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四川複雜地形 增加臭氧治理難度

2020-12-08 大眾網

  關於臭氧汙染的防治,我國大氣環境化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很有發言權,今年5月,她曾受邀前來成都就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治理把脈問診、對症下藥。

  「四川的複雜地形增加了臭氧的治理難度。」在她看來,氮氧化物與揮發性有機物在強光照射下發生二次光化學反應,導致臭氧汙染。而揮發性有機物是由3000種以上物質組成的混合體,大氣中的揮發性有機物還處於快速變化之中,其「難以捉摸」的特性,為治理臭氧汙染帶來巨大挑戰。

  「大家對成都平原地區的工業汙染源情況了解得比較細緻,但是揮發性有機物的無組織排放卻沒怎麼觸及。」唐孝炎建議,要對汙染源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汙染源才能對症下藥,解決汙染物排放量的問題。一口不能吃成一個大胖子,臭氧治理是一個相當漫長的工作。」唐孝炎舉例說,洛杉磯進行了60多年的臭氧治理,如今每年依然有數十天的臭氧汙染天氣。她說,目前成都平原地區的氮氧化物比例比較高,這給治理指明了方向,但要想了解臭氧汙染的具體成因,還需要做更多的分析和研判。「總的來說,汙染源、氣象條件、解決模式這三點,是接下來要重點考慮的工作。」

  同樣受邀前來的中國環境規劃院研究員楊金田也認為,臭氧汙染防治需要全過程控制,在做好對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源和排放量控制的同時,還要重視治理管理技術路線,「揮發性有機物涉及多個行業,治理要強調一廠一策,不可能僅僅靠末端治理,最重要的還是全過程控制」。

  成都商報記者李彥琴

推薦閱讀

  • 題:解決公租房空置「疑難雜症」正當時——國務院第四次大督查實地督查公租房空置問題見聞 作為政府公租房項目,項目有關負責人積極和株洲公交公司對接,開通了新的公交線路,把公租房和聚集了眾多大專院校的「職教城」連接起來。[詳細]

  • [詳細]

  •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為中國最南端的年輕城市,管轄西沙、中沙、南沙的島礁及其海域,面積200多萬平方公裡,是中國含海域面積最大、但陸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級市。中新社記者 駱雲飛 攝  2012年7月24日,海南省三沙市成為中國最南端的年輕城市,管...[詳細]

  • 騎電動車帶著兩名小孩,結果被交警查到,當告知其不按規定載人要被罰款20元後,誰知這位媽媽來了一句,「沒錢」。交警也就此提醒,請家長們帶孩子出行時自覺遵守相關規定,維護交通安全,給孩子做好榜樣。[詳細]

  • 總部設在慕尼黑的德國伊弗經濟研究所25日公布數據顯示,7月份德國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三個月刷新歷史新高。數據顯示,7月份德國商業景氣指數從上個月經季節調整後的115.2點上升至116.0點,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也好於市場預期。[詳細]

  • 新華社北京7月25日電。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宋濤25日在北京會見了英中協會副會長萊特溫,雙方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交談。[詳細]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2015-06-02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首次訪問安徽光機所,並作了題為《我國大氣環境科學進展》的專題學術報告。
  • 唐孝炎專訪:防治臭氧汙染重在減少氮氧化物排放
    面對日益嚴峻的臭氧汙染,環保部已採取部署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出臺VOCs的治理政策標準、削減氮氧化物排放等措施。6月15日,臭氧問題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院士接受政能亮訪談,談臭氧汙染的成因與防治。
  • 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走出霧霾認識的幾個誤區
    「走出霧霾認識的幾個誤區」  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  中國電力報 中電新聞網記者 馬建勝 見習記者 徐秋玲 實習記者 蘭希鈺   唐孝炎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科學專家。曾任中國環境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主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次、「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次。我國大氣環境化學專業創始人,在環境化學前沿領域大氣臭氧、酸雨和大氣細顆粒物(氣溶膠)化學方面作過許多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的系統工作。
  • 臭氧為何成為北京空氣首要汙染物?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賀克斌多次表示,「VOCs排放失控,影響臭氧汙染治理;要是臭氧問題解決不好,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劇PM2.5汙染」。 於是,中國在「十三五」規劃中將VOCs納入總體控制指標,並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推進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在「十三五」期間,VOCs排放量從3000萬噸/年降至100~200萬噸/年。
  • 環境科學專家唐孝炎: 一生執著一件事 與大氣汙染為敵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科學專家唐孝炎:  一生執著一件事 與大氣汙染為敵  來到人生的第87個年頭,唐孝炎院士整個人消瘦了。這位一生都在解鎖大氣環境化學奧秘的科學家,眼下最大的敵人是時間。除了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之外,心律不齊的房顫,大大減緩了她的行動速度。
  • 高溫天臭氧指數爆表 成因複雜治理難度大
    臭氧能與生物體系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酶中的巰基、氨基及其他重要的蛋白質發生反應,短暫暴露在高濃度臭氧中,會引起咳嗽、喉部乾燥、胸痛、黏膜分泌增加、疲乏、噁心等症狀。  高溫催生臭氧汙染?  氣象因素對臭氧的生產具有重要作用。輻射強度大、溫度高、溼度低、大氣擴散條件差、存在逆溫現象等均對臭氧生成有利。
  • 唐孝炎院士:人為排放是造成灰霾的主因—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說,統計分析發現,顆粒物中,即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是多重的。它不但會形成灰霾,降低能見度,還會威脅人體健康、生態環境,並通過遠距離輸送,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環境問題,甚至影響氣候變化。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郝吉明環境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國際生態經濟協會(IEEPA)理事會會長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在過去30年間先後面臨了全球最嚴峻、最複雜和最難解決的酸雨、霧霾等區域大氣複合汙染問題。
  • 夏日裡,臭氧成空氣首要汙染物
    低空的臭氧來自哪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唐孝炎解釋道,在溫度較高、日照相對較強時,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經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  「臭氧不僅本身有害,其大氣質量濃度還反映了大氣的氧化能力,也就是生成二次汙染物的能力。
  • 汙染物二次生成低空臭氧
    高濃度臭氧還會危害農作物等植物。&nbsp&nbsp&nbsp&nbsp低空的臭氧來自哪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唐孝炎解釋道,在溫度較高、日照相對較強時,大氣中的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經紫外線照射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臭氧。
  •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共同改善
    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吉明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工程》發表綜述文章。該研究系統梳理了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歷程,並指出我國大氣汙染控制政策已從強調汙染排放控制到重視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在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下,今後應重視PM2.5和臭氧汙染的共同改善。
  • 今年以來全國臭氧汙染明顯加重,咋回事?
    新華網北京8月7日電(記者曹瀅)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發布的信息顯示,2017年,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峰值濃度出現明顯抬升。2013年至2017年前5個月全國臭氧超標城市數量明顯增加,說明2017年臭氧汙染比前幾年有所提前,全國臭氧超標率明顯增加,峰值濃度也出現明顯抬升。  環保部上月發布的2017年上半年338城市全國空氣品質數據也顯示,6種主要汙染物中,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指標上升幅度最大。
  • 聚光科技捐贈「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唐孝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遠航教授,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文莉博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奇教授、黨委副書記劉卉,以及與來自全國20餘所高校的獲獎學子一起參加了典禮。
  • 中國首次光化學煙霧汙染「遺產」
    直到今天,年逾八十的唐孝炎教授仍記得當年學生吳仁銘的提示。唐是我國大氣環境科技領域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   這句話的背後是被迷霧籠罩多時的蘭州西固地區以及因此受困的人們:XXL型的自製紗布口罩從眼皮底下一直罩到下巴,口罩的鼻孔位置上一圈全是漆黑,十幾天甚至整個冬天都被霧霾籠罩,空氣裡瀰漫著不知名的怪味。
  • 聽院士講臭氧汙染_藝文志_中國環境
    2017年7月17日,由上海市環境保護局主辦,邀請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遠航等專家,在上海科學會堂國際會議廳舉辦了就圍繞臭氧光化學汙染和大氣汙染防治為主題的專題學術報告會。清潔空氣計劃頒布後,美國臭氧濃度才真正的出現下降的趨勢。  在國內,80年代的蘭州西固出現了臭氧濃度高值,這標誌了中國臭氧研究的開始,也是中國首次出現有關於臭氧的調查研究。當時的蘭州機動車保有量較少,研究表明主要是來源於石化企業和發電廠產生的VOCs和氮氧化物,在高原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大量的臭氧。
  • 第四屆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頒獎典禮舉行
    出席頒獎典禮的嘉賓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唐孝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遠航教授,北大環境學院副院長王奇教授,北大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文莉博士,深港產學研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封緒水,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姚納新,聚光科技董事長葉華俊,聚光科技子公司無錫中科光電總經理萬學平,北大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卉等,還有來自全國20
  • 環境相關領域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名單(附簡歷)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8)唐孝炎(女),(1932.10.16- )環境科學專家。出生於上海,原籍江蘇省太倉縣。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環保總局臭氧層保護個人特別金獎;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平流層臭氧保護獎;並作為全球十六位專家之一獲得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維也納公約20周年紀念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 臭氧汙染治理亟待加大攻堅力度
    據相關數據可以看出,全國臭氧達標城市比例逐年下降,已經從2015年的84%下降至2018年的65.4%。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的報告《2020大氣中國: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顯示,2019年空氣品質達標城市同比增加36個,共157個,達標佔比46%以上,但PM2.5平均濃度水平未見改善,全國臭氧汙染凸顯。
  • 中國工程院新增67位院士 四川大學王琪教授當選
    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川大供圖)  華西都市報訊(記者 李寰 劉虎)27日,中國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名單,67位科技專家新當選院士。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教授王琪當選,成為今年四川省內高校唯一入選者。另外,記者從綿陽市科知局獲悉,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鄧建軍、範國濱、唐立三名專家也入選了本次院士增選名單。此外,外籍院士增選結果也同步產生,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等18位外籍專家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來自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的王琪教授,1949年出生,是今年入選院士中年齡最長者。
  • 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為田剛、唐孝炎、劉元方院士祝賀新春
    今天下午3點多鐘,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學位管理與研究生司的負責人一行,來到藍旗營小區,登門看望了數學家田剛院士、環境學家唐孝炎院士和化學家劉元方院士,為他們祝賀新春。北大副校長嶽素蘭、北大黨委組織部部長郭海和相關院系的負責人也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