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風振效應」無危險

2020-11-25 中國氣象局

  進入7月以來,今年第9號強颱風「威馬遜」(超強颱風級)和第10號颱風「麥德姆」(強颱風級)先後襲擊我國。颱風肆虐時,有網友感覺居住的高樓都在晃動,甚至有些人因為擔心出現危險而跑到地下車庫躲避。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陽光海岸居民林女士告訴筆者,她住在25樓,接近頂層。颱風過境時,樓就開始左右晃動,十分恐怖。她滿懷憂慮地問道:「颱風會對樓房結構造成什麼不利影響嗎?」

  防城港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委員會張總工程師表示,颱風來時,在一些樓層較高的建築物內居住的公眾感覺到有輕微的晃動,這是正常的現象,但颱風不會對樓房本身的結構產生不利影響。按照樓房設計的相關規定,在強風來襲時,高層建築是允許有微幅晃動的,超過30層的大樓往往都會產生幾公分的偏幅。樓層晃動的程度與面積的比值有關。平面建築面積較大時,晃動的幅度就會比較小;而一些平面建築面積比較窄小的樓層就會晃動得厲害些。

  據建築專家介紹,通過氣象方程式可以計算出,城市高空確實要比近地面的風速大。因此,當狂風吹過時,高層建築受到的影響就較大。類似林女士遇到的情況,建築學上稱為「風振效應」。簡單地說,就是高層建築周圍的風有脈動效應,形成一種漩渦,風與建築物產生摩擦,風越大,摩擦聲也就越大。

  高空風力增大的另一個原因是高樓林立的「狹管效應」。由於高樓阻擋,如果風的通行面減小一半的話,其穿行速度則會增加約一倍。遇見高樓狹小的通道,風就更猛烈了。因此,超高層建築頂部一般都會有位移表現,只是幅度不同。樓層越高,幅度越大。因此,住在頂樓的居民感覺「晃動」是正常的,但這不會影響樓本身結構的安全。

  張總工程師還告訴筆者,在建造高層建築時,風是首先要考慮的要素之一。對於抗風要求,一般建築物要求能夠抗50年一遇的大風;高層建築要求更高,一般是要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大風。因此,只要樓房的建設是嚴格按照抗風設計來建造的,就不會有危險。同時,他也提醒說,如果高樓在晃動中伴有牆體脫落等問題,公眾就要引起重視,並應及時向當地房屋安全部門反映情況。

  (來源:《中國氣象報》 作者:黃樹金 責任編輯:郝靜)
  

相關焦點

  • 無葉風扇的風是從哪裡來的?
    相信不少童鞋都通過一種潮流風扇——無葉風扇,沒有扇葉還能叫做電風「扇」嗎?吹得出風來嗎?
  • 《原神》無相之風怎麼打 無相之風打法攻略
    ,那麼無相之風該怎麼打呢?今天給大家帶來原神無相之風... 無相之風與其他BOSS一樣,自身附帶風屬性,並且擁有自己獨特的一些風元素技能,不過作為常駐材料掉落的精英BOSS,了解它的技能機制後,其實難度並不大,那麼無相之風該怎麼打呢?今天給大家帶來原神無相之風打法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狹管效應:峽谷風的形成
    非常天氣系列 狹管效應 城市中的「峽谷風」 了解一下? 峽谷風是怎麼形成的? 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峽谷時,受到山地地形的阻擋,難以直接翻越,於是只能取道山口的縫隙。通道變窄使得空氣流動速度加快,風力就會驟然加大。
  • 曾經中國橋梁建設的最高成就,如今緣何會詭異「風中起舞」
    不過,國內12位知名橋梁專家齊聚一堂分析情況後,很快得出結論:虎門大橋振動是渦振產生的,對橋梁結構不會產生大的影響。專家還表示,虎門大橋和塔科馬大橋的情況不同,塔科馬海峽大橋屬於顫振,而虎門大橋屬於渦振。這番言論將民眾的關注焦點吸引到了「渦振」上。那麼,什麼是渦振,渦振對橋梁真的是無害的嗎?
  • 2036年不必杞人憂天 專家稱「阿波菲斯」無危險
    紫金山天文臺專家昨天接受採訪時表示,「阿波菲斯」是目前發現的近地小行星中危險級別最高的,從2013年至2039年,將有好幾次與地球「擦肩而過」的機會。但就目前的觀測結果分析,它與地球相撞的可能性不大。季江徽說,如此接近的距離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受外力影響而偏離軌道,撞上地球的可能性極大。  天文史上,撞擊造成重大災難概率低  此次,俄羅斯專家也注意到了2029年的這次「擦肩而過」。他們認為這次「擦肩而過」時,「阿波菲斯」運行軌道將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發生偏離,進而在下一個「擦肩而過「的時刻,也就是2036年撞上地球。
  • 美的推出系列公益紀錄片「大愛無風」第三季《無風秘境》
    一直以來,美的空調堅信世間美好不易被風吹散,在通過不斷進階的「無風感」科技成就消費者的無風舒適生活的同時,亦通過致敬平凡世界中每顆與風對抗的大愛之心,持續凝聚和傳承世間守護美好的精神。  8月1日,美的空調發布了全新的領鮮者Pro藝術櫃機KW200,並推出了系列公益紀錄片「大愛無風」的第三季《無風秘境》。
  • 科學家制出無煙塵的美麗「藍色火旋風」,比藍色煙花強多了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藍色煙花美麗又危險,而美國馬裡蘭大學的科學家們,幾年前在實驗室裡偶然制出了一種「藍色火旋風」,卻安靜又清潔。國際著名爆轟專家、美國工程院院士、馬裡蘭大學教授Elaine S. Oran帶隊進行水上液烴燃料火旋風實驗時,偶然發現了一種小型、無煙塵的藍色火旋風。在短短幾秒鐘之內,1米高的火旋風自行演化出一系列過渡,隨後,混亂、洶湧的黃色火旋風變成了安靜、片狀的藍色火旋風。藍色火焰表明溫度更高,因此燃燒更快、更徹底,幾乎無煙塵。
  • 顫振效應帶來的危害比共振大?
    ,目前專家研判認為,此次橋梁異常振動系特定風況引起,振幅在設計允許範圍內;橋梁結構運行正常,安全有保障。Feldman/The Physics Teacher)但在1940年11月7日從塔科馬海峽吊橋吹過的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更持久的風,導致風飄過橋上形成旋渦。若只是在小「劑量」下,還不會對橋造成太大的問題,但在長時間持續經歷強風的情況下,問題就來了。△ 塔科馬海峽吊橋的顫振現象的二維CFD模擬。
  • 漫威:振金並不能完美的吸收動能!
    瓦坎達的一切幾乎都是以振金為基礎的,世代黑豹的戰衣也完全是由振金組成的,黑豹戰衣也是漫威中為數不多360°無死角包住了全身的戰衣,安全係數非常高。振金除了超群的堅固程度以外,還有吸收動能的特性,而所有現實世界中的攻擊是都帶有動能的,如果黑豹戰衣可以完全吸收任何動能,那理論上來說就可以免疫現實中的任何攻擊了,這確實挺無敵的。但振金其實並不能完全吸收動能!
  • 英專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預示新時代的來臨
    英專家: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預示新時代的來臨來源:新華網 2013-04-14  劉石磊        中國科學家從實驗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英國牛津大學專家對此發現予以高度評價,並指出這一成果預示著一個令人興奮的新時代的來臨。
  • 沙塵暴肆虐河西走廊 狹管效應導致「黑風」
    新發社攝本報北京訊 (記者趙琳琳 通訊員王敬濤) 西北部分地區近日遭遇強沙塵暴天氣,部分地區瞬間風力甚至達到每秒28米,出現了能見度接近於0的「黑風」。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喬林昨日就此接受記者採訪解析說,甘肅河西地區由於地形造成的狹管效應,導致近地面風速又有明顯的增強,河西地區出現了強沙塵暴或特強沙塵暴。
  • 無葉風扇的風從哪裡來?
    無葉風扇也叫空氣增倍機,它能產生自然持續的涼風。因無葉片,不會覆蓋塵土或傷到兒童插進的手指。 無葉風扇原理  多級調整風向 SK JAPEN 無葉風扇可以實現180°前後調節,與90°左右搖擺送風方式,還可讓送風範圍更為廣泛。。。
  • 《因為風就在那裡》:會愛上駱澤那樣危險的人,是因為他就在那裡
    ——玖月晞 《因為風就在那裡》玖月晞追風系列的首部作品——《他知道風從哪裡來》迅速打開了她的知名度,讓她大獲全勝,緊接著趁熱打鐵推出了追風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因為風就在那裡》。與《他知道風從哪裡來》想比,這是文章最大的欣慰是有個美好的大結局。作品質量啥的,完全不用擔心,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文章。
  • 小米眾籌新品來了:遠紅外製熱 無風不乾燥
    遠紅外線「魔法制熱」-無風制暖,你的溫度溼度,慧作來守護。」由此來看,新品應該是遠紅外取暖器,遠紅外取暖器的傳熱方式為輻射熱,穿透力強但熱量不易擴散,加熱迅速,適合局部取暖。在光譜中波長自0.75至1000微米的一段被稱為紅外光,又稱紅外線。
  • 《原神》無相之風最後回血攻略 無相之風最後階段怎麼打
    導 讀 無相之風使我們在原神裡面需要應對的一個世界boss,和其他的元素屬性boss一樣,也是有一個最後的自己專屬的回血階段,最後這個回血的階段很多初見的玩家在裡面就不知道怎麼處理了
  • 地球危險了?「新北極」初次問世,專家警醒:人類需要格外重視
    但近段時間出現的事情,讓人們疑惑地球危險了嗎?「新北極」初次問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但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環境破壞也是有目共睹的,最為嚴重的莫過於溫室效應。全球變暖這一問題,讓許多人都為之擔憂,而北極冰川融化正是最為嚴峻的一個問題。
  • 「鬧海風」的殺傷力有多大
    鬧海風,又稱作「諾海風」,鬧海為蒙古語,大意是狗狂叫。形象地說,「鬧海風」也就是說風的聲音像狗叫一樣。鬧海風是新疆特有的一種天氣現象,準確地說,是吉木乃縣獨有的天氣現象,是一種回流性大風,並伴有吹雪、雪暴等現象的天氣。  「鬧海風」冬末初春易高發?
  • 光伏效應
    光伏發電的主要原理是半導體的光電效應。
  • 專家:BIPV是應對建築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案
    專家:BIPV是應對建築溫室效應的有效方案 2015-07-24 14:32:42這是因為陽光照進室內,產生了「溫室效應」。而長時間讓空調高負荷運轉又會導致建築能耗大量增加,並向室外排放更多的溫室氣體。對此,著名幕牆專家劉忠偉提出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解決方案——BIPV(光伏建築一體化),給建築穿上既可節能又可造能的新外衣。  劉忠偉教授表示,建築玻璃採光頂以採光通透性好的優勢將現代城市裝扮得格外美觀,經過國內20年的發展已廣泛被社會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