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關注」喲,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每天分享的精彩文章了。好文章我們齊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中國航發動控所原總設計師懷壽章同志,於2020年4月27日因癌症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77歲。尊重他的遺願,他走後,沒有設靈堂,也沒有舉行遺體告別儀式。劉大響院士在唁電中寫到:「懷壽章同志是我們的老戰友,他航空報國、奮鬥一生,為我國航空發動機的研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擇一事,癌症也澆不滅「火種」
1965年,北航畢業的懷壽章投身航空發動機事業,走進了四川的松花嶺,立志為祖國的航空發動機事業作出貢獻。「山青水秀屋頂漏,鳥語花香廁所臭。」當時的松花嶺還是一個偏僻的山溝溝。懷壽章和戰友們挑石子、修橋壩、建廠房,客觀上能投入科研的時間精力十分有限,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過。不管白天黑夜,他們一有想法就擠時間一起討論、想辦法動手驗證。正是他們的堅持,讓航空發動機數字控制的「火種」在這個山溝溝裡漸漸放出光明。
然而,在28歲的青春年華,癌症猶如一道晴天霹靂向懷壽章襲來。在醫院裡,同期的「病友們」一個一個逝去,懷壽章卻以驚人的毅力和樂觀奇蹟般地取得了這場「生命之戰」的勝利。
儘管還要定期檢查、長期治療,懷壽章毅然迅速重新投入發動機控制專業的研究中,他與戰友們在國內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從無到有,自主研製出了當時中國乃至亞洲的第一臺半物理模擬試驗器,成為了後來發動機數控系統發展的「火種」。
終一生,惠山腳下再出發
80年代,發達國家的發動機都已步入數字控制的行列,而國內的形勢不容樂觀。「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是發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於發動機但又有其自身特點,應獨立發展。」懷壽章與控制領域的部分專家一同給當時的航空航天部建議,集合當時各大研究所的航空發動機控制專業力量,成立一個專門研製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的研究所,他們的建議迅速被採納,研究所落定無錫614所。
91年,年近五十的懷壽章和數位控制領域的專家、年輕骨幹舉家搬遷到無錫。從此,惠山腳下的614所又開啟了一段嶄新的徵程,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又開啟了另一段艱辛的創業史。
「摸著石頭過河」異常艱難,懷壽章等人「老中青」三代前赴後繼,無數次跌倒後又爬起,最後在客戶、主機所、附件廠的信任、支持與幫助下,他們終於攻克了數控系統的難關。2003年,由614所及協同單位共同研製的全權限數字電子控制系統及其試飛演示驗證通過了驗收專家組的驗收,標誌著我國航空發動機數控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最好的「懷念」是「繼承」
八、九十年代,與外面優厚的物質待遇相比,研究所顯得清苦了許多,留住人才是個巨大的挑戰,但與懷壽章一起並肩作戰的那些年輕人卻堅持了下來。
已退休的房青豔依然記得,她和丈夫剛到無錫的時候,孩子因水土不服經常生病住院,所裡出差試車任務重、地方遠,丈夫有時一去就是兩三個月。「我要到醫院照顧孩子,很多時候顧不上做飯,家裡老人年紀大,那個時候交通也不方便,懷總和夫人一有空就給我們送(飯)。」有一次下著大雪,天特別冷,她正準備想辦法將就一下的時候,懷壽章的自行車依然準時地出現在醫院門口,他身上的雪蓋了厚厚一層,飯菜顯得格外「熱騰」。
隨著年輕人逐漸挑起大梁,懷壽章從總設計師的崗位上退了下來,把舞臺留給年輕人後,他依然活躍在航空發動機控制專業發展的一線。身邊的人回憶說,他出差總會帶個箱子,年輕人要過去幫著拿,都會被他爽朗地拒絕:「別別別,我自己來,這是我的健康檢測器,拎得動就說明我身體還行,什麼時候拎不動了,我也就幹不動了。」
去世前的兩三個月,從醫生口中得知自己病情惡化,趁著還能走動,他主動找到614所現任所長,就專業發展的思考和建議進行了一次數個小時的長談。彌留之際的話語更寄託了他對航空發動機事業深深的眷戀:「把我的骨灰分成三份,一份撒到惠山上,我要看著614所,看著控制專業的發展。一份撒到松花嶺上,我在那裡戰鬥過,還有一份送回雲南老家,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
從1965年到2020年,從松花嶺上到惠山腳下,懷壽章就像一道充滿赤誠與熱情的火焰,穿越了半個世紀,為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控制事業燃燒了他的全部,照亮了一條奮勇前行的路,激勵了無數繼往開來的人。(動控所 陳韜/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航發,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