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云「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所有的古董藝術品的認知皆發自於內心對於文化與歷史認知的深度,所有內心深度的喜悅皆來自於靈魂深處對於古物的理解程度,認知的高度決定了喜悅的深度
首先,收藏古董藝術品要明白為什麼收藏,源祖來說,藝術品收藏盛行於宋,宋人喜歡古董藝術品的主要作用為用於居室的營造,所以從古至今文人雅士對於古物共同的認知便是,審美的情趣還是要紮根進生活當中去,慢慢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了人們對於居室的營造,對於文化歷史的探索,對於器用的致知,宋代文人提倡的格物,便來自於此,以物養情養性,以物悟道,達到精神層次的升華
儒家思想的格物悟道與佛家頓悟是相同的,而代表儒家思想的古董藝術品與代表佛家思想的佛造像在我看來皆是表象,很多人附庸風雅,只看到表面的那一層,為金錢計疲於奔命,可笑至極,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愚昧至極,古董藝術品與佛像的最初目的並非用於盈利,而是幫助有慧根的人開悟,那麼從理學的角度來說古董藝術品與佛像都是道具,幫助人升華內心精神世界的契子
為何說古董藝術品與佛像皆是契子,為什麼說初見皆是相,首先我們去寺廟拜佛,我們看見穿著袈裟的和尚會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問題是,我們尊敬的剔著光頭的人嘛?還是穿著袈裟的光頭?袈裟乃是布所制,分解來說我們會對布發自內心的尊敬嘛?從本源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去仰慕走在路上穿著五顏六色的剔著光頭的人嘛?我想這個答案內心已經有了,不會的,那麼換個角度來說,我們並非尊敬的是穿著五顏六色的光頭,有人說,我們來寺廟拜的是佛
很多會說,我不是崇拜與仰慕穿著五顏六色衣服的光頭,我來寺廟拜的是供著的佛,那麼又有了一個新的問題,佛是木頭或銅做的,作為一個正常人會去崇拜與祈求家裡的銅與路邊的樹木嘛?或者在樹上刻一個人,你會跪著去祈禱嘛?答案還是內心已經有了,不會的,那麼這裡就清晰了,我們來寺廟並非是拜和尚,我們也並非是拜那些供著的銅木人物,我們信仰的人這些像背後的信仰與文化
那麼這裡對於像的問題就比較清晰了,金剛經教義有一句聖言說的非常透徹了,若見所相非相,既見如來,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你所見到的一切相如果不是局限於相,而是能透過相見過相背後的文化,那麼你就等於見到如來了,佛家常說一目障葉,很多人只看到表面的相,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嘛?那麼換言之,很多人收藏藝術品只為金錢計,不去學習與探索背後的文化,那是否也著了相了呢?
作為更深層次的思考,我們去跪拜佛像,是否是祈求內心的平靜?那麼佛像也只是佛教文化的道具,引領人向善的道具,因為一個相信佛教文化的人我不相信他會在佛像面前說一些惡毒的話或做一些殺生以及卑劣的事情,那麼說到這裡相是什麼?相是文化的載體與濃縮的契子,我相信所有有慧根的人都是認同的,我們跪拜著佛像,那麼我們內心必然就引發了向善的種子,初期我們需要相來引導,中期我們就會去行善,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慈善,那麼這個時候,我們沒有跪拜佛像也沒有在寺廟裡,我們依然做著我們跪拜佛像時應該做的事,那換個角度思考,施捨的人在接受救助的眼裡是否也是活佛呢?在那一瞬間接受救助的人也會感受到人間的炙熱的愛意,我相信作為一個有道德底線的人,感受過世界溫暖的人必然會把這份善傳遞下去,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久而久之我們的靈魂與道德會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的靈魂與道德底線也不允許我們去做不符合道德的事情,如此方為脫相而成為相,如此你便是佛,所謂活佛在世,我想也便是如此罷
那麼儒家的文化與佛家的文化又有什麼關聯呢?儒家講究一日三省吾身,每天晚上睡覺前點上一炷香,手盤一塊美玉,正危端坐,氣血渾身運轉,鼻腔吸入淡淡香味,讓思想與身體安靜的舒展開來,去反省自己一日來是否有說了過頭的話,是否有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如果有我們要發個訊息與對方說聲抱歉,不要覺得不好意思,古人云知恥近乎勇,這句話也就是說能感悟到自己今日所做所為內心有所恥辱感的,那麼你便是你自己的勇士,能感悟到說明思想境界就有上升了一個層次,認識到了所有你所遇見的人,這個世上的人不管好壞,哪怕刻薄的,欺辱你的人,那都是你的逆行菩薩,他們用自造業障來幫助你開悟,所有要學會感謝所有遇見,他的出現是督促你的修行,佛教講究坐佛,觀佛,吾亦喜觀佛,佛堂前端坐,心無所求,抬頭從佛像的底部雙眼慢慢向上觀,最後把雙眼與佛像雙眼對視,夜深人靜時,讓佛看看我的內心,自觀內心是否有所畏懼,膽怯,是否今日做了羞愧的事,一個人騙的了別人騙不了自己,如若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就要去發個訊息祈求別人的原諒,並以此為戒,不斷完善內心的品德高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自己的氣質與待人接物,而儒學中也有一句話,吾一路走來從未遇見敵人,所見皆是良師益友,這都需要看透相脫離相,古董藝術品是相,佛堂是相,有時候人也是相,所以古董藝術品我覺得他只是一枚至高無上的道具,他的最高審美是格物致知,幫助人提高道德的修養,文化的修養與不斷升華
最後簡言-如若你的居室內擺著一尊佛像,你還會在居室佛前作惡嘛?如若你收藏的一件古董藝術品價值很高,你是否會選擇輕拿輕放?是否性情在潛移默化中變的溫順?所有物皆是相,若有所悟皆是格物致知的最高級別的契子,望諸君有所悟,2021-1-9日-寒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