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磁性金屬橫向光伏效應的低磁場調控研究獲進展

2020-12-03 索比光伏網

索比光伏網訊:磁電子學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上具有巨大潛力,一直是國際上關注的熱點。有關工作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利用自旋霍爾效應、自旋賽貝克效應以及電子隧穿效應產生與操縱自旋流,這一領域已經有大量的工作。另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是利用磁場調控半導體內電子的運行軌跡:通過把磁場直接作用於半導體,利用洛侖茲效應偏轉電子軌道,獲得電子行為的磁調控。但是,由於常規半導體對磁場不敏感,所需要的磁場通常很高,為幾個甚至十幾特斯拉。已經有各種各樣的努力,例如通過樣品結構設計以及探索新的調控機理,以增加半導體的磁場靈敏性,但是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因此,探索新的半導體的磁調控原理仍然是國際上極為關注的問題。

最近,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繼榮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王拴虎等通過在半導體與磁性金屬之間建立強烈的關聯,通過調控對磁場更為敏感的磁性金屬實現了對半導體內部電子運動行為的低磁場調控,產生明顯磁效應的磁場僅為幾個奧斯特。

他們發現,利用磁性金屬和半導體構成肖脫基結,當以光激發非平衡載流子時,半導體中的電子和磁性金屬中的空穴通過界面勢壘和庫侖相互作用形成電子-空穴對。當磁場影響磁性金屬的載流子時,同時影響了半導體中電子的擴散行為,進而產生一種新型的磁效應,導致磁性金屬與半導體各自的橫向光伏電壓隨磁場發生變化。研究發現,在4Oe下磁性陂莫合金中的橫向光伏變化約為1%,接近坡莫合金的本徵各向異性磁電阻;有意思的是,在半導體Si上也觀察到了橫向光伏效應隨磁場的變化,且相對變化幅度遠遠高於坡莫合金,最高可達3.5%,從而實現了Si中電子過程的低磁場調控。進一步,他們確定了影響半導體磁場效應的關鍵因素,為半導體磁場效應的設計與調控給出了理論指導。除橫向光伏效應,他們還首次發現了由非平衡載流子擴散在陂莫合金中形成的平面霍爾效應。這些工作,為半導體磁調控拓展了新的研究空間。這一工作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上 【Adv. Mater. DOI: 10.1002/adma.201403868】。相關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和中科院有關基金的支持。

    a)實驗裝置示意圖。通過超聲焊接連接 Cu 片與鐵磁金屬樣品。b) 磁性金屬與Si各自的橫向光伏電壓和測量電極間距之間的關係。符號是實驗數據,實線是理論計算結果。雷射功率為 30 mW,波長為650 nm。

    a) 和 b) 分別在n-Si/Py 和 p-Si/Py 肖脫基結上測得的橫向光伏電壓隨磁場的變化。紅色和藍色分別對應Si和陂莫合金的橫向光伏效應。c) 陂莫合金 Py 的磁化曲線,磁場垂直於易磁化軸。d) Py/p-Si結中歸一化的V

LP

-H 關係。e) 和 f) 分別對應坡莫合金和Si的磁各向異性光伏效應-電極間距關係。雷射功率為 30 mW,波長為650 nm。

a) 利用有限元模擬得到的Si中電勢在x-y 平面上的分布。b) 磁各向異性光伏效應隨電極間距的變化。

    a) 實驗裝置示意圖。坡莫合金條帶的寬度是 0.2 mm。b) 非平衡載流子擴散產生的平面霍爾效應。圖中數字為磁場與陂莫合金條帶之間的夾角。c) 平面霍爾電壓隨著上述角度的變化。

光伏行業最新動態,請關注索比光伏網微信公眾號:solarbe2005

投稿與新聞線索聯繫:010-68027865 劉小姐:news@solarbe.com

掃碼關注

相關焦點

  • 進展|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磁性Weyl半金屬實驗實現
    在凝聚態固體中,前者對應著非中心對稱體系,而後者則對應著自旋極化的磁性體系。在磁性外爾體系中,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由系統磁性保證,並可受外磁場控制,易於通過溫度或磁場實現對拓撲態的操控和調製。而拓撲相關的貝利曲率可以產生強烈的內稟反常霍爾效應(及反常能斯特效應),成為拓撲材料中除磁電量子振蕩、拓撲表面態費米弧、手性異常負磁電阻等基本拓撲行為之外的重要物性。
  • 進展 | 拓撲半金屬的大橫向熱電效應和潛在應用
    其中兩個方面尤其重要:一方面,電子空穴的熱電效應符號相反,二者相互補償降低了材料的總熱電效應。另一方面,Wiedemann-Franz定律決定了電導和熱導的大致比例,二者無法獨立優化。熱電輸運係數是一個張量,而目前的熱電材料設計僅僅考慮了縱向效應,即溫差和電壓平行的熱電輸運。二者垂直的橫向熱電效應一般情況下非常小,況且通常需要外磁場,很少被人關注。
  • 進展|拓撲半金屬的大橫向熱電效應和潛在應用
    其中兩個方面尤其重要:一方面,電子空穴的熱電效應符號相反,二者相互補償降低了材料的總熱電效應。另一方面,Wiedemann-Franz定律決定了電導和熱導的大致比例,二者無法獨立優化。熱電輸運係數是一個張量,而目前的熱電材料設計僅僅考慮了縱向效應,即溫差和電壓平行的熱電輸運。二者垂直的橫向熱電效應一般情況下非常小,況且通常需要外磁場,很少被人關注。
  • 新型低維磁性材料研究獲進展
    由於自旋量子效應的存在,低維磁性材料會出現與三維磁性材料不一樣的磁性基態。
  • 進展|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取得重要進展
    2007年,他們報導了吸附於金單晶表面的磁性分子酞菁鐵的研究工作,發現分子吸附位置對近藤(Kondo)效應的調控 [Phys. Rev. Lett. 99, 106402 (2007)],這是國際上首次報導固體表面吸附位置對單分子近藤效應的調控。
  • 中科院、清華大學聯合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可衝擊諾貝爾獎
    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中科院物理所組成的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美國物理學家霍爾於1880年發現反常霍爾效應133年後終於實現了反常霍爾效應的量子化。這一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權威雜誌《科學》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在昨天(4月10日)新聞發布會上說,這項成果堪稱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清華材料學院陳娜等在室溫磁性半導體及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清華新聞網12月14日電 近日,材料學院材料加工研究所非晶合金研究組陳娜副研究員和合作者通過誘導磁性金屬玻璃發生金屬-半導體轉變的方式,開發出居裡溫度高於600 K的p型磁性半導體,並基於此磁性半導體實現了室溫p-n結和電控磁器件的製備(圖1b和c)。
  •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實驗發現丨物理所入選「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除了聚焦基礎前沿問題,紮根中關村外,物理所還積極參與北京科創中心懷柔科學城、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中心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及長三角研究中心建設,為科技強國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近日,在系統梳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眾多科技成果基礎上,中科院按照「三個面向」凝練歸納出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由中科院物理所主要完成的三項成果同時入選。
  • 磁性外爾半金屬中局域無序誘發的拓撲能帶調製效應研究獲進展
    作為動量空間中的贗磁場,貝利曲率描述了電子波函數的幾何相位。對整個布裡淵區中所有佔據態電子的貝利曲率積分能夠獲得內稟的反常霍爾電導 (AHC),即反常霍爾效應內稟貢獻。在磁性拓撲半金屬材料中,外爾點和帶能隙的節線環能夠產生拓撲增強的貝利曲率,有望產生巨大的內稟AHC。因此,磁性拓撲半金屬成為獲得強橫向輸運效應的理想材料。  近兩年,鐵磁性Shandite化合物Co3Sn2S2被證實是第一個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的磁性外爾半金屬。
  • 進展|本徵磁性拓撲絕緣體研究進展
    磁性拓撲絕緣體可以表現出一系列新奇的物理性質,例如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手性馬約拉納費米子、軸子絕緣體等等。2010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方忠、戴希等理論預言磁性離子摻雜的拓撲絕緣體Bi2Te3是磁性拓撲絕緣體,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並與物理所和清華大學實驗團隊合作在2013年在Cr摻雜的(Bi,Sb)2Te3薄膜中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進展 | 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SrCrO3與SrFeO3是兩個已知的反鐵磁金屬材料,均具有簡立方鈣鈦礦結構,理論計算表明在布裡淵區的一些高對稱點形成了空穴型的導電費米袋能帶結構,而費米面附近主要由氧的2p軌道佔據。因此,在這些體系中引入氧空位有望調控載流子濃度以及能帶結構,從而實現金屬到半導體/絕緣體的轉變。
  • 單分子器件的電子輸運通道調控及其巨磁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2007年,他們報導了吸附於金單晶表面的磁性分子酞菁鐵的研究工作,發現分子吸附位置對近藤(Kondo)效應的調控[Phys. Rev. Lett.  在這一系列單分子/單原子尺度自旋特性研究的基礎之上,近期,高鴻鈞研究組博士楊鍇和陳輝等人在基於酞菁鐵的單分子器件中利用磁場實現了電子輸運通道的選擇,並成功實現了單分子尺度巨磁阻效應的調控。英國紐卡斯爾大學教授W.
  • 進展|高壓製備具有高自旋有序溫度的發光磁性半導體
    SrCrO3與SrFeO3是兩個已知的反鐵磁金屬材料,均具有簡立方鈣鈦礦結構,理論計算表明在布裡淵區的一些高對稱點形成了空穴型的導電費米袋能帶結構,而費米面附近主要由氧的2p軌道佔據。因此,在這些體系中引入氧空位有望調控載流子濃度以及能帶結構,從而實現金屬到半導體/絕緣體的轉變。
  • 進展 | 基於磁性絕緣體的磁子閥效應
    與傳統金屬中的自旋極化傳導電子相比,基於自旋波的磁子具有以下的優點:(1) 磁子的傳遞具有無熱耗散和低阻尼的特點,在長距離的自旋信息傳播中具有顯著的優勢;(2) 磁子的波動屬性同時具備了振幅和相位兩個特性,可以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體系的邏輯和計算架構,有可能成為後摩爾時代信息傳輸和處理的重要方式之一;(3) 基於磁子的超流、超導、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和約瑟夫森等宏觀量子效應也成為凝聚態物理的研究熱點。
  • 鈣鈦礦結構RCrO3體系磁性及磁電效應研究取得進展
  • 科學網—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本報訊(見習記者孫愛民 記者丁佳)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近年來,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環境問題的持續關注,關於鐵電光伏效應的研究持續升溫。
  • 【中國科學報】首次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最近,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華大學等機構的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首次成功實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該結果於3月14日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在凝聚態物理領域,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與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科學家分別獲得1985年和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自旋熱電子研究獲進展
    Jauho日前提出,在二維非磁半導體中,利用自旋能斯特效應可產生由溫度梯度驅動的純自旋流,並設計了一個H形器件,不僅能用來檢測預言的新效應,也可作為二維熱電池的原型器件。研究結果日前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據介紹,電子不僅具有電荷,同時具有自旋自由度。
  • 進展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以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7組張穎研究團隊在沈保根院士、磁學實驗室以及物理所的大力支持下搭建了集微納加工、高分辨磁疇多物理場調控、小尺度電輸運測量於一體的高解析度磁疇動力學研究平臺,自主發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