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院士」:耕宇牧星探蒼穹 追憶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孟執中院士

2020-11-23 中國文明網

  正是孟執中為代表的老一輩航天人,傾盡畢生精力,邁過重重難關,闖過層層阻隔,才實現了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從無到有,從跟跑並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

  本報記者張建松

 

  只差兩天,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孟執中院士,卻還是沒能等到自己的85歲生日。

  2019年12月14日,他在睡夢中安詳離去。送別的那天,鮮花和輓聯將上海龍華殯儀館銀河廳裝點得莊嚴肅穆。

  「追風逐雲幾經磨礪不忘航天初心,耕宇牧星矢志不渝功成氣象強國」,懸掛在大廳內的一幅輓聯,展現了這位風雲衛星功臣的「風雲人生」。

 

  「能夠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才是科技之大為」

  孟執中1934年出生於杭州,在抗戰逃難的顛沛流離中度過童年。背井離鄉輾轉求學的艱辛,使他很早就意識到:一個人活著,總要對國家、社會和人民有所貢獻、有所作為;要抓緊生命中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努力工作。

  新中國成立那一年,孟執中初中畢業。為了早日實現國家強盛,他立志學習工科。憑著優異的成績,孟執中從華南工學院電訊專業畢業後,進入蘇聯科學院留學。

  留學期間,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導師希望他留下來繼續深造,但孟執中毅然回到祖國的懷抱。

  回國後,他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從事相關設計研究工作。1965年,根據組織安排,他又轉向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工程設計和研究工作,主要負責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研製。

  1969年,上海開始組織風暴一號兩級液體火箭和長空一號技術試驗衛星的研製,統稱「七〇一」工程。由於當時上海技術人員不足、缺少經驗,孟執中被派來參加上海衛星隊伍的組建。

  剛到上海,沒有實驗室、也沒有儀器,一切從零開始。孟執中帶領造衛星的隊伍,租住在市郊的農民房子裡。雖然條件一窮二白,但大家學習的幹勁十足。

  「能夠解決最實際的問題,才是科技之大為。」通過長空一號衛星的研製,孟執中深刻體會到這個道理,由課題研究轉向了工程實踐。

  長空一號首次在我國衛星上採用計算機控制技術。當時,國際上衛星計算機控制才剛剛起步,孟執中帶領團隊刻苦鑽研,制定了衛星計算機程控方案,組織並參與首臺星載計算機的研製,解決了衛星在軌飛行靈活準確設置探測區等關鍵技術。

  1975-1976年,長空一號先後成功進行了三次飛行試驗,孟執中曾兩次向周恩來總理當面匯報。

  長空一號的發射和成功運行,實現了上海研製衛星「零」的突破。正是有了這段寶貴的研製經歷,才使得上海以後能夠承擔起風雲氣象衛星系列、遙感衛星系列等研製任務,逐步發展為我國衛星研製的重鎮。

 

  「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更寶貴」

  1981年,孟執中開始主持風雲一號衛星研製工作,1983年擔任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30多年盡付「風雲」,他把自己的人生與浩瀚太空連在了一起。然而,他自己說得最多的,不是成功,而是失敗。他常說:「失敗的教訓,比成功的經驗更寶貴。」

  風雲一號是我國自行設計研製的第一代在極地軌道上運行的氣象衛星。孟執中最難忘的一次失敗,是在1988年9月4日。

  那是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風雲一號A星即將發射。發射塔上,運載火箭推進劑加注完畢,進入倒計時。中華大地,西至喀什、南至海南的測控網全部打開。指揮員發出命令:「5小時準備!」

  就在這關鍵時刻,發射控制中心的控制臺上突然丟失了衛星所有的遙測信號,指揮部不得不停止發射。在場所有人的眼光,「刷」地一下投向了負責研製風雲一號的上海衛星試驗隊,隊員們又將目光投向了總設計師孟執中。

  風雲一號衛星工程總師任新民下令就地檢查。衛星的迴轉平臺被打開後,總設計師孟執中和姿控系統主任設計師徐福祥帶著試驗隊員,爬上了幾十米高的塔架,焦急地一探究竟。

  幾十米的高空、僅20多平方米的平臺,四周無遮無攔。衛星已加注完畢,裝滿了推進劑。每一個排故動作都極其不易,一不小心,就會造成災難性事故。孟執中帶領隊員,從上午檢查到傍晚,終於查清故障。到第二天早晨,終於搶修更換好設備。

  當時,由於火箭已加注完畢,受推進劑重力擠壓,外殼已出現皸裂,如果長時間不發射,後果難以預料。各地等候消息的領導和地面臺站工作人員,一次次來電詢問排故進展。

  面對一個接一個的電話,孟執中深感愧疚和焦慮,他後來說:「當時自己真想從發射塔上跳下去。」

  1988年9月7日凌晨,長徵四號甲運載火箭終於將風雲一號送入900公裡左右的太空。當從遙遠的地面觀測站傳來「跟蹤正常,太陽帆板打開」的好消息時,孟執中和全體參試人員都激動得流下淚水。

  但在第39天後,衛星就失控了,地面接收到的雲圖慢慢偏斜,最後只留下地球的一條弧線。

  風雲一號A星的生命雖然短暫,但邁出了我國衛星發展的關鍵一步。

  後來,孟執中帶領團隊總結經驗、繼續奮鬥。在研製風雲一號B星時,在關鍵設備上增加備份,彌補了A星的不足。1990年9月3日,風雲一號B星由長徵四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及時為第十一屆亞運會提供氣象預報。

  但發射後不久,這顆衛星又開始出現異常。孟執中和徐福祥帶領衛星總體和姿控系統設計人員,輪流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值班。他們配合中心人員,抓住衛星每天六次飛臨中國境內的機會,監視衛星在軌工作情況,從地面上採取補救措施,全力以赴挽救衛星。

  1991年春節,除夕夜,風雲一號B星因受到空間高能粒子的轟擊,星上計算機工作紊亂,衛星姿態失控,以每分鐘約10圈、章動運動角超過40度、像「陀螺」一樣在軌道上滾動。

  孟執中參加的衛星搶救小組,經過75天的艱苦努力、不間斷地輪流值勤,終於使風雲一號B星恢復正常。但它的壽命也因此打了折扣,在軌累計正常運行285天,未能達到一年的設計壽命指標。

 

  「沒有一個好的成果,我不會離開這個崗位」

  風雲一號A星和B星的遭遇,好似利刃,深深刺痛了孟執中的心,更加堅定了他要造一顆高穩定性衛星的決心。他帶領設計團隊把A星和B星的問題進行了徹底梳理,將衛星研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進行系統總結、彙編成冊。

  1994年,孟執中繼續主持風雲一號C星的研製工作。那一年,他已經60歲了,即將面臨退休。而且,由於當時科研經費極其短缺,正值我國衛星研製隊伍最不穩定的時期,人才流失十分嚴重。

  在風雲一號C星初樣研製動員會上,孟執中說:「風雲一號衛星雖然發射成功了,但運行壽命沒有達到預定要求,我自己也不滿意。我想在退出歷史舞臺之前,總要有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支持我們幹這項事業的人們,有個圓滿的交代。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不管外面有多大吸引力,我一定盡心盡力地與大家在一起,把風雲一號衛星研製好。沒有一個好的成果,我不會離開這個崗位!」

  他的執著與堅守,極大地凝聚和鼓舞了衛星研製團隊。風雲一號綜合測試主任設計師董瑤海等一大批年輕研製人員,正是在孟執中教誨之下,在科研經費少、外面誘惑多的那些年,堅守在自己清貧的崗位上。

  研製一顆長期可靠穩定運行的業務應用氣象衛星是團隊的共同目標。

  風雲一號C星在姿控分系統設計之初,孟執中就帶領大家對自主故障識別和重組系統等方面,做了全面修改和完善,突破了三軸穩定姿態控制技術等多項關鍵技術;同時,在衛星工程研製的標準、規範和質量措施、電源可靠性、空間抗輻照等問題上,都做了很多改進。

  1999年5月10日,風雲一號C星成功發射。此後,在軌穩定運行長達7年,超期服役5年,被譽為「太陽同步軌道長壽第一星」,各項性能均達到了當時國際同類氣象衛星的先進水平。

  2000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將風雲一號C星列入世界業務氣象衛星序列,為全世界提供氣象服務。C星的成功發射,也被作為20世紀最後一年我國的三件大事之一,永久鐫刻在中華世紀壇。

 

  「如今我們來守護閃爍的繁星點點」

  20世紀末,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惡化,我國亟需發展全球氣象和環境監測綜合型的對地觀測遙感衛星。1999年,國家正式批准風雲三號立項研製,孟執中兼任風雲三號衛星總設計師。

  與風雲一號相比,風雲三號衛星在技術水平上跨出了一大步。風雲一號衛星只有一種主要有效載荷——掃描輻射計,只能形成氣象雲圖;而風雲三號衛星上要搭載11套科學儀器,除了可見光、紅外光學遙感系統,還有微波遙感系統,能夠獲取全天候、全天時、三維的氣象數據,以滿足中長期天氣預報所需要的全球氣象資料。

  孟執中主持設計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方案,提出採用計算機多機網絡的星務管理設計方案,指導並參與帶有單翼太陽電池陣、多撓性體、多轉動部件的高精度、高穩定度姿軌控系統研製工作。

  控制這樣一個複雜的具有動力學特性的應用衛星,不能簡單沿用風雲一號衛星控制方案。

  孟執中帶領風雲三號副總設計師董瑤海、主任設計師程衛強,蹲點在控制所裡集中辦公,夜以繼日地進行方案的子系統和模塊的重新設計,編制相關軟體,終於徹底解決了姿控系統性能與可靠性這對矛盾。

  2006年,孟執中深感自己已是古稀之年,主動讓賢把事業傳承給年輕人。在他的多次請求下,年輕的董瑤海被任命為風雲三號總設計師,他自己則擔任風雲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

  2008年5月27日,風雲三號衛星精確入軌,順利投入業務試運行,這標誌著我國極軌氣象衛星成功實現技術升級換代,實現了新的跨越發展。

  風雲三號衛星的探測水平,已接近並部分超過歐美同類在軌衛星的水平,我國氣象衛星及遙感儀器探測水平邁上了新的臺階。

  但在風雲三號申報國家科技成果獎時,孟執中堅決要求將自己的名字從申報名單中划去。他說:「年輕人的發展空間大,我想鼓勵青年同志,讓他們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把獲獎的機會讓給他們更合適。」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一頭灰白頭髮、穿著一件普通夾克、一雙布鞋、時常夾著一個老舊公文包的「孟老總」,是年輕人心中的「主心骨」。

  他為人謙和、淡泊名利、科研作風民主,總是鼓勵年輕人暢所欲言、傾聽他們心聲,鼓勵他們創新,一步一步指導他們更好更快地成長。

  八院509所所長張偉,曾經在孟執中手下擔任風雲三號衛星姿控分系統主任設計師。他回憶,在風雲三號試驗過程中,由於對流程中一些現象沒法吃透,孟老總不僅給他們上理論課,還經常到現場指導。有時,即使自己承擔了很大責任,心裡著急,他也從來沒有對年輕人發過火。

  「探航有時盡,風雲意難平。」追悼會上,八院的航天人紛紛留言,表達對孟執中的深切思念。他是良師、也是益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帶出了一支高水平專家隊伍和高素質的研製隊伍。他的務實作風、高貴品格,已成為八院風雲衛星團隊永恆的基因。

  截至目前,由八院抓總研製的風雲系列衛星,正在為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外2500多家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正是孟執中為代表的老一輩航天人,傾盡畢生精力,邁過重重難關,闖過層層阻隔,才實現了我國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從無到有,從跟跑並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

  「昔日您執著於那片無垠的湛藍星空,如今我們來守護閃爍的繁星點點」留言板上的這句話,真切地表達了八院新一代航天人的心聲。

相關焦點

  • 風雲一號總設計師孟執中逝世 曾為兩代極軌氣象衛星探路
    中新社上海12月15日電 (鄭瑩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15日發布消息稱,中國風雲一號總設計師孟執中14日在滬逝世,享年84歲。孟執中是中國風雲一號、風雲三號兩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總設計師,是中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中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 孟執中:慧眼觀風雲
    而今天,無論是暴雪閃電亦或雷雨大風,依託強大的氣象衛星系統,我們對天氣的掌握能力在古人眼中已比肩神明,五千年的古老習俗因科技之力而進化流變。在地球近地軌道上,7顆中國風雲衛星穩定運行,靜觀世間風雲。它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動著中國風雲系列衛星開拓者孟執中院士的心。
  • 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孟執中院士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同志,於2019年12月14日因突發疾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歲。孟執中同志1934年12月16日出生於浙江杭州,1956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曾在蘇聯科學院進修。先後擔任上海市華銀機器廠副廠長、總工程師,航空航天部五院509所所長、風雲一號總設計師,風雲三號總設計師,風雲三號衛星工程副總師。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孟執中院士逝世|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同志,於2019年12月14日因突發疾病在上海逝世,享年84歲。孟執中同志孟執中同志1934年12月16日出生於浙江杭州,1956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曾在蘇聯科學院進修。先後擔任上海市華銀機器廠副廠長、總工程師,航空航天部五院509所所長、風雲一號總設計師,風雲三號總設計師,風雲三號衛星工程副總師。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中新網上海8月2日電 題:中國氣象衛星探路者孟執中:一生「風雲」、兩代衛星  作者 鄭瑩瑩  1934年出生的孟執中,自1965年開始邁上航天路。他不僅曾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還是中國兩代風雲氣象衛星的探路者。
  • 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孟執中院士逝世,享年84歲
    我國氣象衛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12月14號因病於上海去世,享年84歲。孟執中,1934年12月出生於浙江諸暨。1956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電訊系。此後,孟執中主持新一代氣象衛星「風雲三號」的研製工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多項省部級科技獎。200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在談及與風雲衛星結緣的經歷時說:「走上航天這條路,把國家有代表性的衛星造成,並且讓它走向世界,我的人生總算是幹成了一件事,對國家、對社會也盡了一份力。」轉發,致敬孟院士!
  • 中國兩院士餘夢倫、孟執中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名人堂獎
    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郭超凱)記者18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部「餘夢倫班組」名譽組長餘夢倫,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首席高級技術顧問孟執中榮獲2020年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名人堂」(Hall of Fame)獎項,該獎項旨在表彰對推動空間科學技術進步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不遠處還有一個『熱帶擾動』,也就是颱風的雛形正在發展……」10月12日晚,央視發布氣象預報,而在主持人身後,正是清晰的風雲四號氣象衛星雲圖。「在颱風監測中,『風雲』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風雲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唐世浩告訴記者,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
  • 「風雲」激蕩五十年
    那時衛星廠房內鋪的是被磨平的水泥地,沒有通風系統、沒有防靜電措施……由於缺乏經驗,設備工裝跟不上衛星研製需要,費時費力。」「地下電纜、電話線都是從其他單位要來的;排水溝是大家齊心協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我們自己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伴隨著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範天錫的講述,建站時的一幕幕場景宛若就在眼前。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背後的哈工大人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和「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從著手啟動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到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星發射,孫家棟相伴「風雲」40餘年。2018年,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最後一顆衛星發射時,89歲的孫家棟出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上世紀70年代,我國實施以東方紅三號、風雲二號、資源一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應用衛星工程。孫家棟分別被任命為這三項工程的總設計師,從此與「風雲」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 風雲事業50年「風雲」人物孫家棟
    今天,帶您走近一位「風雲」人物,他就是「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
  • 「風雲」人物孫家棟
    今天,帶您走近一位「風雲」人物,他就是「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 嫦娥、北鬥、風雲、資源……作為我國航天工程的「總總師」,「共和國勳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院士點亮滿天繁星。
  • 新中國氣象事業70周年: 中國風雲衛星俯瞰風雲,造福人類
    不過在當時國內整體工業基礎水平有限的情況下,中國衛星雲圖要想讓國內外用戶願意用、用得好,從某種程度上說,並不比成功發射一顆衛星容易。風雲二號前兩顆衛星上天后,我國的衛星雲圖暴露出了地球圓盤圖不夠圓、動畫晃動等問題。時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風雲二號地面系統副總設計師的張青山通過各種計算,提出了一個補償方案,最終使得衛星所觀測到的圖像很接近實際地球影像。
  • 四十載風雲歲月 鑄造中國的靜止氣象衛星——記風雲二號、四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李卿
    ,歷任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預研技術總負責人、總設計師。為了保證衛星研製的安全性,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每一個人都反覆檢查設計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如遠地點發動機點火電路和二次分離方案,既要保證點火順利和衛星與遠地點發動機的可靠分離,又要規避所有可能的誤點火和誤分離因素。在完成設計後的審查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說:「這樣的設計已無可挑剔了。」風雲二號01批A、B兩顆試驗試用星發射成功正常運行10個月和8個月後均出現故障。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會上,航天科技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吳燕生,黨組副書記、總經理袁潔,黨組副書記方向明,黨組成員、副總經理楊保華;航天老領導和院士專家代表王禮恆、孫家棟、龍樂豪、劉寶鏞、方心虎、戚發軔、葉培建、周志成、張貴田,以及長徵五號、北鬥三號、嫦娥五號、風雲四號等型號「兩總」共同聚首,一起追憶往昔,展望未來。
  • 「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北京3月1日電 題:「無非窮點,你們是有家的人」——「嫦娥一號」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的打工故事  新華社記者餘曉潔 王卓倫  2016年全國兩會前夕。北京中關村南大街,與國家圖書館毗鄰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間10平米的辦公室裡,採訪伴著咖啡的香味,開始了。
  • 講述:神舟號飛船總設計師1994年因衛星爆炸險喪生
    中國航天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昨日走上成都「金沙講壇」  「試想如果沒有了衛星,全球各地的球迷如何感受南非世界盃的足球魅力。昨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走上成都圖書館「金沙講壇」,以「航天技術和中國航天」為題作了精彩的演講,吸引了眾多成都市民和各大高校學子。  嘉賓:戚發軔  在中國航天人中,戚發軔是全國航天愛好者熟悉的一張面孔。
  • 「風雲四號」總設計師回甬開講 微信新啟動頁有他功勞
    」在3.6萬公裡的高空就能測量出來;2014年中國雪龍號科考船在南極營救俄羅斯船隻時,是「風雲三號」從空中找到了一條無冰少風暴的航線……昨天,「風雲三號」「風雲四號」的總設計師董瑤海回到家鄉寧波,在鄞州區圖書館和姜山中學舉行了兩場科普講座,與家鄉人分享風雲系列衛星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