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4 日,TVB 金牌綠葉曾偉權因肺癌去世,終年 58 歲,這讓熟悉他的人不勝唏噓。肺癌這個疾病也再次進入大眾視野。
肩背部疼痛,怎麼會是肺癌?體檢發現報告中提示肺部小結節,會不會是肺癌 ……11 月 17 日是 " 國際肺癌日 ",關於肺癌的方方面面,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背疼按摩 3 月不見好,原來是肺癌導致骨轉移
南京市第二醫院腫瘤科副主任醫師朱傳東介紹,臨床上常說的肺癌是指原發於支氣管及肺泡的惡性腫瘤,又稱為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根據病理類型,臨床上把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兩大類,前者包括鱗癌、腺癌、大細胞癌等常見類型。
家住鎮江的吳女士 55 歲,退休前一直在做廚師,今年 4 月份,她感覺肩背部疼痛,就到當地家門口的醫院做推拿按摩治療,治療了 3 個月遲遲不見好,還有加重的趨勢,於是就到醫院做了全面檢查,檢查發現是肺癌骨轉移。
" 咳嗽,尤其是刺激性乾咳,無痰或少許白色黏液痰,這是肺癌最常見的症狀。" 朱傳東說,但也有部分患者沒有典型的咳嗽症狀,就像吳女士這樣的。吳女士的家人愛抽菸,可能二手菸史導致了肺癌的發生。
" 類似於吳女士這樣的患者,臨床中我接診過不少,因為肺癌容易發生骨轉移。" 朱傳東在接受現代快報記者採訪時介紹,40 歲的張先生一個半月前開始腰疼,就去做推拿按摩治療,症狀有所緩解,結果又出現了肩膀痛,到醫院做 CT 檢查,發現肺部有小的病灶,也是肺癌導致了骨轉移。" 肩背部疼痛,很多人不會想到是肺部的問題,所以特別容易被誤診。" 他提醒說。
查出肺部小結節,高危人群需及時就醫
隨著大家健康意識的增強,CT 檢查成為一種常規的體檢,越來越多的人在體檢後發現報告中提示有肺部小結節,很多人很擔心會不會是肺癌?
朱傳東解釋,肺結節是指肺內直徑小於等於 3 釐米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病灶,小於 1 釐米的被稱為肺小結節,而小於 5mm 的結節稱為微小結節。肺結節包含多種疾病,並不等於肺癌。不同密度的肺結節,其惡性概率不同,依據結節密度將肺結節分為三類:實性結節、亞實性結節和磨玻璃密度結節。其中,亞實性結節的惡性概率最高,依次為磨玻璃密度結節及實性結節。
" 體檢發現有肺部小結節,大家不要過度驚慌,因為大部分都是良性的,但也不要太過忽視,應該及時就醫。" 朱傳東建議,對於普通人來說,盲目、過度體檢是沒有必要的,應避免出現過度治療。而對於肺癌的高危人群來說是需要每年做低劑量螺旋 CT 檢查的。
所謂的肺癌的高危人群,他介紹,主要有以下幾類人群:一是長期主動或被動吸菸者;二是職業暴露者,長期接觸工業汙染鈾、鐳、石棉等物質;三是既往罹患頭頸部腫瘤或罹患吸菸相關癌症的患者;四是一級親屬(父母、兄妹)得過肺癌的人;五是患有肺結核、慢阻肺等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六是長期在空氣汙染區域,特別是密閉的汙染空間(包括廚房內)活動的人。
肺癌診斷的金標準是組織病理或細胞學方法
朱傳東介紹,對於高危人群的篩查,目前推薦低劑量薄層螺旋 CT 掃描。選擇 CT 篩查而不是胸片,主要是因為對肺癌的敏感性遠高於胸片,研究顯示一期肺癌 CT 的檢出率是胸片的 6 倍;另外胸部 CT 檢查無創、快捷;對於公眾擔心的輻射,實際上一次 CT 掃描所帶來的放射劑量僅為 3.3 毫西弗,僅相當於一個人全年自然環境放射總量。
他強調,肺癌診斷的金標準是通過組織病理或細胞學方法證實,通常是通過纖維支氣管鏡檢查、肺穿刺、縱膈鏡等手段實現。腫瘤標記物不能作為診斷依據,但可以作為診斷與病情變化的參考。影像學(包括 X 線、CT、PET/CT 檢查等)發現的異常都要通過組織病理或細胞學進一步明確診斷,但影像學的結果對於診斷、治療、預後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基因檢測已經是肺癌檢查的常規手段,目前國內比較先進的檢測技術是二代基因測序,主要是對肺癌的驅動基因進行檢測。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驅動基因突變,在我國約有 60% 以上的肺癌患者身上可以找到 " 驅動基因 "。這些基因與肺癌的分子靶向治療關係密切。
免疫製劑是晚期癌症的 " 救命稻草 "?
免疫藥物治療是許多晚期腫瘤患者的最後希望,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帶來嚴重的毒副作用甚至會促進腫瘤組織變大,短期內就會奪走患者的性命。江蘇省人民醫院於 11 月 18 日正式成立免疫門診聯盟,包括腫瘤科、胸外科、病理科、放療科、呼吸科、消化科、內分泌科等科室,將一起為接受免疫藥物治療的患者 " 把脈 ",更科學化制定出使用方案。
腫瘤的常規治療手段包括手術以及放化療,近年來,免疫藥物的出現,讓許多晚期癌症患者,特別是肺癌患者,看到了生的希望。江蘇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主任束永前教授接受採訪時表示,這些新藥給患者帶來驚喜的同時,也給醫生帶來了驚嚇," 我有一位患者,晚期胃癌不能手術,在接受 16 次免疫治療後又有了手術機會,甚至體內幾乎找不到癌細胞。還有腫瘤病人使用了 PD-1、PDL-1 免疫類生物藥後,出現了免疫源性肺炎、腎炎、腦炎、皮炎等,我曾經接診過一位病人使用這類藥後,出現腦水腫,頭疼得直撞牆。還有病人使用該藥後手腳全部脫皮,非常可怕。" 專家表示,這個藥物有著巨大的功效,但使用不好也會導致嚴重後果。
目前有統計顯示,腫瘤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劑後發生毒副反應的比例大約為 3%~5%。還有的患者會出現腫瘤的超進展,也就是用上免疫抑制劑後,腫瘤進展反而更快了,這類患者在不同腫瘤、不同樣本量人群中比例統計有差異,但統計數據也大約為 10%~30%,這些都是值得醫生和患者注意的現象。
束永前教授表示,雖然腫瘤免疫藥物可能出現難以預測的副作用,但仍然是好藥,在當前更重要的是醫生要學會去 " 駕馭 " 這類藥物。
" 什麼樣的患者會發生什麼樣的毒副反應,目前還沒有明確的標記物,全球科學家都在為此努力。" 束永前教授表示,雖然還不能明確預測效果與毒副作用,但也建議患者前往腫瘤專科門診就診,有經驗的腫瘤科醫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出預判。同時對使用免疫藥物的腫瘤患者,醫生也要留心患者各項指標的變化,看有沒有可疑症狀出現,及早發現問題。
此次江蘇省人民醫院成立腫瘤免疫門診聯盟,也是聯合了胸外科、病理科、放療科、呼吸科、消化科、內分泌科等科室一起為接受免疫藥物治療的患者把脈。束永前教授建議患者初次使用此類藥物前,最好在免疫門診聯盟先 " 過過堂 ",各科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提建議做判斷,並且完善相關檢查。一旦患者出現毒副反應的苗頭,各科醫生也可以術業有專攻地對患者及早進行幹預。這也是江蘇省人民醫院的優勢。
國家重點專科下沉,聯合查房提升基層能力
11 月 17 日,國家重點臨床專科——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醫護團隊走進小行醫院,開展了肺癌患者的醫護聯合查房。據悉,這種國家重點專科下沉基層、專科化緊密型聯動為江蘇分級診療的又一探索。
84 歲的王老太太肺癌晚期,已經無法手術,而且之前有過心梗放了支架,治療方案的制定變得棘手。小行醫院病房裡,王老太太的孝順兒女很是著急。聽說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醫護專家團隊來聯合查房,他們很是期待。聽了管床醫生和家屬的介紹後,江蘇省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李明認為,目前老人需要解決 " 疼 " 的問題,然後解決 " 吃飯 " 的問題,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老人就不會那麼痛苦了。而孝順舉動——增加營養品暫且緩一緩。病區裡,一位拒絕接受任何治療的肺癌患者讓查房的專家們心疼,這位患者很絕望很恐懼,不願意配合醫生的治療,對此,聯合查房的專家表示,當下,首先要給他進行心理治療。" 可能每位患者都或多或少地有這麼一個心理過程,需要有專業的心理醫生介入才能有下一步的治療。" 李明說。
分級診療制度是新醫改以來推行的一項重大制度,這些年來,江蘇以居民健康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圍繞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的薄弱環節,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能力,突出服務特色,改進服務質量,保障醫療安全,提升群眾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利用率和獲得感。據悉,南京目前組建不同類型醫聯體 52 個,共建聯合病房 97 個。而像這種國家重點專科下沉基層、專科化緊密型聯動為江蘇分級診療的又一探索,未來這一模式還將進一步拓展推廣。
通訊員 魏林玲 曹勇 胥林花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劉峻 任紅娟
(編輯 張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