆改行種菜

羅正凱今年54歲,高中畢業後南下打工,在那裡結識了妻子黃書豔。上世紀90年代初,兩人結婚後,回到老家湘潭縣茶恩寺鎮創辦了一家機制磚廠,辛勤勞作,誠實經營,生產效益一年比一年好。不料,1994年6月的一天,羅正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左腳腳跟遭機械切割,經鑑定構成四級肢殘。為治傷,花光了家中所有積蓄,磚廠不得已停辦。

羅正凱傷好出院後跛著腳,幹不了體力活,又沒有其他掙錢技能,一家老小的生活重擔全壓在妻子黃書豔身上,靠種田、餵雞艱難度日。年復一年,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努力尋找改變這種困窘局面的辦法。

「種植白薯、絲瓜是茶恩寺鎮的傳統產業,早已名聲在外,但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農戶不多,產值和效益不大,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商機,做大做強白薯產業。」 2013年初,羅正凱經過反覆思考後,終於把心中的打算告訴了妻子。夫妻倆一拍即合,決定以種植白薯為主,絲瓜、紅菜薹等為輔,兼養土雞和魚,於是註冊成立了湘潭縣正凱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書豔家庭農場)。除開自家承包地,還流轉了別人約80畝田土,開啟了再次創業之路。

與過去自給自足式的小面積種植白薯不同,規模化種植不僅需要系統的專業知識才能優質高產,還要不斷了解市場信息,讓產品變成商品才能增效增收。

為此,夫妻倆多渠道努力學習高效栽培技術,「男主內、女主外」分工合作,生產、銷售同步進行。他們不僅通過培訓取得了新型職業農民資格,還與省、市農科院(所)部分專業人士建立了師徒關係,時常虛心請教。

隨著種植技術的成熟,以及產品市場影響力的逐步提升,合作社社員增加到128戶、生產基地擴大到600畝,成為省農科院的白薯新品種科研基地,每年白薯種植面積400畝以上。

這些年來,羅正凱克服肢體殘疾帶來的諸多困難,一心撲在田間地頭,通過實施白薯品種選優改良、大棚育苗、地膜覆蓋、機械鑽孔、秸稈基質、傳統窖藏等技術,生產效益蒸蒸日上。雖然期間也經歷了多次乾旱、洪水造成的經濟損失,以及市場銷售不暢帶來的心酸,但夫妻倆齊心,朝著目標勇往直前。

目前,合作社(家庭農場)每年產銷白薯1200餘噸,絲瓜、紅菜薹等優質蔬菜約300噸,土雞近5000隻、鮮魚1000公斤左右,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純利潤約30萬元。其中,合作社出產的新品種紫色白薯皮薄、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歡,已註冊「茶恩腳」商標。

扶貧濟困,全心全意回報鄉親

多年來,羅正凱與妻子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理念,積極發揮示範帶動作用,促進周邊村民通過發展產業增收。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和殘疾人家庭,無論是合作發展種養殖業還是勞務用工,總是優先他們。

這些年,羅正凱陸續組織合作社128戶社員舉辦綠色生態種養殖技術培訓班6期,自費邀請農技專業人員講課。在生產管理上採取「合作社(農場)+農戶」的方式,實行統一育苗、統一種植、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收購、統一聯保貸款「六統一」。凡是社員不能自行銷售的農產品,合作社按保底價回收包銷,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目前,合作社種植面積已達600餘畝,輻射帶動周邊村民種植白薯、絲瓜等1123畝,累計年產白薯近2000噸 。

合作社128戶社員中,殘疾人家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67戶,有25戶殘疾人家庭從事蔬菜生產,羅正凱免費供應種苗、肥料和技術服務,包回收產品,年收入最高的農戶超過4萬元。

村民黃新群是名侏儒症患者,丈夫多病,還有一個智力殘疾女兒。這些年來,羅正凱給她無償提供種苗、肥料和技術,包銷產品,每年種植2-3畝白薯,兼種水稻,純收入有4萬元左右。

同時,羅正凱夫婦還積極加入政府倡導的產業扶貧隊伍,去年和今年,共承擔24戶78人的「直接幫扶」任務,每戶每年分紅2000元。

合作社產業基地日用工量10-30人不等,每年支付勞務工資10萬元以上,有效解決了當地部分村民的就業增收問題,附近10多名缺乏自主生產能力的殘疾人被優先安排務工,年收入數千元至2萬餘元不等。

村民黃文會智力偏弱,但體格強壯,其妻子有智力殘疾。自羅正凱從事白薯專業化生產以來,黃文會就是「鐵桿民工」、日薪從100元遞增到140元,每年可以做180天左右,在10餘名相對固定的民工中收入最高。

本村單身漢黃坤明右眼失明、左眼只有微弱視力,勞動能力有限;建檔立卡貧困戶高玉華身體瘦弱,無一技之長。羅正凱總是想辦法安排他們在生產基地幹些套袋、分揀等力所能及的輕閒事,每月能掙數百元至千餘元 。

付出總有回報。羅正凱自強不息,樂於助人、扶貧濟困的義舉,深受當地村民誇讚,他經營的合作社先後榮獲縣、市、省級殘疾人陽光扶貧示範基地,以及返鄉人員創業帶動就業示範基地等榮譽稱號。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村主任李永波: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一個大山裡走出去的孩子,初中畢業後便在外打拼,從修車學徒到建立自己的汽車修配廠,在北京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卻在自己事業的鼎盛時期,選擇回到農村老家種植中草藥。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他是怎樣帶領大家走上脫貧致富路的。
  • 河北灤縣探索精準扶貧路徑 農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同時,為增加貧困戶「造血」能力,推出「X+貧困戶」幫扶模式;成立志願服務隊,籌集善款;因地制宜,建立扶貧基地,為貧困戶打造一條穩定收益高的長期致富路。  茨榆坨鎮成立由機關幹部、致富能人、企業家、醫生、教師等各行業愛心人士帶頭組成的志願服務工作隊,構建共同發力的大扶貧工作格局。
  • 建甌:紙燈籠「照亮」婦女脫貧致富路
    在產業發展的迅猛帶動下,建甌全市18個鄉鎮(街道)有兩萬名婦女在「家門口」從事紙燈籠加工,邁向脫貧致富路。  產業振興「新引擎」  「既想離家近,方便照顧孩子;也想就業發展,增收致富。」這是建甌眾多婦女的心聲。由於紙燈籠製作工藝簡單、上手快,對工作環境要求低,除了集中生產外,工人還可以將材料領走,在家加工。
  • 民樂:手工編織鋪就脫貧致富路
    民樂:手工編織鋪就脫貧致富路 20-12-03 15:51
  •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金秀縣金秀鎮奮戰屯:村民養殖中華鱘 走上脫貧致富路 2021-01-06 1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福建南平:精準扶貧 紙燈籠「照亮」婦女脫貧致富路
    在發展迅猛的產業帶動下,建甌全市18個鄉鎮(街道)有上萬名婦女從事紙燈籠加工,實現在「家門口」脫貧致富。紙燈籠成為帶動婦女就業新引擎對於多數婦女而言,要兼顧家庭和就業實非易事。由於紙燈籠製作工藝簡單、上手快,對工作環境要求低,只需一臺簡易的操作臺和膠水、紙線等材料即可完成製作,除了加工點集中生產外,工人還可以將材料領走,在家加工。
  • 匯聚幸福路,脫貧致富奔小康丨肅北縣草原巧手奶食品技能培訓班開班...
    匯聚幸福路,脫貧致富奔小康丨肅北縣草原巧手奶食品技能培訓班開班啦~ 2020-11-20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麝香」一克400元,農民養殖林麝取其分泌物,走上脫貧致富路
    「麝香」一克400元,農民養殖林麝取其分泌物,走上脫貧致富路其實在古代的時候麝香就已經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那時候人們會拿它做為香料來用,它的氣味比較獨特,能夠散發出幽雅而柔和的香氣,古代的時候也是很名貴的香料,都是供達官貴人享用的今天我們要講的農民叫做張永,張永一直在尋找農村致富創業的項目。
  • 葡萄、桑葚和花椒走出沿黃路韓城段的多彩致富路
    城隍廟等人文景區遊客量的劇增,韓城人已經走出了自己的多彩致富路。中間還有許多葫蘆藤,上面掛滿了大葫蘆,在架子下是一條整潔的水泥路,直通葡萄園內部,路的旁邊還有一座二層小樓,門口圍坐著一小桌人,聽談話像是自駕遊的旅客專門來品嘗購買葡萄的。見到一行人走來,裡面人立刻迎上來,安排坐的地方,端上來一大盤葡萄招待客人,這些葡萄的品種有陽光玫瑰、戶太八號,粒粒飽滿,都特別甜。
  • 四川阿壩:犛牛奶製品花樣翻新 拓寬脫貧致富之路
    中新網阿壩6月19日電 題:四川阿壩:犛牛奶製品花樣翻新 拓寬脫貧致富之路  作者 單鵬 安源  每每走過廠裡的犛牛奶加工線,紅原犛牛乳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紅原乳業)黨支部書記彭措扎西都忍不住看一看那套高40多米、通體鋥亮的設備。「這套設備來自瑞典,是利樂公司為我們量身打造的巴氏奶生產設備,設備調試完畢後會第一時間投產。」
  • 《走出非洲》編劇柯特·路德基病逝,享年八十歲
    路德基曾憑藉《走出非洲》一片拿到過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改編劇本獎,此外,由他執筆創作的影片還包括有《缺席的審判》(Absence of Malice)和《驛動的心》(Random Hearts)等。柯特·路德基憑藉《走出非洲》贏得了一座小金人柯特·路德基1939年9月28日出生於密西根州,父親從事木材生意。
  • 絲路圓夢記④ 路路相連,從烏蒙山到歐洲港(中英文)
    致富路 讓農產品走出山坳坳從空中俯瞰敘永縣水潦鄉至古藺縣太平鎮農村扶貧公路十二道拐段,道路修好後種下的樹苗已經長高,植被正在逐漸恢復。這條特殊造型的扶貧公路,吸引了無數攝影愛好者,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路,也是帶領沿線百姓過上好日子的致富路。
  • 脫貧致富的距離:882米!
    2018年,耒陽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負責人搭乘村幹部的摩託車進村查看後,決定要把這條土路變成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出路。之後他帶領工作人員多次走村入戶,與村幹部、扶貧工作隊商議,聽取村民意見,積極準備資料上報;並與鐵路部門協調,設計下穿鐵路隧道。
  • 鹿寨縣六坪屯村民:條條「南蛇」鋪就脫貧致富路
    這些蛇,對貧困戶韋長宗來說就是早日脫貧致富的希望。韋長宗是2019年的預脫貧戶。他幾年前就一直想發展肉蛇養殖這個產業,但給妻子治病要花很多錢,他便放棄了。後來,他的妻子還是離世而去,振作起來的韋長宗決定要好好幹事業,讓生活好起來。今年,他通過申請貸款和向親戚朋友借錢,在有養蛇經驗的朋友的幫助下把養蛇基地建了起來。目前,韋長宗的養蛇基地內養殖有3000條水律蛇,俗稱「南蛇」。
  • 茶馬古道走出致富新路
    在當下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囊謙縣在貧困人口已基本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基礎上,舉全縣之力,充分發揮人民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在文化、產業、教育、電商等各方面持續探索脫貧之道,用事實和數字證明西北內陸的深度貧困縣也可以念好「致富經」、走上小康路。
  • 種豆養蟲,與眾不同的脫貧路!
    但是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反其道而行,摸索「豆蟲共作」不僅種豆得豆,還收穫了效益可觀的豆丹蟲,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產業脫貧新路子。 襄城縣汾陳鎮宋堂村地處襄城縣正北方20公裡處,地形以半崗地為主,缺乏水源,屬於典型的「不靠山、不靠水、不靠路」
  • 湖北黃岡走出「紅綠相映」特色崛起路
    圖文新聞發布會現場 武一力 攝(新中國70年)湖北黃岡走出「紅綠相映」特色崛起路中新網武漢9月18日電 (武一力)近年來,革命老區湖北黃岡整合紅色歷史文化和綠色生態資源,走出了一條
  • 地球上所有人一生走過路的長度加起來,能否走出銀河系?
    先說答案:別說地球上現存所有人一生走過路的長度加起來不能走出銀河系,即使地球上所有曾經存在過的人一生走過的路加起來也不能走出銀河系。咱們先交代清楚一些有關問題,再對一些參數作具體的極限假定。還有,「走出銀河系」指的是銀河系的直徑,而非指從太陽系在銀河系中所處的位置離開銀河系所需的距離(包括太陽系從垂直於銀面方向的最短逃逸距離)。銀河系直徑(D銀)的最新數據為10萬到18萬光年,為了證明本文開頭的答案,我們就按最小數――10萬光年作為銀河系的直徑。
  • 走出深山的路,才剛剛開始|人物·深度
    村裡的孩子互相認識,很少去縣城,那要走很久的路。12歲的黃曉風在這裡度過大部分童年,連讀書,也是在山裡的學校讀,平時回家務農。實際上,這也是中國上千萬留守兒童的生活。 再接著,他們發現,這僅僅是走出深山的開始。 他們以為走出了大山 從高空看下去,黃曉風的家鄉就是大山褶皺中的一個點,山大溝深,交通不便,即便種出了東西也不值錢。直到2018年底,當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也才7657.79元,走出大山是唯一的脫貧之路。
  • 【弘揚蒙古馬精神】敖特根巴特爾:讓嘎查農牧民養駝致富路越走越寬廣
    2014年,敖特根巴特爾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讓敖特根巴特爾的養駝產業走出困境,嘎查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多次上門,了解到敖特根巴特爾的生產經營情況,幫助他申請了貸款。在政府的幫扶下,要強而勤勞的敖特根巴特爾經常天沒亮就起床, 每天為駝群按時補飼、飲水、查看膘情,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在他起早摸黑的辛苦養殖下,家裡的駱駝畜群一天天壯大,產奶量也在穩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