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殺滅害蟲除了使用農藥還有什麼好辦法?近年來利用天敵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控技術,在農業、林業等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捕食蟎對付紅蜘蛛、齧小蜂消滅美國白蛾,用好這些天敵昆蟲衛士,能大幅減少化學農藥使用,更好地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本報記者鍾欣文/圖
盛夏的一場大雨過後,在北京市密雲區河南寨鎮平頭村經濟合作社的玉米田裡,幾位身穿綠色制服的年輕人踏著泥水查看玉米墒情,並在有的玉米葉子背面用大頭針別上一個白色的小紙袋。原來,這是北京市天敵繁育基地的技術員正在掛放赤眼蜂卵袋。有著「微型戰士」美譽的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敵,被當地農民稱為專治玉米害蟲的「天兵天將」。
1
小小赤眼蜂將害蟲消滅在卵期
據了解,赤眼蜂是一種卵寄生蜂,其雌性成蜂喜歡將卵產在害蟲卵內,在害蟲卵內孵化成幼蟲,並以害蟲卵液為營養,從而破壞了害蟲卵的發育進程。當幼蟲發育為成峰後,赤眼蜂咬破害蟲卵殼羽化,再去尋找新的害蟲卵寄生,往返循環,達到了防治害蟲的目的。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蟲害之一,初齡幼蟲蛀食嫩葉形成排孔花葉,3齡後幼蟲蛀入莖稈,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造成玉米減產、降低品質。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正是利用赤眼蜂寄生產卵的特性防治玉米螟、桃蛀螟等農田鱗翅目害蟲。這項生物防治技術具有防治效果好、對環境無汙染的特點,可替代或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北京市植保站副站長楊建國告訴記者,玉米是北京市第一大種植作物,近幾年,為確保玉米田赤眼蜂供應充足、防治效果穩定,市植保部門加強了赤眼蜂自動化、產業化生產能力以及應用技術水平研究,探索形成了一整套技術體系,產品也成為首個獲得國家登記的天敵生物農藥產品,可以為實現北京市到2020年農田化學農藥使用總量控制在500噸(折百)這一減量目標提供有力保障。
2
自動化繁育生產線年產300億頭
走進位於密雲區河南寨鎮的北京市天敵繁育基地,只見一粒粒白色的「種子」隨著機器的旋轉,被裝進特製的白色小紙袋,隨後按照訂單打包裝箱,將被運往目的地。紙袋中的一粒粒「種子」內就蘊藏著為莊稼消滅害蟲的赤眼蜂「寶寶」。
北京市益環天敵農業技術服務公司高級農藝師張寧告訴記者,赤眼蜂喜歡寄生玉米螟卵,因此,技術人員根據赤眼蜂的這種系列繁殖特性,選擇個頭大、營養豐富的柞蠶蛾卵作為赤眼蜂的「產房」。記者看到一排排掛滿柞蠶繭的產床上,雌蠶蛾已經結束產卵,為繁育基地大量繁殖赤眼蜂做好了前期準備。
據張寧介紹,北京市從20世紀90年代就開展赤眼蜂利用以及繁育技術研究,在國內起步較早,但是,以往由於無法突破規模化生產以及產品儲存、包裝、運輸環節的技術瓶頸,因此與大面積防治的實際需要存在很大差距,每年推廣面積僅佔當時全市玉米種植面積的10%。近幾年,通過科技攻關和自主創新,實現了赤眼蜂的自動化、產業化繁育,攻克了赤眼蜂產品儲存、包裝及運輸等方面的多項技術難題,取得了10餘項國家專利,組裝了1條赤眼蜂自動化繁育生產線,生產效率提高了50倍,年生產能力達300億頭,不僅可以滿足全市玉米田的農藥減量控害工作需要,產品還銷往河北、天津、山東等地。
3
一袋3元錢羽化1萬頭節藥省工
據北京市農業局植保站專家介紹,一袋天敵產品的價格僅為3元錢,約可羽化1萬頭赤眼蜂。在採用赤眼蜂防治以玉米螟為主的農田時,可在玉米螟產卵初盛期,通過掛放赤眼蜂殺蟲卵袋,釋放赤眼蜂1~3次,每畝每次施放1萬~2萬頭;防治玉米螟和桃蛀螟混合發生的農田時,可掛放赤眼蜂3~5次,每畝每次放蜂2萬~3萬頭。不僅減少了農藥使用量,而且大量節省農民在防治方面的用工。
北京市農業局植保站糧經科科長董傑告訴記者,2015年北京市針對二代玉米螟統一開展了釋放赤眼蜂工作,全市防治面積80.82萬畝,共釋放赤眼蜂92.5億頭,基本實現全市全覆蓋,有效控制了玉米螟危害,據統計,利用此項技術共節省化學農藥202噸,今年將在京郊繼續推廣應用以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術為核心的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進一步保障農田生態環境安全。
記者了解到,赤眼蜂是目前我國應用得最好、商業化程度最高的一類天敵昆蟲,近年來全國已累計應用5億畝,尤其在我國東北玉米主產區,小小赤眼蜂為防治玉米螟立下了汗馬功勞。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免責聲明:中國網財經轉載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