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專家唐孝炎: 一生執著一件事 與大氣汙染為敵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科學專家唐孝炎:

  一生執著一件事 與大氣汙染為敵

  來到人生的第87個年頭,唐孝炎院士整個人消瘦了。這位一生都在解鎖大氣環境化學奧秘的科學家,眼下最大的敵人是時間。除了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之外,心律不齊的房顫,大大減緩了她的行動速度。

  這一生,她都走在環境保護的前沿。她曾指出,大城市群的建設中會面臨區域性空氣汙染問題,也曾主持牽頭北京奧運會空氣品質保障。這為隨後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空氣品質保障提供經驗。

  她想做的事情有很多。上世紀90年代,她和錢易院士在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上,共同主持婦女與環境分論壇,被參會者感嘆「關注女性社會角色和個人選擇」。到了78歲,她開始為北京大學的本科一年級學生開設課程《環境問題》,出面邀請各領域專家授課。

  幾乎很難數清,在如今國內的大氣環境化學領域,有多少人是她的學生。在她80歲生日時,學生們發起並捐資設立以她名字命名的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以此激勵全國在環境科學領域具有創新精神、獨特見解、傑出表現的優秀學生。

  她曾跑遍整個中國。如今,更多時候,都呆在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大樓的辦公室裡,為本科一年級新生準備課程。一如47年前,她一手創建我國最早的環境化學專業時,率先開出環境概論、三廢治理、環境化學和大氣化學等一系列環境新課程。

  她覺得自己的一生沒有白過。

1959年,地球化學應用化學研究所中國進修人員合影。

  1

  蘭州光化學煙霧研究

  劃出我國空氣汙染研究分水嶺

  曾經,唐孝炎一年超過4個月在外考察。她不像一個院士,永遠都是自己拎包,和學生一起吃住,然後爬上高處去採樣。

  「很較真地去做每件事。」在廣東、廣西做酸雨成因調查,動用地面100多個監測點;沒有自動採樣儀器,到雨天,科研人員端著量杯出去採集雨水;申請到用飛機採集高空雲水後,唐孝炎吃住都在機場,守著每一次樣本。

  過去40多年來,唐孝炎的學科,解鎖的都是眼下的困境。

  不是每個人都能說出大氣汙染成因,但任何人都關注並能感受得到空氣情況的好壞。所以,一切判斷都要特別小心——你可能影響到的是整個區域的產業布局、發展規劃,或者是這裡居民的身體健康、居住情況。

  她,應該是最了解中國大氣環境治理進程的中國專家。

  在大眾還不願面對中國有空氣汙染的上世紀70年代,她領導組織蘭州光化學煙霧大規模現場綜合研究,首次證實光化學煙霧在我國的存在,這被視作是中國空氣汙染研究的分水嶺。

  在對酸雨研究還集中於高硫煤地區的上世紀80年代,她在低煤硫的兩廣地區,對酸性雨水、霧水和雲水開展酸化過程的化學研究,提出中國存在輸送類型酸雨的觀點。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她在維也納臭氧層保護公約和蒙特婁議定書的履約過程中,主持編寫的「中國消耗臭氧層物質逐步淘汰國家方案」,獲《議定書》國際執委會批准,被譯成六國文字,是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參考範本。

  化繁為簡,唐孝炎能用最簡單通俗的語言解釋霧霾天氣的成因。

  造成嚴重霧霾,汙染是內因,氣象條件是外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氣以及揮發性有機物等汙染物都是氣體,大氣具有氧化性,能源燃燒後排放的氣體汙染物是一次汙染物,進入大氣中之後,產生非常複雜的化學反應,形成二次汙染物。

  那麼,各種複雜的化學反應分別都是什麼?不同地區主要汙染物和成因有哪些?如何實現空間上城市尺度、時間上汙染過程尺度的精細化描述、還有大氣治理的各項精準實測等等。這些都是唐孝炎和她的同行們所鑽研和攻克的命題。

  為了給這些命題一個儘可能準確的答案,唐孝炎一直在和現狀賽跑。科學家要看得更高更遠,才能在問題初現時拿出最好的指導意見。一如42歲那年,她從全蘇聯科學院地球化學與分析化學研究所進修回國,原本擔任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放射化學教研室副主任,在蘭州光化學煙霧研究後,她決然從原本的放射化學領域,真正扎進大氣汙染研究,並再也沒有離開。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大氣是這麼奧妙,大氣的化學反應比我在學校學的化學反應,要複雜很多很多倍。」

2010年3月16日,為北京大學本科生講授《環境問題》課程水俁病案例。

  2

  保證藍天的脈絡

  近十年科研成果護航「奧運藍」

  如果說,在大氣汙染研究的領域,科學是一棵根枝繁雜的參天大樹。那麼,領域內各個分支的科研成果,一點一滴拼湊出應對汙染,保證藍天的脈絡。

  唐孝炎的研究,都是以至少10年為單位。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為之後在大氣汙染領域的探索有融會貫通的作用。這些經驗,也為隨後酸雨研究、臭氧汙染,PM2.5的機理和轉化,提供經驗和模板。

  到21世紀初,奧運會城市空氣品質保障工作組,幾乎是和申奧成功同時落地。當時,對北京空氣品質能否達到比賽標準的質疑甚囂塵上。

  2007年,北京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北京空氣中的粉塵含量過高,一些格外需要耐力的項目,如長跑和自行車,可能會被推遲或改到另一天。

  這一採訪被美國《時代》周刊、英國《衛報》、德國《明鏡》相繼引用,對北京奧運會期間北京空氣品質的質疑進一步推向高潮。

  事實上,在2008年8月奧運會舉辦的16天內,北京市共有10個一級天,刷新了十年來的最高水平。

  「保障北京奧運的空氣品質,是積累了近十年的科學研究成果。」唐孝炎透露,也正是這一次的研究,京津翼地區區域性汙染的路徑被擺上案頭,從原本集中研究北京的汙染成因,擴大到對周邊省份的共同研究。

  北京奧運會期間,首鋼的5座高爐中,關閉4座;北京和周邊地區,大約1100家製造廠停工;1.63萬個燃煤鍋爐改用清潔燃料,市內行駛的私家車實行單雙號限行措施。

  「這麼多的人,齊心協力來做好這一件事。」唐孝炎記得,到奧運會準備後期,六個省市的主要領導一起參加籌備會議。還有一位環境研究的科學家,每天都要出去數車,看每天的車流量、車種類,以此佐證限行和不限行的區別。

  這一次的經驗,為之後的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等重大活動期間的空氣品質保障提供經驗。

  更重要的,這是較早對區域性汙染控制的研究。到2013年,6部委聯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空氣品質明顯好轉,納入一盤棋中。

  如是這般,發現現象、探究原理、預判趨勢,是讓唐孝炎沉溺其中的科學之美。

1986年,唐孝炎在美國進行科學研究,內容是酸雨地面觀測。

  3

  助力藍天保衛戰

  2000名科學家組大氣治理科研「國家隊」

  時間來到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十條」,提出了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在全國範圍內,各省市、各部門協同作戰,共同打響一場藍天保衛戰。

  對藍天的嚮往,成為這場藍天保衛戰凝聚共識的基礎和最原始的驅動力。

  2017年9月,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作為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的組織管理和實施機構。

  這是一支由科學家、科研工作者組成的科研「國家隊」,匯集國內2000多名環境科學、大氣科學、氣象科學以及行業治理等方面的優秀科學家、一線科研工作者。顧問委員會名單裡,院士11位,學術委員裡,院士5位,都是國內頂級專家。

  正是這支隊伍,建立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區域高解析度排放清單,實現對區域汙染特徵的精細化梳理,更好地支撐相關地區的空氣汙染預測預報以及汙染物來源解析。

  事實上,每一微克汙染物濃度的改變,背後都是龐大的系統工程——產業轉型、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汙減排、清潔降塵等等。這其中,專家團的「把脈問診」,是「對症下藥」的重要支撐。

  時年85歲的唐孝炎,是顧問委員會專家。這些年,隨著各省市對大氣環境治理的思路愈加清晰,她依然忙碌著。

  僅在西南地區,作為四川大氣環境保護專家顧問團專家,她就多次入川,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助力地方藍天保衛戰行動方案的制定,助推大氣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和重點工程技術中心建設。

  日前,在2019環保產業創新發展大會上,過去6年大氣治理「成績單」公布:汙染排放歷史降幅最快,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從2013年至2018年的6年間,在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9%、能源消費量和民用汽車保有量分別增長11%和83%的情況下,我國實現了空氣品質總體改善,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區域明顯好轉。「大氣環境治理並不容易,但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新生力量成長,終歸是充滿希望的。」唐孝炎坦言道。

1986年,唐孝炎在美國參加酸雨航測。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劉開怡

  北京攝影報導

  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中國要培養自己的環境專家

  「因為國家需要,當時沒人來做,那就我來。」事實上,就在1973年,北京大學環境化學系在北大漢中分校招收了首批學員,唐孝炎就是系主任。

  「當時周總理說的,我們要培養自己的環境專家。」1972年,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第一屆人類環境會議,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出席會議,帶回了《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同時帶回了「環境保護」這個詞。那也是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後,中國代表團首次參加的會議。

  1973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過問下,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第一次的環境保護會議,從此,中國的環境保護事業艱難起步。

  兩次關於環境保護的會議,影響了當時的一代知識分子。

  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的曲格平,下決心要把畢生精力獻給中國的環保事業。他回國後,向周恩來總理作匯報時,說了兩句話:城市環境的汙染問題,中國不比國外輕;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中國遠在外國之上。

  後來,他成為中國環境保護的開拓者和見證者,是中國常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代表,第一任國家環境保護局局長,參與20多部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的修改或起草,被譽為中國環境保護之父。

  同一時間,唐孝炎也決定,從放射化學的研究轉向環境化學,同時,培養一批相關領域的人才。

  最初的教材

  從相關專業搜集編寫梳理

  這是一個從零開始的過程。

  最初,這個專業叫做北京大學漢中分校環境分析化學專業,定點為北京市培養各個區縣環保局和監測站的骨幹力量。

  有學生,沒教材,唐孝炎和團隊一起訪遍北京市的各個高校,例如,清華大學水利專業涉及到的排水治理,還有北京工業大學、理工大學等高校的相關教材,他們都搜集到,再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編寫梳理。

  最終,唐孝炎率先開設了《環境概論》、《三廢治理》、《環境化學和大氣化學》等一系列環境課程。而在當時去漢中的十幾位老師中,有的從外校招來,有的帶著家眷,但都全身心地去做這件事。

  如今,唐孝炎的學生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有北京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有人獲得了「中日韓三國環境部長獎」,除了在北京大學,她還在鄭州大學、復旦大學獨立和聯合指導學生。到2017年7月,已培養出40名博士、10多名碩士。其中大多數如今是大氣環境研究領域的專家和帶頭人。

  現在的擔憂

  每個學校都要能有領域的特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唐孝炎想做的事還有很多。

  2004年,由中國工程院院長帶隊,包括唐孝炎在內的五六個院士到河南調研。他們感受到河南的空氣汙染問題,但同時,人們還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對於大氣環境專業的概念模糊。而未來,如果城市群建立起來,區域性汙染會加重。

  當時,她受自己的博士生張瑞芹邀請,到鄭州大學做演講。演講中,她鼓動鄭州大學展開相關研究。隨後,在她的支持下,張瑞芹開始在鄭州大學建立環境科學研究院,並在此基礎上慢慢放大,在鄭州市建立了一個環境科學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學校的工作做得更多,我也就是給了他們一些支持,如果需要我,我仍會一如既往支持他們。」

  如今,全國有100多所學校開設了環境科學類本科專業,有碩士和博士的學位點,而開設環境工程專業的學校就更多了,達到200多所。

  對此,唐孝炎有些憂心,她關注課程設計,環境所涉及的內容太多,學生離開學校還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因此,課程中,哪些是必須上的,哪些是重點上的,如何選擇都有講究的。「其實,最好的是各個學校都能有一些自己的特色,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培養有特色的學生。」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

  未到謝幕時,但是時候退到幕後了

  「要讓年輕人趕緊出頭」

  在唐孝炎80歲生日時,她的學生們發起並捐資設立「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以此激勵全國在環境科學領域具有創新精神、獨特見解、傑出表現的優秀學生。

  「當時在取名字的時候,我就提到了創新。」回顧四十多年的大氣化學研究,從最開始的一片空白,到靠著一代科研人員,從無到有。在唐孝炎看來,創新是不可或缺的科學精神,「現在的學生,有那麼好的條件,就應該開始考慮新的東西,不能老停留在老的上面發展。科學家,就應該比大眾看得更加長遠。」

  巔峰之後

  有意給年輕人更多發揮的空間

  到如今,在北大,除了給一年級新生講課之外,唐孝炎已經很少出現別的場合。2007年,她突發心肌梗塞入院搶救,留下手抖的後遺症。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她有意給年輕人更多發揮的空間,「要讓年輕人趕緊出頭,不要因為我還在這前面堵著,別的人就起不來了。」

  不能再長時間在外做調查,但唐孝炎覺得自己能做的還有很多。出院後的第二年,2008年開始,她為北大新生開設了一門新課程,叫做《環境問題》。課程中,她會邀請到各個環境領域最前沿或者最資深的專家開講座,空氣、水、土壤、法律、NGO組織等等方面。

  每學期的期中和期末,唐孝炎都會收集一次學生意見,她希望,自己的學生出去後,至少成為一個懂環境問題的人,或許他只是其中一個領域的工作人員,但是必須了解全部。

  終生學習

  「了不起這個念頭絕對不能有」

  嚴謹的科學態度,遵從內心的選擇,這是唐孝炎的堅持。她永遠記得,早年在前蘇聯科學院地球化學與分析化學研究所進修時,蘇聯的和平利用原子能代表團到了美國,她被抽調去擔任蘇聯地球化學和分析化學研究院院長的翻譯,那時她才剛過接觸到關於放射化學的內容。

  在回家路上,同車的王淦昌院士問她覺得翻譯得怎麼樣,年輕的唐孝炎輕快回答,「哎呀,好像那麼容易就翻過來了,我對反應堆的東西也不熟悉,除了講稿,以外的東西都翻譯順了。」

  這個回答,當時就被王淦昌院士一頓批評,「說我這麼一點年紀就自以為了不起,一個人一輩子都在學習新東西,覺得自己了不起這個念頭,絕對不能有。」

  對於唐孝炎而言,這是一記棒喝。她從不忘這一次的對話,終生都在不斷學習中。

  到了80歲,她還在學習使用電腦、微信、信用卡,每次出門前都會將頭髮打理清爽,衣著簡單得體。這麼多年,她都有給學院的保安送吃的習慣,後來考上北大中文系的保安甘相偉還記得,在環境學院工作時,就經常收到唐孝炎送來的好吃的東西。

  如今,唐孝炎還保持著晚睡的習慣,睡前她會閱讀,不過,看的多是偵探小說,從福爾摩斯到阿加莎,她有一柜子的類似小說,「多動動腦子,年輕時還會的俄文,現在就只會一些個別的字詞了。不過,我的英語還是沒問題的。」

  又是一年六月夏至,北京大學環境科學大樓,唐孝炎院士的辦公室內,一片安靜。那些來自畢業生的歡呼幾乎傳不到這裡,對比歡送,這位院士最近忙碌著的,是迎接。

  馬上,針對本科新生的環境課程就要開始了,她已經在開始準備新的課程設計、邀請專家了。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杜江茜

  在中國,大氣汙染防治提速發力

  •2013年,國務院印發「大氣十條」,提出了10條35項綜合治理措施,重點行業整治、產業結構調整、能源結構優化、機動車汙染治理等全面推行。「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累計下降18%。隨著汙染防治攻堅戰的全面開展,「大氣十條」目標全面完成,全國環境空氣品質進一步提高,藍天保衛戰成效顯著。

  •全國空氣品質逐年提高。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有121個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達標,佔35.8%,比2015年提高14.2個百分點。338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79.3%,比2015年提高2.6個百分點;重汙染及以上天數比例為2.2%,比2015年降低1.0個百分點。

  •城市顆粒物濃度逐步下降。2018年,全國338個城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為71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18.4%;PM2.5年平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2.0%;PM2.5未達標城市(基於2015年PM2.5年平均濃度未達標的262個城市)年平均濃度43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0.4%。•重點區域細顆粒物濃度顯著下降。2018年,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PM2.5平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了48%、39%和32%。北京市PM2.5大幅下降,從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下降43%。溫室氣體排放大幅降低。2018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45.8%,提前完成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標,為實現中國2030年左右碳排放達峰並爭取儘早達峰奠定了堅實基礎。

  人物名片

  唐孝炎

  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科學專家。在我國創建環境化學專業和開創、發展大氣環境化學新領域方面有顯著貢獻。在環境化學前沿領域大氣臭氧、酸雨和大氣細顆粒物(氣溶膠)化學方面做過許多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的系統工作。

相關焦點

  • 唐孝炎專訪:防治臭氧汙染重在減少氮氧化物排放
    面對日益嚴峻的臭氧汙染,環保部已採取部署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出臺VOCs的治理政策標準、削減氮氧化物排放等措施。6月15日,臭氧問題權威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院士接受政能亮訪談,談臭氧汙染的成因與防治。
  • 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在青島舉行
    本站訊第19屆中國大氣環境科學與技術大會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大氣環境分會2012年學術年會於2012年11月7日-10日在青島黃海飯店舉行。首屆中芬大氣環境會議也同期召開。  本次大會的主題為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PM2.5等)的機遇與挑戰,大會旨在共同研討環境空氣品質控制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熱點問題,展示我國空氣汙染理論與模擬研究、監測與質量控制研究的最新成果,為我國新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實施提供科學支撐。主要議題包括大氣氣溶膠科學、大氣複合汙染和區域空氣品質、汙染氣象與大氣汙染過程等。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文清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首次訪問安徽光機所,並作了題為《我國大氣環境科學進展》的專題學術報告。  唐孝炎闡述了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大氣環境研究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4年-1984年,科研工作的重點是SO2和TSP研究;第二階段:1981年-1995年,科研工作重點為局部地區的酸沉降研究;第三階段:1996年至今,科研工作針對的是大氣複合汙染,指出了在我國這種特定條件下,大氣氧化性和細粒子變化之間可能存在相互耦合作用。
  • 第四屆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頒獎典禮舉行
    2018年5月12日上午9點,第四屆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環境大樓B121報告廳舉行。張遠航以唐孝炎開啟的中國大氣環境化學研究及環境學院近年來承擔的「藍天工程」等國家重大項目為例,闡述了「創新」的內涵和判定原則,鼓勵同學們要勇於質疑,在高度複雜、交叉和綜合性的環境科學領域做出原創性成果。最後張遠航宣布本屆唐孝炎獎學金的特等獎空缺,鼓勵同學們在今後的科研學習中能夠把創新精神滲透進自己的研究工作中。
  • 唐孝炎院士:人為排放是造成灰霾的主因—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說,統計分析發現,顆粒物中,即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是多重的。它不但會形成灰霾,降低能見度,還會威脅人體健康、生態環境,並通過遠距離輸送,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環境問題,甚至影響氣候變化。
  • 北京大學大氣環境化學張遠航團隊
    聚焦空氣品質改善的重大國家需求,以科學技術創新引領全國大氣汙染防治實踐,形成具有實效的珠三角大氣汙染治理示範案例;通過中國大氣汙染成因的原創性探索,培養了一大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傑出青年學者和優秀人才,北京大學成為具有國際聲譽的大氣領域學術重鎮。  團隊帶頭人張遠航教授,1978年考入北大,成為我國恢復高考以後第一屆環境分析化學專業本科生,師從團隊奠基人唐孝炎院士。
  • 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為田剛、唐孝炎、劉元方院士祝賀新春
    圖中右為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左為田剛院士      田剛院士介紹了海外數學科學的發展狀況,他表示將不辜負國家和北大的重託,努力在國際範圍內調動教學資源,團結一批成就卓著的優秀教師,辦好北大數學研究中心。
  • 聚光科技捐贈「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
    2018年5月12日,第四屆「北京大學唐孝炎環境科學創新獎學金」頒獎典禮在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大樓多功能廳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唐孝炎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唐孝炎基金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遠航教授,北京大學校長助理、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趙文莉博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王奇教授、黨委副書記劉卉,以及與來自全國20餘所高校的獲獎學子一起參加了典禮。
  • 工程院院士唐孝炎:走出霧霾認識的幾個誤區
    唐孝炎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科學專家。曾任中國環境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主任,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次、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次、「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1次。我國大氣環境化學專業創始人,在環境化學前沿領域大氣臭氧、酸雨和大氣細顆粒物(氣溶膠)化學方面作過許多具有開拓性和創造性的系統工作。
  • 北京大學大氣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評估
    受科技部委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估專家組於4月9日-11日對「環境模擬與汙染控制國家重點聯合實驗室」進行了評估,北京大學大氣環境模擬實驗室作為四家聯合實驗室中的一個接受了評估。4月10日上午,評估專家們蒞臨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對北京大學大氣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了現場評估。
  • 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大氣二次汙染形成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影響...
    2012年2月14日,國家自然基金重大項目「大氣二次汙染形成的化學過程及其健康影響」的項目啟動會在中關新園舉行。該項目負責人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朱彤教授,四個課題負責人分別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教授和朱彤教授、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教授、復旦大學陳建民教授,課題參與單位包括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化學所。
  • 中國首次光化學煙霧汙染「遺產」
    直到今天,年逾八十的唐孝炎教授仍記得當年學生吳仁銘的提示。唐是我國大氣環境科技領域的開拓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系教授。   這句話的背後是被迷霧籠罩多時的蘭州西固地區以及因此受困的人們:XXL型的自製紗布口罩從眼皮底下一直罩到下巴,口罩的鼻孔位置上一圈全是漆黑,十幾天甚至整個冬天都被霧霾籠罩,空氣裡瀰漫著不知名的怪味。
  • 中國光化學煙霧汙染「霾」世前傳
    數位大氣環境研究專家都認為,測量出大量含氮有機物,並不能以此斷定是「光化學煙霧汙染」。含氮有機顆粒物種類成千上萬,是否有害,哪些有害,必須做進一步的顆粒分析。  就像蘇丹紅、三聚氰胺、塑化劑一樣,「光化學煙霧」這個專業術語已不脛而走,這種一般發生在夏秋季節的汙染,可隨氣流飄移數百公裡,對人體、植物的危害嚴重。
  • 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四川複雜地形 增加臭氧治理難度
    關於臭氧汙染的防治,我國大氣環境化學領域的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唐孝炎很有發言權,今年5月,她曾受邀前來成都就成都平原地區臭氧治理把脈問診
  • 科技獎勵 || 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獎人員公告
    9月7日,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創設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結果頒布。經過提名推薦、專家評審、公示等環節,共評出30位「第三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其中10位獲「金獎」、20位獲「優秀獎」。我省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董帆教授獲得金獎。
  • 專家稱大氣汙染對地球生態環境構成巨大威脅
    中新網1月6日電 現代的大氣已經是被嚴重汙染了的大氣。大氣汙染不僅危害人體的健康,而且已經對地球上的整個生態環境系統構成了巨大威脅。這是有關專家近日向人們發出的警告。  據中央氣象臺消息,專家解釋說,人類居住的地球,已經度過46億年的高齡。在地殼的外圍,積聚著一層厚厚的氣態物質,人們把它叫做地球的大氣圈。  地球大氣圈的形成和演變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 人為排放是造成灰霾的主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唐孝炎說,統計分析發現,顆粒物中,即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顆粒物(PM2.5)的危害是多重的。它不但會形成灰霾,降低能見度,還會威脅人體健康、生態環境,並通過遠距離輸送,造成區域性或全球性環境問題,甚至影響氣候變化。
  • 環境科學與工程類專業:給環境汙染問題開「藥方」
    周琪: 從辦學目標來看,這一專業立足培養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道德修養,具有良好人文素質、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針對複雜的環境汙染問題,能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環境治理與環境管理方面的專業知識,進行環境影響評價,開展水汙染、大氣汙染和固體廢物汙染治理的技術開發和工程設計,環境規劃與管理的高素質、創新性、應用型人才。
  • 生態環境部: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 以揮發性有機物...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不移推進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0月16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工作座談會。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不移推進2020-2021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科學謀劃「十四五」大氣汙染防治工作,確保打贏藍天保衛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中國周刊】蘭州被揭曾連續10年發生煙霧汙染 數據被當機密
    在那個年代,空氣汙染被認為是只有在資本主義國家才會出現的災難。  中國周刊記者 焦東雨 蘭州、北京報導  2013年開年伊始,北京乃至華北、黃淮大地陷入了持久的強霾籠罩之中。2月下旬,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一項研究發現,北京1月強霾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有毒有害的含氮有機顆粒物,這是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