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四川食品安全宣傳周正式啟動。自此,四川省食藥監局、省農業廳、省衛計委等15個省級部門將在為期半個多月的時間內,開展豐富多彩的食品安全宣傳活動。宣傳周期間,成都、瀘州兩市代表四川省參展「全國食品安全安全傳周」主場活動暨「雙安雙創」成果展。
近年來,成都食品安全監管發生了哪些變化?食品違法犯罪是否有所收斂?28日,記者專訪了成都市食品藥品安全稽查二支隊隊長廖鴻平,他從2011年開始,負責餐飲、食品流通方面的監管工作,專門負責查辦食品安全大案、要案。
專辦大案要案 稽查支隊長辦案中學經驗
廖鴻平,成都市食品藥品安全稽查二支隊隊長,2011年來負責餐飲、食品流通方面的監管工作,監管對象包括5萬家餐飲、9.8萬戶食品流通商戶。近年來,他更是專門負責查辦成都食品安全方面的大案、要案。2016年,獲評全國「食品藥品安全守望者代表人物」。5年來,他是成都食品安全的保障者、他是創新執法的探索者、他更是全國食品安全城市見證者。
22日下午4點過,成都市食藥監局稽查二支隊支隊長辦公室,廖鴻平從辦公桌前站了起來,快步走到一堆剛剛查獲的假酒面前,拿起一瓶仔細觀察起來。他在研究,這批假酒的商標是如何作假,「下次辦案用得著。」廖鴻平說,監管食品安全,他也是從摸索中開始的,幾年來,都是邊辦案邊學習,學習到的經驗再指導下次辦案。
從2011年開始,他開始監管餐飲和食品。當時,有人丟給他一個文件,「你這家管得大哦,5萬家餐飲企業、9.8萬戶食品流通商戶,你看怎麼才管得過來,怎麼才管得好。」
網絡訂餐全國首案 他跨區域罰餓了麼15萬
如今,選擇網絡訂餐的人越來越多,在四川很多地方,火鍋都可以送上門。但通過虛擬網絡連接起來的,很多食客並不知道商家對衛生情況,這也帶來了監管難度。
今年2月,國家食藥監總局稱,在網站上提供網絡餐飲服務,必須有實體店鋪並取得食品經營許可證。否則,將處最低5萬元罰款。
這一規定的起點,和廖鴻平辦理的一個案件有著必然聯繫。去年4月,網絡訂餐正值火爆,一條線索轉到了他手上。「當時有市民投訴成都一家入駐餓了麼的商家,並未取得相關資質。」廖鴻平說,其實這個案子很簡單,證據固定也相對容易。
但接下來,卻讓廖鴻平等人犯難了。餓了麼,是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網絡平臺,「按照慣有的屬地管理的原則,我們移交上海食藥監部門就行了。」廖鴻平說,但當時類似的情況太普遍了,如果一旦移交,以後涉及到的類似案子處理起來很麻煩。
「從接到舉報到搜集證據,再到最後固定完所有證據,我們只用了兩周時間,但後來到處諮詢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們卻用了三周。」參與查辦此案的執法人員付能棟說,加上在立案期間,再被查出無證商家,成都市食品藥品稽查總隊決定給予上海拉扎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從重處罰,罰款15萬元。
據了解,該案是全國首起對網絡平臺進行從重處罰的案件,該案隨後被評為四川省優秀案件。因為創新辦案機制,廖鴻平也被國家食藥監總局評為2016年食品藥品安全守望者代表人物。
查冷凍肉防轉移 孤身被困零下18度的凍庫中
稽查二支隊,主要承擔大案要案和跨區域案的偵辦工作。2014年,四川省各地陸續開展打擊非法冷凍肉的專項整治。
在郫縣海霸王市場,廖鴻平等人經前期摸排,初步確定其中一個凍庫有人在改保質期。「當時並不能確定具體位置,只有穿著便裝到處找。」廖鴻平說,這次行動讓他至今記憶猶新,因為是夏天,他和隊員穿著短袖進凍庫,在零下18度的條件下找了40多分鐘,最終才通過一個印章確定了篡改保質期的商家。
「我們在包裝袋上發現了兩個日期不同的印章,其中一個明顯有人抹過,但痕跡仍能看到。」廖鴻平說,執法人員發現該商家長期篡改冷凍熟蝦的生產日期,涉案金額400多萬。最終,該商家被行政罰款100萬,並移送司法。
還有一次,執法人員查冷凍牛肉時,廖鴻平一旁觀群眾說,該凍庫有個後門。「我當時很怕有人從後門把肉轉移了。」廖鴻平說,見其他執法人員都在忙,他迅速衝進凍庫,尋找群眾所說的後門。
剛進去不久,凍庫突然一片漆黑,門也關了。「當時嚇慘了,加上手機自動關機,在裡面根本就打不到方向。」廖鴻平說,他一個人在裡面摸了10多分鐘,才找到了凍庫的門,不停的奮力砸門後,才被人發現,「當時已經冷得全身發抖,再沒人開門,可能就凍死在裡面了。」
李翔宇是稽查二支隊的執法人員,他說,這次經歷後來形成機制,「凡要進凍庫的案件,必須三個人以上偵辦,一個人守住門口,兩個人同時進入凍庫,以防止在辦案過程中發生意外。」
抽檢合格率越來越高 我省食品安全狀況改觀明顯
一個地方的食安狀況,最為直接的反應在抽檢合格率和社會滿意度兩個方面。以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為例,按照要求,創建城市的主要食品品種抽檢合格率應保持在98%以上,社會對食品安全現狀總體滿意度在70%以上。
「這幾年,成都乃至四川的食品安全狀況明顯改觀了。」廖鴻平說,他剛監管餐飲、食品的時候,餐飲業的法治意識淡薄,很多非法添加行為根本都不知道已經違法,「他還會理直氣壯的說,這是師傅教的。」
例如,魚販為給魚保鮮添加孔雀石綠、滷肉中加亞硝酸鹽、饅頭中加泡打粉……這在幾年前,都較為普遍,因為很多人根本不懂,當時抽檢的數據也能證實這一點。「但最近這一兩年,類似的違法行為明顯少多了。」廖鴻平說,現在哪怕是靶向性抽檢,專挑可能有問題的地方抽檢,類似的違法行都少得多了。
「破獲了這種大案,往往會有很強的震懾效果。」廖鴻平說,另外,現在全省抽檢越來越頻繁,發現問題即實名曝光,再加上《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後的從嚴處罰,增加了違法成本。
據了解,在廖鴻平這種一線執法人員的堅持下,近幾年來,四川未發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主要食品品種抽檢合格率基本維持在95%以上,社會對食品安全現狀總體滿意度也在逐年攀升。更重要的是,在食品安全全民共治方面,市民參與的積極性越來越高。
封面新聞記者吳柳鋒 攝影劉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