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紅細胞」有望繞過人體免疫系統 隱形藥物載體

2020-11-30 太平洋電腦網

「超人紅細胞」有望繞過人體免疫系統 隱形藥物載體

2020-01-17 17:26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在近日出版的《先進生物系統》期刊上,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們介紹了一項新技術,能夠將正常紅細胞與藥物分子結合到一起,然後輸送到人體的目標部位。 從根本設計上來看,人體免疫系統會積極搜尋和破壞非內源性的化合物,因此藥物顆粒的功效常常受到限制。對於那些想要精確給送、又擔心被免疫系統給攔截的藥物,這項技術能夠極大地改善其療效。

研究截圖(來自: Advanced Biosystems ,via  New Atlas )

逃避人體自然防禦的一種方法,是將治療分子隱藏在細胞內,正如將威脅隱藏在特洛伊木馬中一樣。紅細胞是人體中最豐富的細胞之一,先前研究表明其是一種理想的有效載體。

不過在《先進生物系統》期刊中,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描述了一種引人入勝的新方法。通過挖空紅細胞,並回填合成脂質體,實驗表明其有望封裝諸多不同類型的藥物分子。

研究資深顧問 Maikel Rheinst?dter 表示:「我們將這些稱作『超人紅細胞』,認為其能夠繞過人體的免疫系統,作為隱形藥物的完美載體」。

McMaster Physicists Design Super-Human Red Blood Cells( via )

新研究還提供了概念證明,概述了如何專門設計這些雜合分子,儘管可能仍需進一步完善其它靶向系統,以幫助分子進入目標點位。

據推測,雜合紅細胞能夠有效地在人體中循環數周。對於研究人員來說,這種方法快速有效、而無需浪費大量時間。

研究一作 Sebastian Himbert 解釋稱:「通過將合成材料與生物材料結合到一起,我們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結構。整個過程非常高效,可於實驗室內一天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這項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動物研究尚未證實雜合紅細胞在活生物體中的行為。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紅細胞或可作為藥物載體
    紅細胞穿越血管把氧氣輸送到全身的各個角落。
  • 【科普知識】新型冠狀病毒是怎樣繞過人體的免疫系統的?
    【科普知識】新型冠狀病毒是怎樣繞過人體的免疫系統的?,那麼最初,新冠病毒是如何繞過人體免疫體系進行感染的呢?新型冠狀病毒是怎樣繞過人體的免疫系統進行感染的呢?冠狀病毒的結構跟其他病毒一樣很簡單,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蛋白質外殼包裹著一段遺傳物質RNA。他們無法獨立代謝和繁殖,必須進入正常的細胞內,就像寄生蟲一樣,利用感染細胞即宿主內的物質能量來生存繁殖。
  • PNAS:紅細胞可作為全身給藥載體
    目前,麻省理工學院一個研究小組通過設計紅血細胞,使其表面具有「粘性」蛋白質,賦予這些細胞攜帶任何東西的能力,從治療免疫系統疾病或癌症的藥物,到用於血管成像的放射性分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6月30日的《PNAS》雜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物化學家Vladimir Muzykantov沒有參與這項新工作,他表示:「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想法,也是一種非常新穎的方法。」
  • 微型機器人由納米紅細胞製造 能在體內送貨而不「驚動」免疫系統
    微型機器人由納米紅細胞製造 能在體內送貨而不「驚動」免疫系統  Winnie Lee • 2020-04-08 14:20:01 來源:前瞻網 E1987G0
  • 靠細胞膜「偽裝術」 納米載體「騙過」免疫系統
    組裝或合成的納米藥物載體,具有尺寸小、選擇性高、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在負載藥物進行腫瘤治療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臨床效果。然而,這種藥物載體在生物體內會受到免疫系統幹預,往往會阻礙藥物在體內的輸送。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探索,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李峻柏課題組發展了一系列基於細胞膜「偽裝」的納米載體。
  • 細胞膜偽裝技術有助於載藥體系規避免疫系統
    然而,在免疫系統成功解除外源入侵威脅的同時,參與體內藥物運輸的納米載體同樣會受到免疫系統的幹預,導致藥物運輸障礙。因此,如何幫助納米載體逃脫機體的免疫清除,延長在生物內的循環時間,已成科研人員的一個研究方向。 天然紅細胞可以自由順暢的穿梭於血管及各個組織器官之間,而沒有遭到免疫攻擊,主要由於紅細胞膜表面分布著大量的穿膜蛋白(CD47)用於通過免疫系統的識別。
  • 新型藥物能「欺騙」癌細胞,讓人體免疫系統摧毀癌症
    該藥物被稱為「BO-112」,當前正在人體測試階段,它模仿了雙鏈RNA分子結構,雙鏈RNA分子是一些病毒中的遺傳物質。病毒感染人體時會將其RNA注入人體細胞,但是人體細胞使用特殊受體能有效識別病毒RNA,並在病毒攻擊感染時調用免疫系統進行幹預。
  • 人體內還有「隱形的器官」?癌症免疫治療的新力量出現!
    因此,強大的腸道菌群被認為是人體的「隱形器官」。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免疫細胞之間存在一個動態平衡的相互作用網,腸道菌群一旦失衡,在種類、數量、比例、定位和生物學特性上的變化。就會引起一系列免疫系統疾病,甚至導致癌症的發生。
  • 血小板能將免疫治療藥物導向癌細胞
    原標題:血小板能將免疫治療藥物導向癌細胞   科技日報北京1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23日在線發表的一項重要醫學進展稱,幫助傷口血液凝結的血小板,可用於將抗癌藥物輸送至手術移除後的腫瘤位置。
  • 抗體藥物:精準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小宇宙」——新冠肺炎生物藥物...
    編者按在對抗新冠肺炎的過程中,找到對症的藥物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在「老藥新用」的基本思路之外,單克隆抗體、幹細胞以及特異性免疫球蛋白等生物藥物研發也是應急攻關的熱點,並已取得進展。本報今日起刊發系列報導,解讀人類如何「鑄造」生物藥物這一武器戰勝病毒。
  • 人體免疫系統對身體的三大功能
    病原微生物進入人體後,生長繁殖,免疫力減低時,可使感染性疾病發生,有時甚至會造成傳染病的流行。如果體內的免疫出現失衡,還會使腫瘤、自身免疫性疾形成。為了捍衛身體健康,人體每時每刻都在於病原微生物作鬥爭,並還要保持體內大環境的穩定。
  • 紅細胞解鎖新技能!
    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領導的研究人員從自身細胞出發,發現紅細胞的先天免疫功能使其可以作為載體將抗原呈遞到脾臟,從而產生免疫反應。這項技術無需外部佐劑即可引起強烈的疫苗接種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於7月14日發表在PNAS雜誌上。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
    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飛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科學家更希望找到的,是這樣一種藥物載體:它來自生物體內天然存在的蛋白質,沒有毒性,易於降解,同時不容易引起排異反應;它不像ADC那樣把藥物「掛」在表面,而是把藥物包容在內,從而有更大的載藥量,也更加穩定安全;它不需要附加額外的「定位系統」,就能自動識別癌細胞,從而大大降低生產的難度和成本。
  • NBE | 趙宗敏等開發紅細胞免疫療法治療轉移性腫瘤
    相比於以化療和放療為代表的傳統療法,免疫療法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以對抗腫瘤,並表現出獨特的優勢。免疫療法的效果依賴於激活機體免疫系統並引發特異性免疫反應以清除腫瘤細胞。雖然這種方法極具前景,但是在原位固體瘤中引發有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一方面,固體瘤的大型體積和複雜結構阻斷了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的有效接觸。另一方面,固體瘤自身的抑制性腫瘤微環境為引發抗腫瘤免疫反應增加了另一層屏障。
  • 抗體藥物研發技術路線解讀:精準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小宇宙」
    原標題:抗體藥物:精準激發人體免疫系統「小宇宙」——新冠肺炎生物藥物研發技術路線解讀之一科技日報2020年4月22日訊 在對抗新冠肺炎的過程中,找到對症的藥物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
  • 漫畫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人體免疫系統有三大防線!
    我們的環境中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 由於我們自身具有強大的免疫系統 (就是我們常說的免疫力), 使得這些病毒很難入侵人體。
  • 裸質粒載體在基因治療藥物中的應用
    ,基因治療藥物的研發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裸質粒基因治療藥物的研發現狀裸質粒基因治療藥物是以裸質粒作為目的基因載體開發的藥物,是較為常見的一種基因治療形式。目前全球範圍內以裸質粒DNA為載體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共開展了442個,排名第三;與以腺病毒和逆轉錄病毒為載體的臨床試驗數量基本相當。
  • 「隱形鬥篷」有望成型
    披上隱形衣,瞬間便遁行,哈裡·波特的魔幻本領有望成為現實。據法新社6日報導,美國科學家已經找到讓物體在可見光範圍內完全隱形的理論依據。報導說,這項研究成果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州珀杜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學院的教授沙拉伊夫及其同事,有關報告將於本月發表在《自然光子學》雜誌上。
  • 論文解讀--虹鱒紅細胞在魚類DNA疫苗誘導免疫應答中的潛在作用
    本文研究團隊前期已經證明虹鱒紅細胞能夠表達由抗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以下簡稱VHSV)的DNA疫苗編碼的抗原,並在體外對該抗原進行免疫應答。這次,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索虹鱒紅細胞在體內DNA疫苗接種中目前未知的作用。在這篇文章中,研究者首次展示了在用VHSV的糖蛋白G對虹鱒進行DNA免疫後紅細胞在引發的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飛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   科學家更希望找到的,是這樣一種藥物載體:   它來自生物體內天然存在的蛋白質,沒有毒性,易於降解,同時不容易引起排異反應;它不像ADC那樣把藥物「掛」在表面,而是把藥物包容在內,從而有更大的載藥量,也更加穩定安全;它不需要附加額外的「定位系統」,就能自動識別癌細胞,從而大大降低生產的難度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