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1963年6月出生於北京,祖籍是信陽市羅山,在山西陽泉長大,畢業後在山西省陽泉市的娘子關發電廠擔任計算機工程師,他利用工作中的點滴時間及業餘時間,寫科幻類型的小說,
2015年8月,被稱為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第73屆雨果獎在美國揭曉,美國航天局太空人,從國際空間站裡,用視頻連續宣布最佳長篇故事獎的得主,為科幻小說《三體》,作者是一位業餘寫作者,他就是劉慈欣,是目前最炙手可熱的科幻界的作家,他多年堅持寫作,終獲世界科幻最高榮譽:雨果獎,這被稱為科幻藝術界諾貝爾獎的獎項,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亞洲人獲得。可惜的是劉慈欣當時並沒有去領獎,因為在那之前,為了星雲獎,他剛在美國呆了十天左右,自己不太確定自己會不會得獎,所以就沒有再去。
劉慈欣通過出版社的簡訊,才知道自己獲得了雨果獎,當時獲獎名單一公布,就有許多媒體給他打電話,但是他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本質上的變化,因為劉慈欣所居住的是一個中等城市,這裡大多數人對科幻並不是太關心。
《三體》、《黑暗森林》、《死者永生》組成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三體》講述在文革時期,軍方為尋找地外文明,向太空發射了廣播信號,沒想到卻觸犯了宇宙生存的黑暗森林法則,作品對人類歷史、物理學、天文學、社會學、哲學等均有涉及,從科幻的角度對人性進行了深入探討,有人說《三體》帶火了科幻題材,提振了國人對本土科幻作品的信心,也開啟了中國的科幻元年,在國內不少科幻迷心中,劉慈欣單槍匹馬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世界級的水平。他是用文字暢想未來的作家,也是科幻迷心中親切的大劉。
當劉慈欣談起自己的創作之路時,他說,自己是從一個科幻迷走上了科幻創作之路,科幻創作對於劉慈欣來說只是一種愛好,科幻創作不是一種常人無法想像的堅持,而停止創作才是對於劉慈欣的一種考驗、一種堅持。
劉慈欣的寫作方式是以創意為核心的,這也就決定了,他在創作過程中會遭遇到很多難點,比如:三顆不規律運動得恆星,這就是一個科幻的創意,這個難點就在於如何產生這樣的創意,劉慈欣突為了找到這種難點突破口,他就去突破那種想像力的框架,越過以前想像力的邊境,來達到一個新的想像力。

劉慈欣談論到自己的寫作時間時,很直接的說道:自己相當大的寫作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完成的,並說道在崗位上寫作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有一種佔便宜的感覺。在場的所有觀眾包括魯豫在內都忍不住笑了,並且魯豫最問道「你確定你不在回到你的單位裡了?」劉慈欣笑道「我的單位已經不存在了,想回也回不去了」作為一個業餘寫作者,必須把細節都想好了,利用大塊的時間很快的寫出來。
劉慈欣說目前自己在創作時,人生中出現過兩個最關鍵的時刻,第一個時刻:小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中國人造衛星的時候,當時並沒有太多的了解,但是後來通過那顆衛星開始了解到,宇宙的外面、大氣層的外面有多麼的廣闊,那個時候感覺對人的一生是一個最重要的時刻,第二個時刻:以後接觸到每一個以前不懂得科學理論,當把它搞懂的時刻都是最關鍵的時刻,比如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當自己想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偶爾會和同學交流,但是更多的時候是自己在思考,因為大多數同學對這些並不感興趣。雖然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大多數孩子不一樣,但是除此之外,自己就是一個很普通、很一般的孩子,和別的人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在日常生活中的劉慈欣,每天清晨都會堅持慢跑一個小時左右,每周也會堅持至少遊泳兩次,他告訴自己必須時刻保持自己的體魄,因為他期待在30年後,自己能夠登上太空,他總是把對於科幻的愛好珍藏於心中,雖然不善言辭,但是一直付出在行動中,並且他對未來的30年充滿了無限的憧憬,在未來的30年的世界一定和現在不一樣,一定是一個充滿科幻魅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