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伊朗西部⑧|焦勒法和馬庫:山中的亞美尼亞人

2020-11-23 澎湃新聞

在伊斯法罕,我拜訪了亞美尼亞移民聚居的新焦勒法街區。這些亞美尼亞移民的故鄉位於伊朗西北部的山區。這裡的幾座老教堂勾勒出了亞美尼亞人以及高加索地區的歷史,我的第一站就是焦勒法。

從大不裡士出發,我們一路向北,直到阿拉斯河,沿著河流兩邊,就是伊朗和亞塞拜然的邊境線,河對面是納希切萬地區。這條邊境線是曾經波斯和俄國劃定的邊境。16世紀末,俄國在波斯建立了東正教教區,並在英國和波斯之間扮演貿易中間商的角色,這樣可以避開奧斯曼帝國和葡萄牙人。到了卡扎爾王朝時期,俄國的勢力範圍開始進入高加索地區,與波斯籤訂了古麗斯坦條約,劃定了現在依然有效的邊界。俄國獲得了阿拉斯河以北的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個國家。

在伊朗-亞塞拜然邊境口岸向西,我們開車路過了半山腰的牧羊人小教堂(Chapel of Chupan),這座教堂由亞美尼亞人建於13世紀,是一座非常小的十字形結構建築,中心有一個白色圓錐頂,裡面一個小小的祭壇,可惜教堂門鎖著。傳說有兩個牧羊人兄弟,在阿拉斯河兩岸各自修建了一座教堂。現在對岸的教堂已經不在了,只剩下這一座,2015年進行了修復。河對岸的亞塞拜然境內沒有教堂,卻有一座古麗斯坦陵墓(Gulustan Mausoleum),這座陵墓看起來受到伊爾汗國建築的影響,外觀是一座塔,紅砂巖建造,基座是大塊石頭建造的,上面的錐形尖頂被修復過。因為在一些老照片上可以看到,沒有尖頂,只有殘破的圓柱形部分。

牧羊人小教堂。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拍攝

走過這座牧羊人教堂,我們繼續向西邊的山裡開去,來到更有名的聖斯捷潘諾斯教堂(Monastery of Saint Stepanos)。離得很遠就可以看到教堂的圓柱形拱頂和尖尖的鐘樓,這座教堂就是這片邊境地區歷次戰爭和民族衝突的見證。

聖斯捷潘諾斯教堂

聖斯捷潘諾斯教堂最初修建於公元九世紀,傳說使徒聖巴多羅買在公元62年修建了波斯境內的第一個教堂,在塞爾柱人和拜佔庭帝國的戰爭期間,這座教堂被破壞。伊爾汗國時期,蒙古人徵服了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人與蒙古統治者籤訂了和平協議,蒙古人同意保護基督徒和教堂的安全,這座修道院在13世紀得到修復。15世紀,薩菲王朝承諾保護這裡的亞美尼亞人,但由於薩菲王朝初期常年處於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中,最後只好放棄了這座教堂,直到17世紀之後才恢復。到了18世紀,俄羅斯和波斯以阿斯拉河為界,很多亞美尼亞人被強行遷徙到俄羅斯,在卡扎爾王朝時期,這座教堂再次重建。

我走進教堂的院子,牆壁上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大部分是十字架花紋和亞美尼亞語經文,地上鋪著墓碑,教堂正門裝飾著向內的層層花紋,很像清真寺大殿的禮拜壁龕,教堂內除了六翼天使之外,並沒有複雜的壁畫。但在教堂後牆上方有一幅石刻畫,三個穆斯林打扮的人在毆打一個男子,旁邊一個教士打扮的人抱著十字架,一個角落有天使飛過,這大概描述的是亞美尼亞基督徒被迫害的歷史。教堂旁邊是一個庭院,有供住宿的部分,還有一個小小的博物館,裡面有教堂修復前留下的石刻和聖器。

聖斯捷潘諾斯教堂內景

離開聖斯捷潘諾斯教堂,我們繼續從伊朗-亞塞拜然邊境開往伊朗-土耳其邊境。進入山區之後,許久看不到別的車,山裡溫度開始下降。有時陽光直射,翻過一個山頭又開始下雨,遠處的雪山是亞拉臘山的支脈,也就是傳說中諾亞方舟最終停靠的地方。

在沿著蜿蜒的盤山道走過幾座雪山之後,從遠處可以看見兩座亞美尼亞圓錐形屋頂,一座黑色的,一座白色的,這就是聖賽迪斯教堂(Saint Thaddeus Cathedral)。聖賽迪斯也叫聖猶大,這個猶大不是出賣耶穌的叛徒加略人猶大,而是耶穌的另一個門徒。聖賽迪斯在公元40年來到亞美尼亞和波斯傳播基督教,並在亞美尼亞殉難,這座教堂就是紀念他的殉難,因為他影響了亞美尼亞成為第一個基督教國家,所以在亞美尼亞的歷史敘事中有重要地位,這座教堂也因此成了重要的朝聖地。

聖賽迪斯教堂

雖然聖賽迪斯教堂原建築修建於公元7世紀,但今天看到的建築大部分是在1811年卡扎爾王朝阿巴斯米扎爾王子贊助修復的。教堂分成兩部分,較小的東部部分是黑色的,是更古老的教堂原建築,所以這座教堂最初被叫做黑色教堂;較高大的部分是白色的,在幾次大地震之後用白色的石頭進行修復,所以這座教堂有兩個傘形圓頂。教堂正面用腳手架支撐著,裡面也是腳手架。教堂外牆有很多石刻,除了花紋和十字架,還有很多戰鬥場面和士兵的形象。

離開聖賽迪斯教堂,我要前往此次伊朗西部之旅路線的最西北角,也是伊朗西北部世界文化遺產教堂群的最後一座教堂——佐佐爾禮拜堂(Chapel of Dzordzor)。因為從聖賽迪斯教堂到佐佐爾禮拜堂沒有公路,我們無法徒步翻山,只有原路返回,然後從北面的邊境小城馬庫繞一個大彎再上山。

佐佐爾禮拜堂周邊的風景

馬庫的歷史與巴布教和巴哈伊教有關,巴布教創始人巴孛(Bab)在各個城市遊歷傳教,1847年,巴孛見到了波斯君主之後,君主把他押送到大不裡士,40天後,又送到馬庫囚禁9個月。由於巴孛在馬庫很受歡迎,他的支持者紛紛來探望他。君主決定審判巴孛,把他帶回大不裡士,1850年在大不裡士的一座軍營裡處決了巴孛。巴孛死後,遺體被追隨者帶到海法埋葬,就在今天的巴哈伊世界中心。在巴孛死後,他的學生巴哈歐拉(Baha』u』llah)創立了巴哈伊教。

我們到達馬庫已經是傍晚。我擔心無法趕在日落前返回,走雪山山路會有風險。我的司機沒去過佐佐爾禮拜堂,也擔心在山裡尋找教堂會耗費很多時間,但為了讓我的旅途不留遺憾,他還是決定冒險開車上山。我們沿著蜿蜒的盤山道緩慢前行,翻過了一個山頂,到達了一片被欄杆圍著的平地,與看管人交涉後,我們繼續向深處行駛了一段,到了一處懸崖邊。我的腳下是一片山中的湖泊,一座小小的教堂在懸崖邊的小丘上。此時已是日落前的夕陽時刻,周圍的雪山反射著最後一絲餘暉,光芒映照在教堂尖頂上。

這座教堂大概只有幾個平方米,是一座圓柱尖頂的小房子,四面人字形屋頂。這座教堂修建於13世紀,17世紀薩菲王朝阿巴斯一世將這裡的亞美尼亞人遷往內地,教堂就逐漸廢棄了。之前的教堂位於低處,由於修建水庫,1988年教堂被向上整體移動到這裡。

這三座教堂是伊朗西北部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的一片建築群,也是一個亞美尼亞宗教與文化傳播的中心,同樣也是基督徒朝聖的地方。對亞美尼亞人來說,這片地區不僅是他們的祖先故土,也是他們自願或被迫遷移到全世界的開端。

我越過雪山,到達佐佐爾禮拜堂,也就到了此次旅行的頂點。

佐佐爾禮拜堂

像我這種草芥平民,能看到這個地方,一輩子大概就這一次機會。我時而感慨,對並無天賦、運氣也不好的人,恐怕一生中大部分期待都不會如願以償,笨拙辛苦半生所得無幾,那麼能在短短一生中,多去幾個動人的地方看看,就是聊以慰藉的收穫吧。我有了一個願望,希望當我短暫而渺小的一生結束之後,能把我埋葬在群山之中。

這次行程耗費了一整天,我和司機早上八點四十分出發,到晚上十一點四十分回到旅館,整整15個小時,走了八百多公裡。我除了一杯茶之外,沒有其他進食,司機和我一樣,還開了整整15個小時的車。回到大不裡士市區,我對他說,你的生活真的很辛苦,賺錢太不容易了。他說,別的遊客來這裡都是吃吃玩玩,你在山裡一天不吃不喝,就為了找幾座老教堂,想必你在中國的生活也很不容易。

我和司機就此分別了。我多給了他一些錢,在路上路過一個小鎮子,他下車去給兒子買了兩個西瓜。他說,孩子很愛吃西瓜,但在大不裡士西瓜很貴,沒法滿足孩子,難得路過那個產西瓜的鎮子,就買兩個帶回去。

我一下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父親也是把好吃的都給我。這兩天,我和司機一路上用磕磕巴巴的英語,拼湊出兩個國家底層勞動者同樣辛苦而無望的生活,勞動者艱難地度日,當權者不知人間疾苦,大家看不到未來有變好的可能,只能靠忍耐期盼著明天不會更糟糕。很難說我們倆的生活誰更慘一些,可能我很難體會他人的快樂,卻對他人的苦難更有共情。此次伊朗的旅行,突然有了一點切·格瓦拉摩託之旅的感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暫停衝突,為什麼高加索地區屢成「火藥桶」?
    隨著塞爾柱突厥人大量進入高加索地區,伊斯蘭教在這一地區聲望大漲,許多本來信仰基督教或其他宗教的高加索居民也都逐漸皈依伊斯蘭教。今天的亞塞拜然人原是隨塞爾柱人進入高加索地區的突厥部族。12世紀,他們的上層人物已經開始使用波斯語,其中有一位生長在今亞塞拜然西部的詩人叫內扎米。他用波斯文寫了五部韻律優美的浪漫長詩,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文學瑰寶。其中一部描述了波斯王子霍斯魯和亞美尼亞公主希琳的愛情故事。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什麼打仗?
    因為當時的兩國入境要求是,如果你的護照上已經擁有了亞塞拜然的籤證,那你將很有可能被拒絕入境亞美尼亞,但亞塞拜然一方卻沒有特殊要求,所以我提前在亞美尼亞駐伊朗大使館,申請了亞美尼亞籤證,隨後進入亞塞拜然,最後再進入亞美尼亞,這樣一來,我就不用擔心因為護照上擁有亞塞拜然的籤證而被亞美尼亞一方拒籤。在到達亞塞拜然後,籤證官也只是隨口對我說了一句:你還要去亞美尼亞?
  • 高加索山國亞美尼亞
    亞美尼亞位於黑海與裏海之間,西鄰土耳其,北鄰喬治亞,東為亞塞拜然,南接伊朗和亞塞拜然的飛地納希切萬自治共和國,以葉里溫為首都。 (亞美尼亞女孩。)
  • 亞美尼亞的國徽裡,為什麼有土耳其的大阿勒山?
    亞美尼亞卻說:大規模殺戮的事先不提,你敢說大阿勒山以前不是亞美尼亞的? 在亞美尼亞人的心中,大阿勒山就是聖山,是亞美尼亞精神寄託的最高峰。就像富士山之於日本的精神寄託一樣,你能想像富士山不屬於日本嗎?富士山據說是私有,但屬於日本國。
  • 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是死敵?其實從基因上兩族很接近
    2500年前,傳統上亞美尼亞的疆域在當代的高加索和土耳其東北部。一些新的遺傳研究表明現在的人類人口結構的紊亂可能沒有和以前的思想一樣重要,人類人口的全體遺傳結構可能不會隨著移民事件而改變,譬如在亞塞拜然人中的例子,亞塞拜然共和國的亞塞拜然人的大部分基因與其他的高加索人相似比如亞美尼亞人,且在伊朗境內的亞塞拜然人與其他伊朗人相似。
  • 亞美尼亞士氣大振,蓬佩奧計劃全落空
    眾所周知,伊朗境內有將近2000萬亞塞拜然族人,這個數字比亞塞拜然國內的亞塞拜然族還要多,此外,伊朗的一些軍官,也都是亞塞拜然人,理論上,伊朗在納卡衝突當中應該更偏向亞塞拜然才對,怎麼現在反而在幫亞美尼亞對付亞塞拜然呢?其實也不難理解,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民族、宗教這些都是虛的,所有的一切都要為國家的利益讓路。
  • 細說土耳其與亞美尼亞的血海深仇
    特別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亞美尼亞曾被前者統治了500多年。在這500年中,堅持自身文化信仰的亞美尼亞民族顛沛流離,歷經屈辱,數次掀起遷徙浪潮,數次遭受血腥屠殺,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苦難。在十七世紀初,伊朗薩菲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發生戰爭,為了不讓敵方獲得補給,生活在邊境的亞美尼亞人成為了焦土政策的對象,大量居民被迫遷移,不願遷移的亞美尼亞人則遭到屠殺。
  • 從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到百年世仇
    幾百萬人忍受著荒漠地區夏天四十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缺少水和食物,走一路,死一路,極其悲慘,道路兩邊遍布倒地的災民,流徙者的屍體遍布道路及幼發拉底河。不僅如此,負責押送亞美尼亞人的奧斯曼軍隊不僅縱容其他人搶劫、殺害及強姦那些亞美尼亞人,將他們僅剩的水和食物也全部搶走,最後趕入荒漠的亞美尼亞人,幾乎都被折磨而死。
  • 中國援亞美尼亞英文標語引土耳其不滿 中方:以中文為準
    土耳其方面對該標語以存在爭議的阿拉拉特山作為亞美尼亞的象徵表示不滿。13日,《環球時報》從了解內情的人士處獲悉,中方已就此事與土耳其方面進行溝通,表明該物資上的文字「應以中文為準」。當地時間4月8日深夜,中國援助亞美尼亞的抗疫物資由亞政府一架伊爾-76運輸機運抵亞首都葉里溫。據了解,該批物資是重慶市人民政府捐贈的。
  • 探秘絲路行:亞美尼亞 絲綢與十字架翻越高加索山脈
    放眼世界,一個民族的發展,無非是統治者和帝王之路。在外族不斷入侵和壓迫下,亞美尼亞領土不斷地縮小直至現在可憐的2.98萬平方公裡,不及我們新疆的一個縣城。毗鄰黑海,卻沒有出海口,活生生被阻隔▲受困於土耳其的領土佔領,亞美尼亞沒有出海口,只能望黑海興嘆。其地理位置:西接土耳其,南臨伊朗,東與亞塞拜然接壤,北臨喬治亞。
  • 納卡衝突:納卡地區為什麼會成為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死結?
    前190年,在羅馬和塞琉古的交鋒中,亞美尼亞人宣布獨立,建立起亞美尼亞王國。全盛時期的亞美尼亞王國,領土包括從裏海到地中海的廣大地區。亞美尼亞實力弱無法抵禦外族入侵,西部成為了羅馬的保護國,東部成為了波斯人的勢力範圍。
  • 亞洲各國地形圖-高加索三國,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
    喬治亞西鄰黑海,陸地鄰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俄羅斯、亞塞拜然、亞美尼亞。  喬治亞是高加索山脈一個民族,他們曾與周邊民族一起,建立過喬治亞王國。這個王國東起裏海,西至黑海,橫跨整個高加索山脈。  喬治亞人是典型的高山民族,他們與山融為一體,王國領土基本也就在高加索山脈範圍。喬治亞民風彪悍,無論蒙古人、土耳其人、俄羅斯人都沒辦法徹底徵服他們。
  • 走進國家公園 探訪熱帶雨林|探訪黎母山生態研學基地——山中一間...
    ■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於偉慧見習記者 王迎春9月2日,海南日報報業集團「走進國家公園,探訪熱帶雨林」全媒體採訪團在黎母山發現了一幢擁有多重「身份」老房子,它是特色民宿,是生態研學基地,是不少大學、企業、
  •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為什麼總在打仗?
    這幾天,各大網絡平臺都被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的衝突刷屏,這次衝突的爭議在納卡地區,已經導致包括平民在內的數百人死亡。當地時間10月12時,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達成的停火協議正式生效。但在停火協議生效幾分鐘後,亞美尼亞國防部稱亞塞拜然對納卡地區發動了空襲,兩國互相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
  • 中國與東歐古國亞美尼亞免籤19日生效
    中國與東歐古國亞美尼亞免籤19日生效  黃琨 • 2020-01-18 10:35:51 來源:前瞻網 E5276微信掃一掃,我知道了 臨近鼠年春節,據外交部領事司司長崔愛民透露,今年1月19日,中國和亞美尼亞的免籤協定生效
  • 伊朗頻頻在太歲頭上動土,美國為何不敢正面迎擊?原因有三
    弱勢方亞美尼亞之所以面對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勝自己的亞塞拜然還能「硬剛」,正是因為有美國作為亞方的「燈塔」,給夠了它充足的底氣。雖然最後美國除了口頭承諾並未使半分力導致亞美尼亞籤署了喪權辱國的割地賠款和平協議,但是亞美尼亞灰頭土臉之際,並不敢聲討白宮,只能啞巴吃黃連。相比而言,伊朗就硬氣得多。
  • 亞阿兩國剛剛停火,鄰國伊朗又爆發激烈衝突,兇手直指亞塞拜然
    但其也同樣對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兩國都造成了重大的損失,雙方都至少有數千名士兵在此次衝突中相繼喪生,而納卡衝突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高達上百億美元。然而,雖然有著俄羅斯如今的駐軍監督,但實際上也並不能就由此肯定的說,未來納卡局勢就將會由此邁入穩定的新階段。因為如今,除了亞美尼亞的大多民眾對此次調停不滿之外,土耳其也對該地一直虎視眈眈。
  • 澎湃思想周報|亞美尼亞戰敗之後;馬克龍的「共和價值」危機
    在帕什尼揚宣布亞美尼亞投降之前,11月8日亞塞拜然軍隊已經重新佔領舒沙(Shusha),這座城市在亞塞拜然人看來是納卡地區的亞塞拜然歷史與文化中心。Eurasia的報導也提到,舒沙的丟失對亞美尼亞方面而言是非常嚴重的損失。
  • 亞美尼亞或擁有世界上最危險核電站設施(圖)
    亞美尼亞的米沙摩爾(Metsamor)核電站是許多早期建造的,沒有主安全殼的核電站之一。這全部5座蘇聯時代建造的第一代核電站都已經接近當年的設計使用年限。但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亞美尼亞的這座核電站和其他4座在俄羅斯的同類核電站被隔離開了。更要命的是,米沙摩爾核電站的所在地位於地震頻發的地帶。  在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危機之後,亞美尼亞政府正面臨更大的安全質疑。
  • 為什麼土耳其的小亞細亞半島內部,會有大量的湖泊和沼澤分布?
    小亞細亞半島又稱為「安納託利亞半島」,東西長度約為1000千米,南北寬度約為600千米,位於亞洲的西亞地區,東部與亞美尼亞高原相連,北部瀕臨黑海,西北部隔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相望,西部瀕臨愛琴海,南部瀕臨地中海,陸地面積約為52.5萬平方千米,位於土耳其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