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效應

2021-03-01 北京哈泰克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光伏發電的主要原理是半導體的光電效應。光子照射到金屬上時,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屬中某個電子全部吸收,電子吸收的能量足夠大,能克服金屬部引力做功,離開金屬表面逃逸出來,成為光電子。

矽原子有4個外層電子,如果在純矽中摻入有5個外層電子的原子如磷原子,就成為N型半導體;若在純矽中摻入有3個外層電子的原子如硼原子,形成P型半導體。

當P型和N型結合在一起時,接觸面就會形成電勢差,成為太陽能電池。當太陽光照射到P-N結後,空穴由P極區往N極區移動,電子由N極區向P極區移動,形成電流。

擴展資料:

優點:

①無枯竭危險;

②安全可靠,無噪聲,無汙染排放外,絕對乾淨(無公害);

③不受資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築屋面的優勢;例如,無電地區,以及地形複雜地區;

④無需消耗燃料和架設輸電線路即可就地發電供電;

⑤能源質量高;

⑥使用者從感情上易接受;

⑦建設周期短,獲取能源花費的時間短。

關於哈泰克

北京哈泰克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簡稱「哈泰克」),是集環保工程設計、新技術開發、工程總承包為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工程公司,以「敬天愛人」為企業宗旨,秉承「業主的滿意,是我們設計的唯一標準」的技術理念,把為用戶提供滿意的設計作為我們永恆的追求,以打造人與自然的和諧環境,以爭做工程領域的技術專家為目標,以設計世界一流的工程項目為己任,願所有立志於中國科技事業的朋友與我們共勉同行!

相關焦點

  • AM:交流光伏效應
    光伏效應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能量來源之一。光生電的效應早在1883年就被發現,愛因斯坦也因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電力運輸,家用電器都是交流電,而目前已發現的所有形式的光電效應(包括Dember 效應,PN結光伏效應,Becquerel 效應等)都是直流電,這給光伏效應廣泛應用製造了不少麻煩。
  • 光伏組件PID效應是什麼意思?
    光伏組件PID效應是什麼意思?提及光伏組件,必然要注意其兩大效應,一個是熱斑效應,一個是PID效應,那麼,光伏PID效應是什麼?PID的英文全稱是:Potential Induced Degradation,即電勢誘導衰減。
  • 晶體矽光伏組件的熱斑效應詳解
    作者:潘文峰, 陸晨, 王加鴻, 謝英豪, 裘幼梓摘要根據晶體矽光伏組件熱斑耐久試驗的結果, 分析太陽電池發熱的原因, 並設計實驗尋找熱斑效應影響程度與遮擋面積大小及外接負載大小的關係, 最後闡述了目前利用旁路二極體減小熱斑效應影響的原理及光伏電站設計運維的注意事項。
  • Advanced Materials:交流電光伏效應誕生
    光伏效應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重要能量來源之一。
  • 什麼是光伏孤島效應?有什麼危害?
    光伏「孤島效應」是指當電網的部分線路因故障或維修而停電時,停電線路由所連的併網發電裝置繼續供電,並連同周圍負載構成一個自給供電的孤島的現象。一般來說,光伏孤島效應可能對整個配電系統設備及用戶端的設備造成不利的影響,主要包括:1.電力公司輸電線路維修人員的安全危害;2.影響配電系統上的保護開關動作程序;3.電力孤島區域所發生的供電電壓與頻率的不穩定現象;4.當電力公司供電恢復時所造成的相位不同步問題;5.太陽能供電系統因單相供電而造成系統三相負載的欠相供電問題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關於鐵電光伏效應的研究持續升溫。
  • 柔性光伏——未來太陽能電池的奇特新效應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的科學家們報導發現新型光伏效應,他們稱之為「柔性光伏」。其能夠真正使矽等普通晶體及其它材料實現一種能量轉換,這種能量轉換人們早已知曉,卻未被充分利用。技術的關鍵在於使勁用尖銳的物體戳相關材料。
  • 太陽能光伏對城市熱島效應的環境影響
    (來源:微信公眾號「光伏測試網」ID:TestPV)1.城市熱島效應和光伏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導致城市變暖。城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 UHIE)定義為人造區域內的溫度升高,UHIE強度是城市供熱的指標,是城市和農村空氣之間的最大差異。在氣候帶內,溫度範圍是5°C至14°C。
  • 對於光伏組件 這兩個效應你不可忽視
    光伏組件作為光伏發電系統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質量問題重點影響著電站系統效率,其中,熱斑效應和PID效應對光伏組件功率的影響尤其突出,不容忽視。熱斑效應熱斑效應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串聯支路中被遮蔽的光伏組件將當做負載,消耗其他被光照的電池組件所產生的能量,被遮擋的光伏電池組件此時將會發熱的現象。
  • 光伏效應|太陽光為何能發電?
    光伏效應指光照使不均勻半導體或半導體與金屬結合的不同部位之間產生電位差的現象
  • 傳統的分布式光伏併網孤島效應檢測方法正確率的研究
    隨著分布式光伏發電的快速發展,對於分布式光伏併網孤島效應的檢測方法也在不斷優化。在分布式光伏併網孤島效應的傳統檢測方法中,基於光伏逆變器本身的孤島效應檢測方法分為2大類:被動孤島檢測方法和主動孤島檢測方法[1-3],每種檢測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 柔版光伏效應可使太陽能電池產生更多能量
    ▲研究人員使光伏電池所用的半導體中的晶體產生物理畸變,從而獲得了更多能量。通過使光伏電池所用的半導體中的晶體產生物理畸變可以獲取更多的能量。除此之外,雖然其他材料還能以另外的方式收集光子產生的電荷(反常光伏效應),但反常光伏效應多發生在特定的半導體和絕緣體中,它們由於本身的非中心對稱結構而使產生的電壓高於材料的帶隙。遺憾的是,當前已知的具備反常光伏效應的材料,發電效率偏低,未在實際發電系統中應用。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風電場、光伏電站生態氣候效應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風電場、光伏電站生態氣候效應和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啟動會召開 2019-08-06 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光伏組件PID效應現象解析及專業解決方案
    PID效應可能是組件嚴重退化的主要原因,由此引起的組件功率衰減有時甚至超過50%,然而從組件的外觀上卻看不到任何缺陷。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越來越多的投入運行的光伏電廠在運營三四年後發生效率的突然衰減,造成了重大的損失。目前已經有很多日本用戶明確要求把抗PID寫入合同,並隨機抽檢;不少歐洲的買家也紛紛提出同樣的要求。
  • 基於一種新奇的面內自極化的鐵電光伏效應
    鐵電光伏材料,由於其具有窄的光帶隙、良好的載流子傳輸和強的紫外-可見-紅外吸收等特點,兼具機械、化學、熱穩定且製造成本低等優點,因此在太陽能轉換應用上越來越多地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關注。作為完全不同於傳統p-n結光伏效應的獨特光伏材料體系,鐵電光伏材料的自發極化是驅動載流子分離的主要動力,且光電流方向能夠隨著自發極化方向發生轉變,這些獨一無二的特性拓寬了鐵電光伏材料的應用領域。但是由於光-電能量轉換效率較低,且穩定性較差,尋找高轉換效率且輸出穩定新型鐵電光伏材料仍然是光伏科學與技術領域的挑戰性課題。
  • 什麼是光伏組件的「熱斑效應」 可能導致壽命降低多少年?
    光伏電站運行的全生命周期內,無法避免大顆粒灰塵、鳥糞、樹葉等造成的組件遮擋,遮擋造成的局部陰影不僅會降低組件發電量,還會使得組件局部溫度升高,產生熱斑效應。熱斑的產生在影響光伏系統的發電效率的同時,甚至會對光伏組件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為電站帶來火災隱患。據統計,嚴重的熱斑效應會使太陽電池組件的實際使用壽命至少減少30%。
  • 產業集群凸顯「蝴蝶效應」義烏光伏產業鏈日漸完善
    東方日升是義烏光伏產業的典型代表。近年來,義烏把光伏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培育,緊盯光伏產業全球排名最前列的龍頭企業,引進一批標杆性、旗幟性的大項目。自2017年浙江愛旭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落地義烏信息光電高新區核心區後,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天合光能、東方日升等全球排名前列的光伏組件企業相繼落戶高新區,由此催生了連環效應,初步形成光伏電池、設計、電池組件等產業鏈,實現「引進一個大項目、形成一個大產業、打造一個新的高端產業集群」目標。
  • 中科院物理所磁性金屬橫向光伏效應的低磁場調控研究獲進展
    索比光伏網訊:磁電子學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上具有巨大潛力,一直是國際上關注的熱點。有關工作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利用自旋霍爾效應、自旋賽貝克效應以及電子隧穿效應產生與操縱自旋流,這一領域已經有大量的工作。另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是利用磁場調控半導體內電子的運行軌跡:通過把磁場直接作用於半導體,利用洛侖茲效應偏轉電子軌道,獲得電子行為的磁調控。
  • Science: 彎還是直, 這是一個問題, 從中國學生發現撓曲電光伏效應...
    這篇Science論文則另闢蹊徑,研究了一類新型的體光伏效應(Bulk Photovoltaic, BPV)。與通常的基於pn結的太陽能電池不同,體光伏效應的開路電壓不受半導體帶隙限制,其效率也不受Shockley-Queisser極限約束,因此又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Anomalous Photovoltaic,APV)。
  • 光伏小常識:為什麼會有光致衰減(S-W效應)?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光致衰減也稱S-W效應。a-Si∶H薄膜經較長時間的強光照射或電流通過,在其內部將產生缺陷而使薄膜的性能下降,稱為Staebler-Wronski效應(D.L.Staebler和C.R.Wronski最早發現的)。對S-W效應的起因,至今仍有不少爭議,造成衰退的微觀機制也尚無定論,成為迄今國內外非晶矽材料研究的熱門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