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馬這名字雖然聽上去有點拗口,卻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地界。片馬鎮是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下屬的一個鎮,也是祖國西南的一個邊境口岸,連接著緬甸。
片馬鎮本身就聚集著很多少數民族,「片馬」一詞來自景頗語,意思是「木材堆積的地方」,可見這裡氣候條件不錯,樹木豐茂。
片馬在歷史上一直是默默存在的小地方,直到清朝末年,因為一次邊境衝突,而被後世之人頻繁提起,這就是著名的「片馬事件」。
19世紀開始,英國以印度為基地,不斷向東南亞擴張自己的勢力。原本緬甸是中國的藩屬國,結果被英國人追著打了幾次就變成了英國殖民地。
藩屬國被侵佔,擱在過去算得上大事,本應該是王師揮軍南下,給英國點顏色看看。可那時的清政府自身都風雨飄搖,哪裡還能顧得上西南邊陲的藩屬國呢。
佔了緬甸,英國的胃口還是沒有填飽,又盯上了和緬甸相鄰的我國片馬地區。1900年,一支英國軍隊有預謀地闖入我國騰越廳,相當於現在的縣,在滾馬、茨竹、派賴等村寨搶劫破壞。
這些村寨一直以來都是眾多民族聚居的區域,景頗族、傈僳族人雜居在這裡,民風彪悍,聽說英軍進犯,各族村民都不是吃素的,拿起趁手的傢伙就開始反擊。
騰越廳得到報告,立即派人前去和英軍交涉。結果啥用也沒有,英軍還是那個倨傲的姿態。當時的派賴村寨,駐有世襲騰衝縣所屬明光宣撫司土守備左孝臣、土千總楊體榮率領的民兵,這些當地兵民鬥志激昂,奮起反抗,充當了反侵略的主力軍。
見對手不好惹,英軍便耍起了陰謀,白天說要和談,到了晚上,摸黑偷襲滾馬、派賴、痴戛等地,燒殺搶掠,逼迫村民投降。這哪能行,左孝臣、楊體榮率領土練500餘人組成先鋒營,用自製的冷兵器,與裝備先進的英軍展開鬥爭。
戰鬥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下午,我國邊民由於武器落後,已經有一百多人的傷亡了。但是我軍民意志堅定,領頭的守備左孝臣身中8彈,依然拼到了最後一刻。
騰越鎮總兵張松林、署騰越同知楊均,得到發生衝突的報告後,立刻派兵增援。中國正規軍的加入,使英軍不得不退到邊界外。隨後,騰越廳致電抗議英軍燒殺我國平民,並將戰鬥中傷亡人數詳細的記錄了下來。
沒想到,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竟然厚顏無恥地反咬一口,聲稱兩方發生衝突的地方是在緬甸境內。這當然是信口雌黃,但你又有什麼辦法呢,英國人向來是這德性,並被某些國家一直繼承了下來。
清政府與英軍文書來往多次,都沒有實質性的結果。英軍堅持要按照他們的意見劃分中緬邊境,就是以高黎貢山分水嶺為界。清政府不同意,要求共同派人勘定邊界。
到了1905年,清政府和英方終於決定共同勘界。可結果是,勘探完成,對於邊界如何劃定,雙方卻各執一詞,根本定不下來。英國人連少佔點便宜都不肯,非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劃分邊境線。
英方想要以高黎貢山為界,這樣一來,片馬、崗房、魚洞、茨竹、派賴等山寨都屬於緬甸。中方當然不答應,因為這片地一直都是中國管轄的,沒有任何理由劃出去。
後來,英國代表實在強詞奪理不過,便想花錢去賄賂當地土官,企圖造成既成事實。土官們看透英國人的伎倆,乾脆地拒絕了他們。事情就一直這麼拖著,片馬地區也一直沒有安穩下來。
時間一晃,到了1910年。11月下旬,英國又開始作妖了,派出兩千名士兵,重新來到片馬,並駐紮下來。他們焚燒了片馬地區的中國學堂,還趕走了老師。
英國入侵片馬的消息令國人震怒,民眾紛紛抗議要求出兵收回失地。清政府雖然和英國當局交涉了半天,但是連一個兵都沒有派過去,自家的寶座都快被推翻了,哪有心思管這些。
一年後,不堪騷擾的中國邊民糾集了400多人,帶著弓弩分兩隊夜襲英軍駐地。即便是在黑夜中,神箭手仍然將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英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再次退出了我國邊界。就這樣,英國人兩次來到片馬,都沒有討到便宜,可他們始終沒有死心。
1946年,英國再次派兵武力佔領了片 馬地區。兩年後,緬甸獨立,片馬被緬甸實控。
1961年,經過努力溝通,中緬兩國籤訂了友好和互不侵犯條約,緬甸政府把片馬、古浪、崗房等地劃歸中國政府。兩國還對中緬邊界全面勘察定界,樹立了永久性界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