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在的飛機製造商(如空中巴士公司和波音公司)之間的競爭並不相同,每家郵輪公司都在力爭使其船舶更大,更快,更豪華。在此過程中,他們推動了現代休閒娛樂也的發展,並陸續開發出能夠在郵輪上使用的創新技術。
出品|網易科學人欄目組
譯者|費寧
編輯|郭浩
當彼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巨輪於1907年9月開始第一次跨越大西洋的航程時,數以千計的觀眾聚集在英國利物浦的碼頭觀看。一位記者寫道:「在巨大的煙囪和耀眼的燈光下,它的駛離讓人印象深刻。」 這是冠達郵輪公司的皇家郵輪盧西塔尼亞號,其配備了與競爭對手不同的新型發動機,連續兩次打破大西洋海上航行的最快速度記錄。
1850年至1900年間,英國的三家郵輪公司:冠達,英曼和白星壟斷了大西洋航線。到19世紀末,隨著越來越多的移民奔赴美洲大陸,旅行者們對郵輪的速度和船上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郵輪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而來自其他歐洲線路的壓力也迫使英國郵輪公司在船上增添遊泳池和餐館等設施。
圖示:1907年盧西塔尼亞號抵達紐約市,是第一艘現代郵輪
與現在的飛機製造商(如空中巴士公司和波音公司)之間的競爭並不相同,每家郵輪公司都在力爭使其船舶更大,更快,更豪華。在此過程中,他們推動了現代休閒娛樂也的發展,並陸續開發出能夠在郵輪上使用的創新技術。
舒適旅程
在十九世紀中葉的郵輪發展史上,有兩個主要的角色。 英曼於1850年首次推出了大型汽輪推出,是英國第一家用中軸螺旋槳替代傳統側面槳輪的輪船。該汽輪採用了鐵質外殼,速度和燃油效率有極大提高。藉此技術英曼成為一家不懼採用新技術實現更快速度的郵輪公司。
相比之下,英曼的主要競爭對手冠達更注重安全。 冠達公司歷史學家麥可·加拉格爾(Michael Gallagher)說:「冠達的慣用方法是讓競爭對手引進新興技術,讓他們處理其中的棘手問題。 「一旦技術得到了有效驗證,那麼冠達才會考慮使用它。」
圖示:1875年的冠達廣告:為了安全和舒適
但是,冠達的有力競爭者不僅包括英曼,此外還有1870年走向公眾視野的白星。19世紀70年代白星郵輪公司五艘巨型郵輪亮相,被稱之為 「浮動酒店」。其旗艦級郵輪,1.7萬噸的「大洋號」(RMS Oceanic)於1871年亮相,配備了高效的複合發動機,每日燃煤量僅有58噸,而同期英曼船隻消耗量則達到了110噸。這給了白星在改善郵輪舒適度上帶來更多預算。
大洋號與冠達郵輪的對比很明顯。 「大洋號配置了浴缸,而冠達僅僅提供了一個浴盆;大洋號採用了中央供暖設施,而冠達僅僅提供火爐取暖;大洋號上有專門的衛生間,冠達僅僅為客人提供了夜壺。「加拉格說。大洋號的建築師還將一等艙搬到了船艙中部,以減少波浪的搖擺。
在19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白星的每艘郵輪都獲藍絲帶獎(Blue Riband)的榮譽。這是一個非官方的榮譽,表明客運郵輪能夠在西行大西洋過境點達到的平均速度最快。作為回應,英曼打造了SS紐約市號以及SS巴黎市號。由於採用了造價昂貴、燃油效率高的三聯式引擎以及和雙螺旋槳推進器,SS巴黎市號多次贏得藍絲帶獎。這種推進技術創新是海上郵輪的首創,意味著如果一個螺旋槳破裂,另一個可以馬上替代其繼續運行,也就是說讓郵輪完全擺脫了輔助風帆。這為郵輪釋放了更多的甲板空間,從而能夠為乘客提供更多的豪華設施。
圖示:1888年前後,英曼引入了新型動力船隻,和現代郵輪並無二樣
同期,冠達在郵輪上安裝第一部馬可尼無線電通信站,允許無線電運營商在海上傳輸信息,這使得其姊妹船隻盧卡尼亞號和坎帕尼亞號進入了新的電信時代。上流乘客甚至可以在抵達港口之前以無線電方式預訂歐洲酒店。
紐約市南街海港博物館的歷史學家和公共項目經理威廉·羅卡(William Roka)說:「信息連接對於過去和今天的乘客來說同樣重要。
1897年,德國人開始加入郵輪行業的競爭。航運公司Norddeutscher Lloyd推出了其巨大的威廉·德格羅斯(Kaiser Wilhelm der Grosse)號,震驚了競爭對手。其時隔52年後從英國人手中搶走了帶走了藍絲帶獎。另外一艘德國郵輪SS美洲號在海上首次設置了第一家點菜餐廳,為客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它允許客人在閒暇時間與他們的朋友一起訂餐,而不是根據郵輪安排就餐——這也是現代遊輪自助餐飲的雛形。
圖示:1905年郵輪上開始出現自助式餐飲
隨著美國銀行業巨頭摩根大通通過收購小型公司創立一個以美國為基地的鐵路和海洋航線壟斷企業,關於航運的競爭越來越趨向於複雜化。1901年,白星成為摩根大通的最大一宗收購。而在1893年,英曼也被一家美國公司收購。突然間,航運競爭不僅存在於公司之間,打造世界頂級海洋郵輪成為民族自豪感的體現。
英國的冠達郵輪系列依託於260萬英鎊的政府貸款(相當於今天超過2.61億英鎊),推出了巨型郵輪魯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兩艘巨輪首次配置了蒸汽渦輪發動機。據當時《紐約時報》報導,為了達到25節(46.25公裡/小時)的持續航速,盧西塔尼亞號共有「68個熔爐進料裝置,6個動力鍋爐,52000平方英尺的供暖面,輪船動力增加了3萬馬力」。 「如果沒有使用蒸汽渦輪機,那麼至少需要三臺20,000馬力的發動機。」
白星則用奧運號,鐵達尼號以及大不列顛號與之競爭。和魯西塔尼亞號和茅利塔尼亞號一樣,白星的三艘巨輪都採用了雙層船體和防水艙壁,使用標準的往復式發動機,它們在速度上要比冠達的郵輪慢,但在尺寸和舒適度方面都超過後者。奧運號以及和另一艘白星郵輪,亞得裡亞號甚至在郵輪上配置了首個室內遊泳池。一位上流乘客「可能會著迷於土耳其浴室以及電動浴室,或者在體育館休閒運動,或者在船上遊泳」一家報紙對其設施驚嘆不已。
圖示:20世紀30年代左右的冠達郵輪
歷史學家William H Miller Jr.說:「一等艙乘客會向家裡寫明信片說『我在世界上最大船隻的甲板上寫信給你,希望你也在這裡。』這種體驗是很有趣的。「
鐵達尼號於1912年4月14日在航行中撞上冰山而沉沒。由於這一悲劇,郵輪航行改進了安全規定,要求按乘客數量配置救生艇,並保持24小時無線電監控,到現在這一規則仍然有效。
但是還有更多的挑戰。1914年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各國政府以戰爭名義徵用各大郵輪。一艘德國潛艇於1915年5月7日在愛爾蘭海域炸毀了盧西塔尼亞號,造成一千多人死亡。
繼續巡航
儘管一戰後郵輪建設依舊蓬勃發展,但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反移民法案的出臺相應減少了跨大西洋遊客的數量 。
海事歷史學家戴維·佩裡(David Perry)說:「郵輪公司需要賺錢。因此這些公司需要做一些事情來存續下去,所以他們創造了遊客。」
冠達將老舊的茅利塔尼亞號升級,發動機從燒煤改為燒油。同時將其黑色的外殼塗成白色。冠達將翻新後的郵輪送到熱帶地區,作為迎接遊客的第一艘遊輪:美國度假者在海上度假,讓郵輪充滿了昔日的懷舊氣息。 「巡航為輪船公司提供了繼續舊郵輪並增加收入的途徑,」羅卡如是指出。
圖示:冠達將茅利塔尼亞號進行了改進,塗成了白色船體
戰後大蕭條後迫使冠達和白星合併,新組建的冠達白星建造了巨型遊輪皇后瑪麗女王號和伊莉莎白女王號。為了與德國,美國和法國的郵輪進行競爭,設計師們在每個客艙裡都安裝了空調和私人浴室。同期義大利Conte公司的德塞維亞號以及雷克斯號則在遊船上打造了第一個室外遊泳池,有「真正的沙灘,看起來很漂亮。」到1957年,越來越多的人乘船越過大西洋。
但到了第二年,噴氣式客機就超越了遊船。
「冠達認為飛行是一個時尚,」米勒說。 「但是,像公司的口號一樣,如果說」 到達目的地已是樂趣的一半「,那麼越快到達目的地就會越快樂。」
圖示:儘管冠達盡了最大努力,但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更多人開始選擇飛機出行
20世紀70年代,航空旅行的普及和遊輪的高運營成本註定了大多數航運公司的歸宿。目前僅有冠達的瑪麗女王2號還在運營跨大西洋航道。
即使如此,遊輪旅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也越來越受歡迎。休閒旅行的想法不僅源於這些早期的競爭,而且今天很多大型遊輪也專門為此打造。
今天的船隻仍然是採用燃油發動機,當然動力和推進系統要複雜得多。 「漂浮宮殿」普遍引入了現代化的服務設施,如理髮店,美容院,自助餐飲,遊泳池和圖書館。甚至網際網路也已經覆蓋到了每個房間。
但最重要的卻不曾改變。
佩裡說:「你踩在甲板上的感覺是一樣的」,「那是大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