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之前,我和小夥伴一起為全國的高考作文傷透了腦筋,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對所有的作文進行了拆解,其中讓我們覺得難以下筆的就有這兩天引起軒然大波的浙江卷。
那個時候,我們還在私下說不知道今年的滿分作文會是怎樣的神文,畢竟現在的評分標準越來越高,套路類的文章雖然能穩紮穩打,但是想要在考場中殺出重圍卻也是難上加難,尤其是這類兼具開放性和閱讀量考核性的作文題目。
所以當「滿分作文」登上熱搜後,我立即去圍觀了全文,看完作文的第一遍,滿腦子只剩「我不配」三個字,這也是近期第一次我對自己的文學素養產生了巨大的懷疑。
▲看文章的我
話不多說,先為大家奉上這篇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生活在樹上》全文
慚愧地說,文章的第一句話我就沒看懂:
現代社會以海德格爾的一句「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為嚆矢。
海德格爾是誰?一切實踐傳統都已經瓦解完了表達了什麼?嚆矢該怎麼讀,是什麼意思?小編真是小小的腦袋大大的疑惑。
然而這類的句子和晦澀的文字幾乎充斥了整篇作文,為了了解《生活在樹上》的滿分價值,我首先去查了一遍詞典。
這才知道,原來嚆矢(hāo shǐ)意味開端,孜孜矻矻(zī zī kū kū) 是指勤勉不懈的樣子, 祓(fú)意思是掃除,婞直(xìng zhí)意為倔強、自以為是,玉墀(yù chí)是指宮殿前的石階,也指朝廷。
這個查字典、再逐字逐句理解句意和文意的過程,讓我覺得自己仿佛是一個中學生,正在做著令人頭疼的閱讀理解。
在理解詞意之後,我又重新看了兩遍,終於明白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表達的觀點,通俗點來說,他其實提出了不流俗的觀點:
我們渴望成為獨立自由的人,對未來有自己的期許,但我們也不能忽視人本身具有「社會性」,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離不開家庭、社會對他的影響。
你可以選擇「生活在樹上」,但要記得「始終熱愛大地」——一個人既要有理想,也要做到腳踏實地。
你看,明明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但這位考生卻偏偏堆砌了這麼多看似「陽春白雪」的辭藻,而海德格爾、維根斯坦、麥金泰爾、切斯瓦夫·米沃什等哲學大佬的扎堆出現,就讓文章的晦澀難懂翻了個倍。
其實在高考考場上,就「難懂「而引發熱議的作文不在少數。2001年一名江蘇考生用古白話寫的《赤兔之死》、2009年四川考生的甲骨文作文,都曾經轟動一時,而難得的是如果將這兩篇作文翻譯為白話文,就都是易懂且觀點明確的好文章,它們的晦澀不在於文字的組合而在於文體的選擇。
相較於當時對這兩篇文章清一色的讚譽,《生活在樹上》被評為滿分之後,引來了網友兩極分化的討論。
有人認為文章觀點深刻,論述清晰,不覺明厲。
也有人認為作者胡亂堆砌辭藻,故弄玄虛,讀完不知所云。
在小編看來,大肆批評或讚譽這篇作文其實都duck不必,因為它的產生是基於一個特定的環境——高考考場,是一名考生在極限發揮自己的寫作水平,而他的文章並不需要打動大多數讀者,他只需要打動閱卷老師就可以了,說白了,這篇作文是一篇應試作文,目的是用來得高分,而不是用來交流和傳播。
在學生時代,語文老師基本都會教給學生寫考場作文的套路:驚豔的開頭和結尾,中間是大量的排比和比喻,為了增加文章的信服力,再填充一些名人軼事。也許這樣的作文並不會取得非常高的分數,但一般也不會很低,是常見的安全牌。
也正因為這種套路的流行和普及,以前常會聽語文老師說,一到考試,屈原就沒完沒了的跳江,司馬遷一遍又一遍地受刑,蘇武放了一天又一天的羊,馬丁路德金高喊了一場又一場的《我有一個夢想》,作文的套路固定,甚至內容也相差無幾。
所以想要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一定得出其不意,如果不能改變套路的規則,那至少要改變填充套路的內容。讓主考官不明覺厲,至少就成功了一半。畢竟在八百萬考生的battle中,不來點大招,怎能脫穎而出?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名考生其實很聰明。
雖然這篇《生活在樹上》晦澀難懂,但不可否認的是它仍是一篇立意明確、引經據典、論證清晰的好的應試作文,確實值得高分,然而是不是能到滿分的程度,就有太多可討論的空間了。畢竟滿分作文之所以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就在於它不僅代表了主考官的喜好,也代表了某種價值觀的導向。
所以當這篇《生活在樹上》從茫茫「卷」海中推到大眾眼前時,實際上就是給學子們釋放了一個信號:閱卷老師喜歡這樣的文章,堆砌的辭藻比平白的語言更容易拿滿分。可以預見的是,領會到這層意思的學生會寫出多少《生活在山上》、《生活在雲上》、《生活在海上》。
看到這篇文章後,我不禁想到在2007年有一篇感動了大眾的高考作文,語言平實直白,沒有任何常見的套路,尤其最後一句又將作文的主題推向了另一個高潮,然而這篇作文並沒能拿到滿分。
▲2007年高分作文《懷想天空》
如今滿分作文已成為一桿標尺,它所能引起的波瀾並不只局限於網絡上的討論,更讓一些「潛規則」深入人心。在整個應試教育的環境之下,只要「老師想看什麼我就寫什麼」的解題式寫作依然在大行其道,類似這種套路大於內容,文字大於情感的作文,就不會消失。
今天不論是我們家長還是吃瓜網友們圍繞著這篇文章的熱議,其實針對的都是一個問題:如果應試教育中的套路是必然,那作文的角色該何去何從?
也許只有當一篇應試作文可以剝離應試二字直接等同於好文章,學生能真正地我筆寫我心時,作文的測試才會具有真正的有意義,而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