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搜索(ID:chinaso_com)
據新華社報導,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從2011年9月29日它成功發射,到現在6年多的時間裡,天宮一號先後進行了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任務,中國也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一起來回顧這些難忘的瞬間。↓↓↓
△視頻:功成名就!天宮一號即將踏上歸途
2010年10月
中國宣布正式啟動
實施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
計劃在2020年前後將建成
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
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還未騰飛
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天宮一號發射前,2011年9月20日11時38分,發射塔架開始關閉,等到發射前40分鐘才能打開。新華社記者秦憲安攝
2011年9月29日,北京飛控中心工作人員在做準備工作。天宮一號發射在即,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各項工作準備就緒。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 攝
巨龍
終究迎來了騰飛的那天
2011年9月29日
伴隨著大地的轟隆聲
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宮一號
衝入太空
2011年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實施空間交會對接任務
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技術
是建設載人空間站的基礎和前提
天宮一號剛升空不久
就迎來了它的第一次挑戰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李剛 攝
2011年11月1日
神舟八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程
踏上與天宮一號的「赴約之旅」
留下了浪漫的「太空之吻」
2011年11月3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技術人員通過大屏幕觀看天宮與神八對接全程。
經過兩天的追逐和5次變軌
神舟八號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
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陸續進行接觸、捕獲、鎖緊等一系列動作。這是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天宮/神八交會對接示意圖。新華社記者王永卓 攝
這標誌著我國
成功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
外太空的「中國小家」
即將迎來它的第一位人類訪客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歷史永遠記得
2012年6月
神舟九號飛船的蓬勃升空
記得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
出徵時國旗前的敬禮
那是誓言
也是決心
2012年6月15日,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航天員景海鵬(中)、劉旺(右)和劉洋與記者見面。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女航天員劉洋組成。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歷史永遠記得
首次手控交會對接
劉旺以不到7分鐘
誤差僅18毫米的中國精度
贏得世界喝彩
……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手控對接成功。2012年6月24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再次形成組合體,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三位航天員舉手慶賀。新華社記者王永卓攝
歷史永遠記得
2013年6月11日
神舟十號發射升空
那堂「太空授課」
拉近了許多人與太空的距離
那是神舟和浩瀚星辰
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2013年6月10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同記者見面,6月10日,航天員聶海勝(中)、張曉光(右)和王亞平出席見面會。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發射升空。新華社發(李培斌 攝)
2013年6月20日10時許,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始。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這是航天員王亞平在演示太空陀螺運動。新華社記者王永卓攝
這是授課結束時,三名航天員向大家揮手再見。
短短幾年間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
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
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
獨立自主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在這個過程中
天宮一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中國人擁有自己的空間站
指日可待
圖表:中國空間站構想圖。新華社記者 馬研 盧哲 編制
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全面完成歷史使命,進入軌道衰減期,並將於2018年4月榮歸故裡。
△手繪動畫:天宮一號謝幕,細數它的功績 (視頻來源:中國科普博覽公眾號)
謝謝你,天宮一號!
後語: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讚,轉發,以示鼓勵!您的鼓勵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親愛的粉絲們!
推薦兩個不錯的微信公眾號:
正商透視(ID:ZSTSMD)
政聞天下(ID:ZWTX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