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文章裡面很多人是不太認可古鑑君發的文章,都是科學和眼學的辯證,古鑑君希望的大家可以看到彼此的長處,科學鑑定儀下也只是為了更好地驗證眼學。我們做古董藝術品司法鑑定14年了,都是科學和眼學要認可,民間收藏可能對科學的人認可遲點,但在古董藝術品鑑定上面,說大一點對法律上,關係到公證、嚴明,國家形象;小點的關係到一個罪犯是不是得到懲罰,好人會不會蒙冤?即使在民間,是不是也關係到每一個藏友的經濟財富呢?我相信每一個博物館裡面的研究員或者國家文物局裡面的研究人員他們不會去摒棄科學,他們是擁護科學的,因為科學可以更好的論證他們的研究,而摒棄科學的,是不是因為動了他們的蛋糕?普通藏家應該多去論證,用科學的鑑定儀去論證這些方法到底是否正確,不應該聽一面之詞。不喜勿噴。
十,明成化窯瓷器,成化瓷的氣泡小而密集整齊,不同於典型宣德器大、 小不同而疏朗的氣泡群。成化瓷的氣泡已徹底改變了宣德瓷的大小不同而疏散的情況, 顯得小而密集, 成化瓷的釉面則如脂似玉, 光潔細潤;釉面閃淡青色。民初後仿者釉面粗劣多雜質,沒有成化釉質那種肥腴, 也沒有垂流而成的一圈積釉。
圖片來自網絡
十一, 明正德窯瓷器, 正德瓷一般胎質較成化、弘治為粗而厚重, 製作亦稍粗糙, 釉內氣泡小而密集, 呈魚子狀。
1、 明正德官窯青花瓷。正德青花色澤呈藍灰,用的是港西端州上高縣的無名子(石子青)。 青花呈色穩定、 勻淨。 在鑑別儀下, 釉面青亮, 器物邊緣凝釉處因釉厚而顏色更深。 在鑑定儀下釉層中有小而密集的魚子狀氣泡。
2、 明正德民窯青花瓷。 釉有厚薄兩種. 在鑑定儀下, 厚釉的含微小的氣泡而成乳濁狀,鴨蛋青色; 薄釉的中泛青。
十二, 嘉靖隆慶窯瓷器, 紫金釉也叫醬色釉, 是傳統的高溫釉, 在傳世品中的嘉靖器,釉色往往呈黃紅色, 釉內氣泡疏朗而不密集。
十三,、 清雍正、 乾隆青花瓷, 雍正仿宣德青花器非常普遍, 官、 民窯均有出品, 這種製品大多是雍正中後期至乾隆前期生產。 仿宣德青花用重筆點染模仿宣青的暈散與黑褐斑, 但色浮釉中。 在鑑定儀下, 釉中有氣泡, 呈桔皮紋。
作偽手法大體可分為舊器改觀和新器作舊兩種。現介紹如下:
舊器改觀
復原:是將原已破碎的器物進行粘接修復,使其回復完整.粘接料多用「501」或「502」快速粘合劑。 粘合後再用色料補縫, 以求其色調與器物種類一致, 達到回復原貌的目的, 但很難達到一致。
配缺: 對 舊器中局部殘缺, 少腿足、 把手、 耳系、 流口者, 用其他器物進行補配或改配, 使殘缺的舊器達到完整。 新配的腿, 把、 耳、 流等小部件, 有取別的古物殘件者, 也有取自新仿品相配的。 但所配部件, 往往和原器不協調.
配蓋:舊器缺蓋, 配以別的同類器物的舊蓋, 或另配一個專門新仿的器蓋。 因為是另配,造型或釉色往往也不協調。
截口和磨口:舊器的口部或頸部有破損,使用工具將其截除,再打磨平整,改裝成一種新造型。
補釉: 在磨口露胎處補上新釉, 入窯重新再燒。 往往可以看出 舊釉和新釉的接痕, 亦或兩種釉的色調不統一。
復窯:將廢棄的古代生燒舊器, 重新入窯二次燒, 使其因生燒具有的尚未熔融的釉面, 融為晶瑩透光的新釉面。 但往往出現縮釉現象。
補缺:舊器的局部有破損處, 用石膏、 白水泥之類材料進行 補缺, 然後塗上與釉相似的顏料, 器表再塗上透明清漆或上光油之類, 使其有光澤, 但補缺部分總有一些差別可以看出。
新器作舊
就是採用種種方法將後仿新器作舊, 以便將仿器充作真品出售. 所見的方法有打磨釉面、藥品處理、高壓蒸煮、水浸,加飾土鏽,打破修復、套口接底數種。(下篇文章出來新器做舊的內容)
陶瓷文物青花瓷瓷器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