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擁有第一條鐵路起,大約120年間,蒸汽火車曾運載著中國前行。
廣袤的國土面積與龐大的人口數量創造了世界上極為壯觀的鐵路場景。
中國普速鐵路通道網,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春運,民工潮,濃煙呼嘯,鐵軌閃亮。
記憶中總有一趟火車,沿著地平線,從不知名的遠方延伸而來,搖搖晃晃的車廂裡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生,馬不停蹄地將中國送往下一個時代。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元寶山區邵家灣子大橋,建設型蒸汽機車牽引客貨混編列車小平房變成了大高樓,小土路變成了大馬路,它們也慢慢銷聲匿跡,被動車高鐵、被磁懸浮列車漸漸取代。
現在,蒸汽機車似乎「活在」情懷裡,就好像爺爺絮絮叨叨講的「糧票的故事」。
2013年1月,遼寧省錦州市八角臺電廠,建設6211停靠在機車庫內。正午的陽光透過斑駁的倉庫大門射入飄著煤煙的庫內,顯得十分魔幻它們從那忙碌的鋼軌上退了下來,在陳舊的廠房中沉默地面對被遺忘的命運。如果這些鋼鐵巨獸也會做夢,它們會夢到什麼?
也許,它們會夢到從前。
那時它們嶄新發亮,那時它們正年輕。
011765年,英國人瓦特在蒸汽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發明出了工業用蒸汽機,世界開始提速,絕塵而去,獨獨拋下了閉關鎖國的我們。
翻礦車在矸石山上傾瀉煤灰,煙塵沖天而起英、法、美、俄、日、比、德、捷,紛紛來華搶佔地盤,修建侵略的鐵路。
1881年中國第一條鐵路通車後的 30 多年時間裡,可統計的機車分別出自9個國家的30多家工廠,機車型號多達198種,中國被迫成為「萬國蒸汽機車博物館」。
到了1949年,我國鐵路共接收各國遺留的蒸汽機車4069臺。它們整裝待發,它們意氣風發。新中國為它們起了新名字,「解放」(JF)和「勝利」(SL)。
現在它們靜靜在陳列在蘇家屯博物館裡,右2和右3是「勝利-7」型火車,是全世界唯二的兩臺這個型號的蒸汽機車,堪稱「鎮館之寶」。它們收到的第一個任務,便是去往抗美援朝的第一線,接手後勤工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三道嶺煤礦,夜色下在東剝離站整備的「建設」。在近三年的戰爭期間,敵方對戰地鐵路瘋狂投彈約19萬枚。可是「槍林彈雨」,也阻斷不了蒸汽機車們運送物資的腳步。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上遊型機車的動輪。終於打完仗回家,沒過兩天「安生」日子,蒸汽機車們又迎頭趕上了國家社會主義建設的一五計劃時期。
憑藉著豐厚的自然礦產資源,中國開始大煉鋼鐵,建設工業。
中國有171種礦藏遍布各地,許多儲量都居於世界前列,是全球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主要礦產分布圖,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原鐵道部直屬的唐山、太原、大同、大連等地的工廠,先後設計製造了主要用於工礦企業的蒸汽機車。「解放」和「勝利」又添了新幫手。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第二電廠的建設牽引用於裝載煤炭的敞車。這些機車取名為「工建」和「躍進」,它們的名字裡飽含著人民的厚望:啥也別說,甩開膀子就是幹。
請橫屏觀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三道嶺煤礦,露天礦坑下煤炭空車和重車的交匯。比方說東三省,當時產煤約佔全國的49%,生鐵佔全國78%,鋼材佔全國93%······而這些用來建設祖國的資源全是蒸汽機車一車一車送出去的。
黑龍江省雞西市梨樹區梨樹煤礦,上遊型機車蒸汽機車們在神州大地上奔騰不息,與此同時,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中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後的舊面貌。
中國工業的逆襲之路,按工業生產總值計算,製圖@王朝陽&張靖/星球研究所而全國性的運輸事業,人力調配,也造就了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鐵路運輸工作者。
02一個完整的蒸汽機車操作班組需要三名工人:司機、司爐和副司機。這三人共同完成了運行蒸汽機車最基本的操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三道嶺煤礦,一個完整的蒸汽機車班組由三人組成:司機、副司機和司爐。司爐把煤炭一鏟一鏟送入爐膛,爐膛燃燒將水加熱,高壓過熱的蒸汽進入汽缸,帶動連杆,驅動車輪。
而煤炭燃燒後會留下大量的灰燼煤渣,需要司爐用爐鉤定時清理。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清灰作業。副司機則負責瞭望和控制車內的各種閥門,有的時候還管管行進部件的潤滑,車一停就提溜著一個長嘴油壺各處澆油。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蒸汽機車日常維護。還有既能開火車,又能修火車的司機。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車庫內的司機緊固動輪上的螺栓。正是他們駕駛機車,日夜兼程,翻越高山大川,馬不停蹄地將中國送上工業建設的快車道。
請橫屏觀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三道嶺煤礦,建設型牽引煤炭敞車行駛在戈壁灘上。然而日益增長的運輸需求,也讓蒸汽機車們吃不消了。
當初收編的「萬國造」蒸汽機車,車身老化,零件卻無法得到供應。發展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機車工業刻不容緩。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蒸汽機車蒸騰水汽濃煙。於是1952年,鐵道部成立了機車製造局,開始自主製造蒸汽機車。它們的名字又變成了「建設」(JS)和「前進」(QJ)。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前進型蒸汽機車。機車大生產的勢頭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1978年,蒸汽機車的保有量增至7824臺,達到了我國運輸使用蒸汽機數量的巔峰。
新中國建立以來,建造的主要蒸汽機車型號時間分布,製圖@陳睿婷/星球研究所到1980年底,鐵路營業裡程達49940公裡,全國鐵路網骨架基本形成。而這些成績的背後,是至少3萬多名鐵路工作人員的努力。
這其中有製作零件不辭辛勞的工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三道嶺煤礦,女工使用牛頭刨床加工煤水車上的零件。有天寒地凍仍堅守崗位的師傅們。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前進型蒸汽機車在林西站停車會讓師傅們趁機對車況進行檢查。有一鏟一鏟為機車輸送動力的司爐。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司爐把煤炭從煤水車內一鏟一鏟送入爐膛。正是這些平凡而重複的勞作,撐起了新中國前50年的運輸事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三道嶺煤礦,交接班前,司機小心翼翼擦拭動輪連杆。而這些平凡而重複的勞作,也是他們的一生。
03蒸汽火車後來的命運,我們都知道結果。
1988年12月,蒸汽機車停止製造,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登上了歷史舞臺。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剛剛結束一天工作的機車在入庫前進行搖爐清灰作業。此後,每況愈下。蒸汽機車平均每年有500臺被淘汰處理,衰老和死亡只是一瞬間的事情。
遼寧省阜新市,海州礦運輸部的交接班時間。緊接著,蒸汽機車的零部件停產了,它們一旦出現故障,車頭會被整體拆卸,無損的零件會補充到其他機車上。
每一輛「活」下去的機車都承載著同伴的希望。
甘肅省白銀市,機務段大修車間。蒸汽機車改變人類命運和生活的無窮力量漸漸耗盡,它們一輛接一輛地消失,再也沒有辦法滿足中國人的需要了。
遼寧省撫順市撫順特鋼,上遊型機車和用於稱量火車重量的地磅。它們有的被請進了博物館,供後人觀瞻。
瀋陽機車陳列館裡的靜態保存項目。有的閒不下來,發揮餘熱,在幾個偏遠地區的工廠和礦區專用線上跑著,或者作為旅遊項目保存。
遼寧省阜新市,矸石山上的上遊型機車和夕陽。目前,全國只有新疆哈密三道嶺和內蒙古牙克石五九煤礦,還有原生態的蒸汽機車運營。黑龍江樺南、四川犍為、遼寧調兵山有蒸汽機車的動態保存項目。
而更多的機車面臨的命運是閒置、拆解、廢棄。
四川省廣元市榮山煤礦,C2型森林鐵路蒸汽機車在機務段內整備。攝影師王天成說:「我的照片記錄的是蒸汽機車消失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系列的『遺照』」。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上水完成的上遊開汽的瞬間。終於,2005年12月8日,中國運輸幹線上最後一列蒸汽機車結束了它的使命。而不到兩年後,家喻戶曉的「和諧號」動車組橫空出世。
遼寧省錦州市八角臺電廠停放的蒸汽機車。蒸汽機車的身軀已經老邁,鏽跡斑斑,像一個咳嗽著、喘著粗氣的老人家,徘徊在21世紀的門口,說「要不,我就不進去了吧」。
請橫屏觀看,2015年2月,新疆哈密市三道嶺鎮,建設型蒸汽機車從露天礦坑下自遠處開來,蜿蜒的鐵路就像是時間的河流淌。如果這些鋼鐵巨獸會做夢,夢到這裡也臨近尾聲。
它陪著中國走過了120年,一切就如同夢一場,回頭望,原來路已經走了那麼長。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牙克石市五九煤礦,上遊型機車,駕駛員從車窗中探出頭來回望。就好像那歌裡唱的那樣:「一生太短,一瞬好長,我們哭著醒來,又哭著遺忘,幸好啊,你的手曾落在我肩膀。」
在夕陽中行進的蒸汽機車來源: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撰稿:李張子薇、謝禹涵
攝影:王天成
圖編:謝禹涵
地圖:王朝陽
設計:張靖、陳睿婷
審校:張楠
原標題:《中國的蒸汽機車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