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或可作為藥物載體

2020-11-30 科學網

 

紅細胞穿越血管把氧氣輸送到全身的各個角落。一個研究團隊設計出表面具有「黏性」蛋白質的紅細胞,使其可以運輸治療免疫疾病或癌症的藥物,或用於血管成像的放射性分子。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並未參與新研究的生物化學家Vladimir Muzykantov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設想和一種非常新穎的方法。

紅細胞佔所有人類細胞數量的1/4,平均生存期為4個月。麻省理工學院免疫學家Hidde Ploegh說:「紅細胞無處不在且生存周期長,這使得它們可成為一個用於身體各部位疾病治療的藥物載體。」Ploegh的團隊把生物素附在紅細胞上,並將其注入小鼠體內。攜帶生物素的紅細胞在循環的血液中能至少存活28天,且不會對小鼠造成傷害。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在線發表於近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Ploegh設想,該技術在未來可用於創建一個新型的個性化治療。「你可以承載的有效負荷是無限的,但很多應用方法目前還停留在假設階段。」

已經開發使用紅細胞作為分子載體其他方法的Muzykantov說,這種新方法的意義已經超過了藥物輸送本身。它可以通過追蹤紅細胞來診斷血液疾病,讓成像劑在體內擴散以使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動脈阻塞可視化。(來源:中國科學報 段歆涔)

 

相關焦點

  • PNAS:紅細胞可作為全身給藥載體
    紅細胞佔人體所有細胞的1/4,能存活平均4個月的時間。麻省理工學院的免疫學家Hidde Ploegh指出,紅細胞的普遍性和長壽命,使得它們成為一種理想的載體,可攜帶藥物進行全身治療。此前,研究人員通過使分子穿過細胞膜進入其內部,將藥物加載到紅細胞中,但是這個過程會削弱細胞,只有當細胞到達其最終目的地時,分子才能釋放。Ploegh及其同事希望將分子附加到紅細胞的外部。
  • 「超人紅細胞」有望繞過人體免疫系統 隱形藥物載體
    「超人紅細胞」有望繞過人體免疫系統 隱形藥物載體2020-01-17 17:26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吃薄荷的貓責任編輯:zhaoyongyu1 在近日出版的《先進生物系統》期刊上,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們介紹了一項新技術,能夠將正常紅細胞與藥物分子結合到一起,然後輸送到人體的目標部位。
  • 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
    新華社雪梨11月2日電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方法,可改變納米藥物載體的形狀,這將有助於其運輸的抗癌藥物釋放到腫瘤,提高抗癌藥物的效果。  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可自動形成球形中空結構的聚合物泡囊,它因穩定性強、功能多樣等優點被廣泛用作藥物載體,但相比而言,自然界中細菌、病毒等都是管狀、杆狀的,這種非球形的生物結構可以更容易進入人體。由於聚合物泡囊很難形成非球形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在人體裡將藥物輸送到目的地的能力。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使用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觀察了聚合物分子在溶液中的結構變化。
  • 進展 | 生物合成聚蘋果酸可作為癌症醫學的納米載體
    PMLA可天然獲得,鑑於其極其優良的生物可持續性、生物利用度、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可被用作多種分子的理想載體,包括核苷酸、蛋白質、化療藥物和顯像劑等。目前,PMLA已被成功應用於針對癌症治療的藥物遞送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醫學研究。
  • 中科院打造智能抗腫瘤藥物載體
    作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難治疾病之一,每年全世界約有700萬人死於惡性腫瘤。目前惡性腫瘤臨床治療主要是通過手術、放療、化療等方法。   其中,通過化學藥物殺傷癌細胞的化療仍然是目前必不可少的惡性腫瘤治療方法。但目前使用的抗癌藥物無選擇性,對正常細胞同樣具有殺傷作用,導致健康細胞與惡性細胞一起被破壞。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
    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飛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認識腫瘤的天然蛋白近幾十年來,人類開發出了多種藥物輸送載體,常見的類型包括納米載體和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然而傳統納米載體往往與生物體相容性差、輸送效率不理想、毒性較強,而ADC則在藥物攜帶能力和穩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勢。
  • ACS Nano:新型納米載體或可將肺癌藥物的作用效率提高25倍
    2015年3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納米顆粒可以作為藥物運輸載體來幫助抵禦肺部癌症,近日,來自德國環境健康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納米顆粒載體,其可以在人類和小鼠的肺部的腫瘤位點實現位點選擇性地釋放藥物分子,這種方法或可增加當前癌症藥物對肺癌的作用效果,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雜誌ACS Nano上。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提出鐵蛋白藥物載體—新聞—科學網
    而能把藥物精準遞送到癌細胞的載體,就像「飛彈」的制導系統和動力裝置。人類對容量更大、效率更高、對生物體更安全友好的靶向藥物載體,有著永無止境的追求。     認識腫瘤的天然蛋白   近幾十年來,人類開發出了多種藥物輸送載體,常見的類型包括納米載體和抗體藥物偶聯物(ADC)。然而傳統納米載體往往與生物體相容性差、輸送效率不理想、毒性較強,而ADC則在藥物攜帶能力和穩定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劣勢。
  • 高中生物紅細胞考點梳理
    成熟的紅細胞可分為 一:有細胞核的:兩棲類,鳥類,禽類,魚類,蛙等二:無細胞核的:人和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關於人和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1.從來源看:人的紅細胞由(骨髓等)造血幹細胞增殖分化而來。2. 從細胞分類來看:人和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屬於真核細胞,其未成熟時有細胞核,線粒體,核糖體等細胞器。由於無細胞核,所以其生命周期短。3.從作用來看:紅細胞可以攜帶運輸O2和CO2,紅細胞可以運輸O2是由於其含有血紅蛋白(含二價鐵).
  • 裸質粒載體在基因治療藥物中的應用
    2012年,歐洲首個基因治療藥物Glybera獲得批准,成為基因治療領域的裡程碑;2017年,FDA批准3款基因治療藥物上市,截止目前全球已批准8個基因治療藥物,其中我國共批准2個;2018年1月Science雜誌發表題為「Gene therapy comes of age」的文章,認為基因治療迎來了新時代,再次引發醫藥界對基因治療藥物的廣泛關注,大型跨國製藥企業也開始向基因治療研發方面進行實質性投資
  • 核酸藥物新型納米載體問世
    他們將具有免疫刺激效用的CpG寡核苷酸藥物偶聯到納米結構上,發現其可有效地被哺乳動物免疫細胞攝取,並刺激後者產生免疫反應而釋放細胞因子。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美國化學學會期刊《ACS納米》上。 據介紹,CpG寡核苷酸可通過TLR9信號通路有效引發哺乳動物免疫反應,因此可作為一種良好的免疫佐劑用於抗感染和腫瘤等的輔助。
  •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等優化新型藥物載體材料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張繼穩領銜中法合作團隊發明了一種快速、溫和的方法,顯著改善環糊精金屬有機骨架(CD-MOFs)在水中的穩定性
  • 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研發取得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成功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是當前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特別是慢阻肺疾病難以治癒的主要原因。常規治療藥物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都非特效藥物,長期用藥容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毒副作用。此外,常規治療藥物難以有效遞送、藥物的有效給藥效率低是導致慢阻肺疾病不易治癒的另一個重要原因。由於慢阻肺疾病常導致患者肺部發生異常炎症反應,進而引起咳嗽並在氣道分泌粘液形成一道「屏障」,阻隔了藥物的有效遞送。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可穿透呼吸系統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同時,在粘液中滋生的大量病菌逐漸定植,形成緻密的病菌生物膜以躲避藥物的殺傷,產生耐藥性。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材料所喻學鋒團隊與深圳先進院醫藥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等團隊合作,製備出可穿透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粘液屏障的黑磷納米藥物控釋載體。
  • 淮安市一院納米藥物載體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人員以天然蛋黃中的脂質為基礎,製備了可有效遞送化療藥物、核酸製劑等的納米藥物載體(蛋黃脂質衍生的納米載體,EYLNs)。該載體大約50nm,可高效內化腫瘤細胞;因該載體代謝來源天然,不會產生機體毒性。
  • NEJM:基因療法可有效治療鐮刀型紅細胞貧血症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3月6日 生物谷BIOON/ --最近研究者們發現一種新的基因療法,能夠有效治療鐮刀型紅細胞貧血症。鐮刀型紅細胞貧血症是由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產生出現問題導致的紅細胞變形的症狀。這一微小的改變會導致紅細胞失去彈性,從橢圓狀變為鐮刀型。這一改變會使得細胞難以通過狹窄的血管,從而提高細胞堆積堵塞血管的風險。不過,科學家們通過病毒轉染的方式將正常的血紅蛋白基因轉入這名患者的骨髓細胞中並將其回輸到患者體內。
  • 微型機器人由納米紅細胞製造 能在體內送貨而不「驚動」免疫系統
    微米級的微型生物混合機器人可以在體內遊動,向腫瘤輸送藥物,或提供其它載貨功能。細菌天生具有感知環境的能力,這意味著它們能夠識別特定的化學物質,或者利用磁性或聲音信號進行遠程控制。在本周出版的《APL生物工程》(APL Bioengineering)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將經過基因工程改造的大腸桿菌1655亞株和由紅細胞構成的納米紅細胞結合起來,製造出了生物雜交細菌微泳者。納米紅細胞是通過排空紅細胞、保持細胞膜並將其過濾到納米級大小而產生的納米囊泡。這些微小的紅細胞載體利用生物素和鏈黴親和素之間強大的非共價鍵附著在細菌膜上。
  • 「人工紅細胞」可規模化製備
    「人工紅細胞」可規模化製備 2016-07-26 科技日報 唐先武 沈基飛 【字體:該「人工紅細胞」與正常紅細胞的血紅蛋白含量、攜氧能力和滲透脆性等各項指標基本一致,是幹細胞來源、體外製備最接近臨床應用的生物科技成果,擴增率可達10萬倍以上,使我國幹細胞製備「人工血液」研發進入國際一流。
  • 紅細胞解鎖新技能!
    Paulson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領導的研究人員從自身細胞出發,發現紅細胞的先天免疫功能使其可以作為載體將抗原呈遞到脾臟,從而產生免疫反應。這項技術無需外部佐劑即可引起強烈的疫苗接種反應,相關研究結果於7月14日發表在PNAS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