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想,正是因為各種思想的存在,形成了戰亂紛爭,諸侯割據的局面。秦始皇為了從思想文化上統一民眾,鞏固統治的需要,不讓其他各種不利於統治的思想存在,所以就通過焚書坑儒來淨化思想,達到統一思想文化的目的,從而維護自己的統治。
秦始皇這一焚書坑儒的舉動對儒家學說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不僅僅是影響了儒學在秦朝和漢初的發展,還使得先秦的大批文獻古籍、儒家經典書籍被付之一炬,給中國文化造成重大損失。
有關於儒家學說的框架、主張和方法,在《大學》一書中有系統地闡述。其中最根本的是「格物致知」四個字,這一句,是解開儒家終極理想和目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鑰匙。那麼要怎樣去理解「格物致知」這四個字的意思呢?下面看一下這些教育名家們是怎樣來解讀的
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是推究事物的道理的意思。對於致知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漢鄭玄認為"致知"是使人"知善惡吉兇之所終始";宋朱熹認為"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明王守仁則認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
丁肇中曾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查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在適當也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地探察,就是我們所謂的實驗。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歌舞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地步,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被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