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時期的地理環境有關。圖1所示區域有1700多個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與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關。該區域處於毛烏素沙地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據此完成1-2題。
1.與圖示區域中地名「河」「梁」「柳」相關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圖示甲、乙兩地區地名中「河」「溝」「灣」等出現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區
A.風俗習慣改變
B.土地利用結構穩定
C.人口遷徙頻繁
D.自然環境變化較大
【1-2解析】
第1題:此題是送分題。即使不知道「梁」是一種地貌(黃土高原有梁、塬、峁等地貌)也沒問題。「河」與水文有關,「柳」跟植被有關,這兩個不可能不知道吧?知道這兩個就可以選出答案來了。
第2題:此題也是送分題。「河」「溝」「灣」都是自然要素,且它們代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A、B、C都不是自然要素。所以,答案肯定是選D。
以上兩題都是比較容易的題,以前比較少這麼直白的題,估計是命題者考慮了疫情影響了複習的因素,特意把題目出得這麼簡單。
【1-2答案】
1.A
2.D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來種植雙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為主。近年來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機械化的普及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這裡多種植單季稻,收割後多不經翻耕播種收益較低的越冬作物小麥。圖2為該地收割水稻後播種了小麥的農田景觀,其中淺色的為稻茬。據此完成3-5題。
3.在收割水稻後的農田中播種小麥,需在田地中打溝(圖2),打溝主要是為了
A.灌溉
B.排水
C.防蟲害
D.通風
4.推測這裡不經翻耕播種小麥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產量
B.減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產成本
D.減少蒸發
5.近年來,該地
A.種植結構複雜化
B.複種指數提高
C.田間管理精細化
D.種田大戶增多
【3-5解析】
第3題:C和D肯定不是。A和B 到底是哪個呢?看圖好像應該選A,因為圖中的農田是幹的,並沒有水。為什麼答案卻選B呢?此題是有一定難度的。
再回到題幹中的「巢湖平原……原來種植雙季稻」,可知該農田是在南方的。我國南方屬於溼潤區,降水比較豐富。這裡的小麥是越冬的,主要在冬半年生長(10-11月到次年5-6月)。南方冬半年還是有一定降水的(見下圖),而小麥是屬於旱作,不需要太多的水分。所以,答案就選B了。
此題難就難在要調動和運用南方的氣候知識,屬於考查「區域認知」和「區域綜合」。
第4題:按照我們課本所學的知識,不經翻耕(免耕)播種小麥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耕地,減少土壤侵蝕。到了這裡為什麼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了呢?這裡要特別注意題幹中的「收益較低的越冬作物小麥」。收益較低就自然要降低生產成本了。
此題啟示我們,當所學知識與題目信息衝突時,應以題目信息為準,切勿死記硬背和生搬硬套!
第5題:此題要注意題幹中的「近年……,機械化的普及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信息。「機械化」「勞動力減少」對應的應該就是「種田大戶增多」。
此題如果結合近幾年我國的「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政策,就更容易理解了。
【3-5答案】
3.B
4.C
5.D
對我國甘肅某綠洲觀測發現,在天氣穩定的狀態下,會季節性出現綠洲地表溫度全天低於周邊沙漠的現象。圖3呈現該綠洲和附近沙漠某時段內地表溫度的變化。據此完成6-8題。
6.圖示觀測時段內
A正午綠洲和沙漠長波輻射差值最大
B.傍晚綠洲降溫速率大於沙漠
C.凌晨綠洲和沙漠降溫速率接近
D.上午綠洲長波輻射強於沙漠
7.導致綠洲夜間地表溫度仍低於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綠洲
①白天溫度低
②蒸發(騰)多
③空氣溼度大
④大氣逆輻射強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這種現象最可能發生在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6-8解析】
第6題:此題側重考查讀圖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克服「讀圖恐懼症」即可輕鬆解答。
從圖3中可以直接看到:正午綠洲和沙漠長波輻射差值並不是最大(見下圖),15點左右才是最大,A錯;傍晚綠洲降溫速率(看斜率)小於沙漠,B錯;凌晨綠洲和沙漠降溫速率(看斜率)接近,正確;長波輻射跟地面溫度和氣溫有關,此季節該綠洲地表溫度全天都比周圍沙漠低,長波輻射也應該弱於沙漠,D錯。
第7題:綠洲夜間地表溫度仍低於沙漠,肯定跟白天溫度低有關,必須選①;沒有①的B和C兩項可以排除;大氣逆輻射強意味著保溫作用強,夜間溫度會較高,排除④;最後得出選A(在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夜間植物也會有蒸發或蒸騰作用)。
第8題:此題有兩個方法可以解答:第一、直接看圖(見下圖),緯度和海拔都較高的甘肅,溫度如此之高,只能是夏季;第二、可以把夏季大陸溫度高於海洋的知識遷移過來(沙漠相當於大陸,綠洲相當於海洋)。
【6-8答案】
6. C
7.A
8.C
如圖4所示,烏拉爾山脈綿延於西西伯利亞平原與東歐平原之間,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大部分比東歐平原降水少。烏拉爾山脈兩側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帶,但在同一自然帶內烏拉爾山脈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等存在差異。據此完成9-11題。
9.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大部分比東歐平原降水少,是由於其
①距水汽源地遠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響小
③地勢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烏拉爾山脈的阻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推斷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差異最小的自然帶是
A.苔原帶
B.森林帶
C.森林草原帶
D.草原帶
11.西西伯利亞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異較小,但南部較幹,主要原因是南部
A.沼澤分布少
B.太陽輻射強
C.河流向北流
D.遠離北冰洋
【9-11解析】
第9題:此題側重考查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把西風帶的知識調用過來即可(見下圖)。
給東歐平原和西伯利亞平原帶來水汽的主要是來自大西洋的中緯西風,少量是來自北冰洋的北風。從圖4可以看出,西伯利亞平原離大西洋遠,且有烏拉爾山阻擋。
第10題:選苔原帶的理由有兩個:第一、苔原帶、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四個自然帶,苔原帶生物種類最少,生物多樣性最簡單,烏拉爾山東西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差異也應該最小;第二、都在北冰洋沿岸,共同受到北冰洋的影響,景觀和物種組成都會比較相似。
第11題:此題相信大家都會知道「B.太陽輻射強」是對的;但A、C、D也可能對呀!於是選到「可能對」的去了。
區域內的各種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見下圖),但到底誰決定誰呢?
南部確實比北部沼澤分布少,但為什麼不選這個呢?
我們先來探討一下,為什麼北部的沼澤會比較多,題目有講「西西伯利亞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異較小」,都是平原,地形因素排除;南北降水差異較小,降水因素排除;北部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有永久凍土(可阻止水下滲),這個不能排除!那為什麼緯度高,氣溫就低呢?這不正是太陽高度角小,太陽輻射弱的原因嗎?!所以,這裡是太陽輻射強度決定溫度,溫度決定是否容易形成沼澤。是氣候決定沼澤分布,而不是沼澤分布決定氣候。因此,不選A。
河流向北流,下遊的流量較大,河面較寬,對溼度有一定的影響。但這個影響應該是不大的,不是南部比北部較幹的主要原因。
南部遠離北冰洋是最難排除的,因為我們知道「離海洋越近,受海洋影響越大,溼度越大」。那為什麼又不選D呢?這時,我突然想起來了南極洲四周都是海洋,但南極洲卻是很乾燥的!為什麼呢?因為這裡氣溫很低,空氣容納水汽的能力很弱,空氣中的水汽極少(見下圖)!
同理,北極地區氣溫很低,北冰洋給西伯利亞平原帶來的水汽不多,且平原地形阻擋作用小。因此,北冰洋水汽對西伯利亞平原南北影響差異小,不是南部較幹的主要原因。
【9-11答案】
9.D
10.A
11.B
二、非選擇題
(一)必考題
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玉米油是利用玉米胚芽生產的一種穀物油脂,營養豐富,口味清香。玉米油生產流程由毛油提取和毛油精煉等環節構成,胚芽的毛油提取率為40%,由毛油到精煉油的轉化率為90%。山東鄒平某公司是我國建設最早、目前規模最大的玉米油產品研發和生產企業,其玉米油銷量佔國內市場的50%。該公司在三山東惠民、遼寧鐵嶺、內蒙古通遼和鄂爾多斯建有毛油壓榨工廠,在公司本部、浙江杭州、廣東廣州建有精煉油和小包裝產品生產基地(圖10),將毛油運輸至精煉油生產基地多使用貨櫃液袋(一次性使用的儲存和運輸各種非危險液體貨物的軟體包裝容器),使用罐箱或鐵桶運輸則越來越少。
(1)簡述惠民、鐵嶺、通遼、鄂爾多斯等地吸引該公司建設毛油壓榨工廠的優勢條件。(6分)
(2)分析該公司在杭州、廣州建設精煉油和小包裝產品生產基地的主要原因。(8分)
(3)推測並解釋將毛油由鐵嶺運輸到廣州精煉油生產基地的合理交通方式,指出使用貨櫃液袋運輸相對於使用鐵桶運輸的優勢。(8分)
【36解析】
第36(1)題:此題問法很常規,按常規答題即可。這裡要注意的是鄂爾多斯的人均GDP是很高的,2018年高達18萬/人,但這不等於它就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其人均GDP高是因為大型煤礦多的原因。2018年,鄂爾多斯農村牧區常住人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僅1.8萬元。
第36(2)題:此題問法也比較常規。除了市場因素;題幹中還有「由毛油到精煉油的轉化率為90%」信息,這意味著還有運輸因素。
此題要求是「分析……」。必須展開來回答,否則就無法得高分。
第36(3)題:此題有兩個問,第一問是考查交通運輸方式(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管道等);第二是考查運輸(包裝)方法的比較,罐箱或鐵桶是硬包裝,液袋是軟包裝,要指出「貨櫃+液袋」運輸方法的優勢。
【36答案】
36(1):為玉米主產區,原料豐富;皆為欠發達中小城市,低價便宜,勞動力豐富且價格低。
36(2):接近市場,輻射人口多,市場規模大,適合當地消費者需求;運輸毛油與運輸精煉油成本相近,由精煉油生產到小包裝的工藝銜接緊密,產品可快速投放市場,有利於保證產品的新鮮度。
36(3):合理交通方式為陸海聯運;因為長距離海運費用較低,節約運輸成本。相比鐵桶運輸,使用貨櫃液袋運輸轉運方便,只需單程運輸,節約運輸費用;液袋可充分利用貨櫃的空間,裝載量大(具有規模運輸優勢)。
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並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圖11示意金沙江雲南段。
(1)從板塊運動的角度解釋圖示區域斷裂發育的原因。(6分)
(2)簡述圖示區域河流多沿斷裂分布的原因。(4分)
(3)說明圖示區域金礦石出露較多的原因。(6分)
(4)說明出露的金礦石轉變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質作用過程。(8分)
【37解析】
第37(1)題:此題要調動和運用到「板塊構造學說」相關知識(見下圖);答題的關鍵詞是「板塊擠壓」和「巖層斷裂」。
第37(2)題:從斷層線巖石破碎,較易侵蝕的角度分析(見下圖)。
第37(3)題:此題要注意「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並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這一重要信息。巖層發生斷層,金礦就比較容易在斷層面出露;加上河流侵蝕下切,出露的空間範圍又增大。
第37(4)題:此題側重考查外力作用。要注意從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等方面去說明。
【37答案】
37(1):受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擠壓的影響,圖示區域處於從青藏高原(我國地勢第一階梯)向雲貴高原、四川盆地(第二級階梯)的過渡地帶。構造運動活躍,板塊(地殼)運動的壓力超過這裡巖石的承受能力,斷裂發育。
37(2):斷裂沿線巖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蝕,發育河流。
37(3):金礦與斷裂空間分布一致。圖示區域山高谷深(地殼抬升,河流深切),河谷出露的巖層較多,金礦石出露的概率增大;河流較多,金礦石出露的空間範圍增大。
37(4):金沙江及其支流兩岸出露的金礦石,在外力作用下風化,或崩塌、破碎,隨流水進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運能力強,磨蝕礦石,使礦石進一步破碎。當河流流速減小時,河水攜帶的金在河床不斷沉積、富集,形成沙金。
(二)選考題
43.[地理——選修5:旅遊地理](10分)
奧地利的哈爾斯塔特小鎮以湖光山色、錯落有致的特色建築、古老的鹽礦遺址等而聞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每年有數十萬遊客來到這個僅有千餘居民的小鎮觀光。我國某企業選擇國內自然景觀相似的地點,按照哈爾斯塔特的原型建造了一座翻版小鎮。建成開放後一度成為當地熱門旅遊景點。
評價仿建國外著名旅遊景點的做法對當地旅遊開發的影響。
【43解析】
此題是「評價……影響」,要注意從正反兩方面去回答,否則得不了高分。
【43答案】
降低開發設計難度,利用被訪景點的知名度吸引遊客,並配套開發其他旅遊項目,創造經濟效益,提高投資回報率;風景能夠複製,而歷史和文化卻不能夠複製,翻版景點沒有「靈魂」,難以實現長期效益;仿建景點耗資較大、引入外來文化等也會對當地旅遊資源和原生文化的保護構成損害。
44.[地理一選修6:環境保護](10分)
竹排江是南寧市主要內河之一,由北向南貫穿市區,其上遊河段叫那考河。20世紀90年代開始,沿河養殖業興起,大量汙水和垃圾進入那考河,那考河一度變成「納汙河」。從2015年起,當地政府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實施了河道截汙、河道生態、沿岸景觀工程以及汙水廠建設等,由「點源治理」轉變為「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地回用」的流域綜合治理。如今那考河沿岸成為水清岸綠的濱江公園。
簡述採用「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地回用」模式治理那考河汙染的意義。
【44解析】
此題要緊扣「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地回用」三個方面進行回答。「意義」一般是從正面影響去回答,負面影響一般不需回答。
【44答案】
節約治汙成本;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實現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有效減少汙染物入河;降低汙染物的影響範圍和強度(對下遊的影響);改善全流域的環境和城市人居環境。
結束語:
全國文綜2卷與平時的模考題比較相似,跟1卷相比,確實比較容易下手;但要得高分也不容易。大題比較難做到多點答題,選擇題有時會受到模考題中類似題目的幹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