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核酸檢測這個專業的醫學名詞被大眾所熟知,浦東有這樣一家企業,他是國內首批獲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註冊證並快速投入量產的企業,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之江生物,成立於2005年,專業從事基因診斷試劑及儀器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是國內分子診斷試劑生產的龍頭企業之一。在手足口病、甲型H1N1、人感染H7N9、伊波拉、中東呼吸症候群、寨卡等國際抗疫突發事件暴發時,公司都及時研製出相應的核酸檢測試劑。今年年初,公司快速反應,集中火力攻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今年5月,該試劑被列入世界衛生組織應急使用清單。公司還開發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自採樣服務包,有助於實現核酸檢測的全程無紙化。
    本期對話嘉賓:邵俊斌博士,上海之江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毛胚城市」的機遇和希望
    第一財經: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之江是哪一年來到浦東的?
    邵俊斌:2005年來到浦東。那個時候正是浦東熱火朝天的建設過程中,看到很多的工地。我覺得還是一個毛胚城市一樣,白天有不少人在工作,晚上就黑燈瞎火。
    第一財經:您到浦東創辦之江生物,看中了這裡的什麼?
    邵俊斌:首先我覺得上海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未來我們的產品可能會走向全球,找一個國際的高地是需要的。另外,生物醫藥是浦東重點建設的產業,到浦東也許能找到更多的機遇和人才。
    第一財經:處在張江這樣的環境當中,在你們的研發過程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邵俊斌:張江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它有很多公共的技術平臺,可以讓很多企業來享受。有些不需要重複建設的高精尖的設備,可以共享性的使用。在我們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首先提供的是政策上的扶持,同時,對於生物醫藥產業,很多都是從無到有去創造的,在資金需求上,張江也是一個資本非常活躍的區域,對於一些創新性比較強的企業,比較適合在那裡做孵化成長。
    集中兵力攻關試劑 兵貴神速 與病毒賽跑
    第一財經:今年年初抗擊疫情過程中,公司成為國內首批獲得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註冊證的企業,而且馬上就投入了量產。疫情的突然爆發,給到你們做研發的時間特別少,你們如何來攻克這一難關?
    邵俊斌:我們在得到一些信息以後,整個研發團隊就在準備做研究了。到了1月11號,我們獲取新冠病毒的全基因序列,那個時間點開始起,我們召開緊急會議,只做這一件事兒,專攻新冠的檢測試劑,24小時三班倒,累了就換批人,有些人就睡在研發的崗位上。在我們中試的過程當中,基本上就是跨年三十了,很多人是在廠裡過的年,吃頓餃子之後就又去幹活了。
    第一財經:兵貴神速,你們在和病毒賽跑。
    邵俊斌: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得到了政府部門的幫助。1月23號,我剛從北京為這個產品的應急審批答辯回來,上海市藥監局就組織了一批專業的團隊來幫助我們。因為研發時間非常緊,如果走了彎路,可能會耽誤進程,所以有三支隊伍來幫助我們,包括審評中心、檢驗機構、還有區藥監局,都在幫助我們儘量少走彎路,在某些技術環節上給我們一些指引。所以,雖然時間短,但是研發的環節沒有減少,大家卯足了勁把這個產品拿下來,大年初二我們就獲得了註冊證書。
    第一財經:疫情期間的這種研發速度,比起以往來講有什麼不同?
    邵俊斌:以往我們研發這樣的診斷產品,通常需要兩年到三年的時間。以往的很多研發,我們是串行的,串行就是說這個研發動作當中的某一個人,他可能同時兼了很多任務,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做下去的,所以時間就會比較長。這次不一樣,我們是把整個公司近百號的研發隊伍分配到一個工位上去,幾個人同時做一個研發動作。原先的串行變成了並行,這樣的一個排布,研發的時間就可以縮短了。還有就是研發人員正常的工作基本上是朝九晚五,這下他們都是24小時輪班,把非工作時間也算進去了。當然,這個過程當中得到了很多專業機構的支持,比如藥監局是一個專業的審批機構,以前他們做的是監管工作,這一次他們做了很多服務性、指導性的工作,24小時的指導。
    第一財經:公司面對這種突發狀況的經驗還是比較豐富的。之前也有參加過一些國際上醫療突發事件的應對嗎?
    邵俊斌:對,到目前為止,世界衛生組織啟動過三次重大衛生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對於診斷類產品,只發起過三次,我們是全球唯一一家在三次的世界衛生組織徵集檢測類產品的過程中都被批准的企業。最早是伊波拉的診斷試劑,後來是寨卡病毒的診斷試劑,這次是新冠病毒診斷試劑。
    採樣服務包 新冠檢測實現自助採樣
    第一財經:新冠病毒檢測未來會不會有更便利的方法?
    邵俊斌:未來我覺得應該有更快的核酸檢測方法、試劑以及儀器,能大量的全自動檢測,我們企業開發了一個新冠病毒樣本自採樣的檢測服務包,每個人可以自己採樣,自己操作。
    第一財經:可以不用去醫院嗎?
    邵俊斌:現在醫院的採樣,主要是咽拭子和鼻拭子,可能會有一些不舒適的感覺。第二,你到醫院去可能會覺得不方便。隨著未來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採樣的需求還會增加,但是我們的醫療資源總是有限的。我們開發了新冠檢測採樣的服務包,可以通過自採樣的方式,將痰液收集在一個管子裡,通過一定的轉運方式送到醫學檢查機構,就可以獲得結果,這大大節約了醫療採樣資源,對於後續常態化的疫情防控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第一財經:得到報告大概需要多長時間?中間運輸的過程如何實現?
    邵俊斌:通常當天就能得到報告。這個過程基本上全程無紙化,就是說你拿到檢測包的時候,可以用手機把註冊信息登錄進去,然後在手機上預約上門取樣的時間,取樣以後送到實驗室,實驗室兩個小時以內就能出結果。
    第一財經:這個產品現在已經在量產了嗎?
    邵俊斌:對,已經在使用過程中了,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國體外診斷技術已處中等發達水平
    第一財經:這次公司成為抗疫明星企業被大家熟知,那麼公司之前的產品覆蓋哪些領域的呢?
    邵俊斌:新冠疫情的核酸檢測試劑,只能說是錦上添花,其實我們核酸的檢測產品已經有400多項了,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書的已經達到36項,新冠是其中一項。我們不僅僅做診斷試劑,還做診斷的儀器。在疾病的診斷領域,實際上細分也挺多,比如新冠,實際上最初症狀是一個呼吸道的疾病,那麼在呼吸道疾病當中,我們已經有七八個產品獲得藥監局批准。另外在婦科領域,尤其像婦科腫瘤領域,我們有一些拳頭的產品,已經上市了有七八年了。
    第一財經:檢測試劑是屬於體外診斷這個領域,就這個細分領域來說,目前我們在國際上是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邵俊斌:體外診斷,國際上來講,我們大概處在中等發達這樣一個位置。但分子診斷,也就是核酸檢測的這個技術,我們大概在國際上可以處在中等偏上,或者說跟國際的最先進企業相比,也就差半步之遙吧。我們這次新冠疫情用到的核酸檢測產品,我相信90%以上是我們國內的產品,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一財經:這次抗疫的過程也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經歷,為企業帶來的啟示是什麼?
    邵俊斌:我覺得真正要做好一件事情,你這個企業本身還是要有一定的技術沉澱,第二就是說還是要有技術創新。雖然有很多核酸診斷的產品,但在持久的應用當中,你的質量和用戶體驗是不是能走在別人前面,這需要一個綜合性的技術來實現。
    第一財經:對於浦東的未來,您有什麼樣的寄語?
    邵俊斌:對於浦東而言,我想說兩個關鍵詞:一個是開放,上海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需要全球生產要素的融合,要做到充分的開放,才能融合全球最佳的技術,乃至於資本等各方面的生產要素。第二個我覺得是創新。上海是一個人才聚集的高地,浦東又是上海最開放的一個地方,無論是在金融、IT,還是生物醫藥等諸多領域都需要創新,只有創新引領才能真正體現浦東最大的價值。
    危中有機,唯創新者勝,唯創新才能體現最大價值。當下,全球生物醫藥界正在加緊研發無需實驗室環境、檢測時間更短、手段更便捷、準確率更高、更安全的核酸檢測技術,推動核酸檢測技術的迭代升級。這看似一個科學「小切口」,實質可以帶來經濟社會的「大成效」,推動經濟社會更快的回到正常軌道上來。今年9月,之江生物科創板IPO過會,公司能不能藉助浦東的創新引擎,資本的力量,帶領創新的急行軍先行突破?我們翹首以盼。
    撰稿:武斌
    編導:李莉
    製作人:繆文犀 虞鈞棟
    30場對話暢敘30年家國情懷,看中國上海·浦東,如何再造一個新未來!
    2020年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而立之年。這30年的歷史性巨變,始於浦東這一千二百平方公裡的熱土地。從江畔爛泥渡路到國際金融城,從阡陌農田到一流張江科學城,平地裡長出陸家嘴的「上海高度」,蘆葦灘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網通辦織出服務企業的「上海溫度」。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在新的歷史結點上,三十而立的浦東又將如何勇擔使命再出發?
    我們從30位財經人物和他們所代表的機構身上去尋找答案,記錄「浦東現象」、總結「浦東經驗」,」感受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的「浦東精神」內核。
    第一財經、東方財經·浦東頻道聯合推出特別節目——《乘風破浪——浦東30年,財經30人》大型人物訪談。30場對話暢敘30年家國情懷,看中國上海·浦東,如何再造一個新未來!
    文章作者
    第一財經
    打開第一財經APP,閱讀體驗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