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優睿科」新聞網9月8日報導,在8月的計算機視覺虛擬會議上,一項新研究受到廣泛關注。
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測量標準,用於評估自動駕駛汽車對不斷變化的路況和交通狀況的反應能力,這項發現能夠幫助我們比較感知系統的準確性和反應時間。
CMU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生Mengtian Li說:「學術研究人員傾向於開發複雜的算法,這些算法能夠準確識別危險,但可能需要大量的計算時間。相比之下,技術工程師傾向於選擇簡單但精度較低的算法,這些算法速度快、計算量少,因此車輛能夠更快地對危險做出反應。」
這種權衡不僅對自動駕駛汽車來說是個問題,對於任何需要實時感知外界動態的系統(如自主無人機和增強現實系統)來說都是一個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用以平衡準確度和延遲時間(具體指事件發生與感知系統識別事件之間的時間差)的系統測量標準,這導致不同系統之間的優劣很難比較。
這項被稱為「流感知精確度」的新度量標準由Li和機器人研究所副教授Deva Ramanan和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助理教授Yu Xiong Wang共同開發。它通過比較感知系統每一時刻的輸出與地面實況進行衡量。
Ramanan說:「流感知測量能力為現有感知系統提供了新視角。同一系統,按照傳統性能度量標準測算性能良好,但在「流感知」標準的測算下可能性能不佳。這類系統可以通過新引入的度量標準得到優化,提高反應性能。」
研究小組發現,最佳解決方案不一定是讓感知系統運行得更快,而是偶爾適時地暫停。跳過某些幀的處理可以防止系統不斷落後於實況。」
另一個觀點是在感知運算過程中加入預測方法,使車輛可以預測其他車輛和行人部分行動。該團隊的流感知測量表明,進行這些預測所需的額外計算不會顯著影響準確性或造成延遲。
科界原創
編譯:小貝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來源:計算機視覺歐洲會議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9/cmu-npm0908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