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吳峰教授作客安光所青年學術沙龍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一直以來,湍流都被認為是經典物理留下的世界難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基礎科學問題,因從1845年沿用至今的N-S方程在數學上很難求解。6月28日,中科大吳峰教授在「安光所青年學術沙龍」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聯合承辦的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青年學術沙龍十一期活動上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湍流理論新觀點,該觀點若進一步完善或能破解這一難題。

吳峰教授,1964年起就讀中科院力學所稀薄氣體動力學研究生,師從林同驥教授,研究生畢業不久進入中國科技大學任教,主要研究方向為湍流機理及電流變液機理及應用研究,主講《湍流理論》、《理論流體力學》、《連續介質力學》(流體部分)、《統計物理》(II)、《熱力學與統計物理》等課程。

在題為「物理視角下的湍流」的報告中,吳教授闡述了他關於湍流研究的新觀點,並以此為依據,利用非標準分析方法對流體力學中的「流體微團」給出了數學解釋。分析過程中,吳教授引入了「單子」的概念。「單子」是以實數點為中心,以無窮小ε為半徑,在實數集中構造的一系列有結構的點的基本單位。即利用「單子」可構建「流體微團」。從物理角度看,單子相當於一個介於宏觀和微觀之間的單元。每個單子中包含了足夠多的流體分子,同時從宏觀上看又足夠小。為利用「單子」解釋湍流脈衝的現象,吳教授繼而引入了「點平均」的概念,並將脈動物理量分解成平均量和脈動量之和。與雷諾分解的時間平均不同,點平均是一種空間平均。以「點平均」和單子連續假設為基礎,吳教授重新推導了湍流方程,並最終得到一個無雷諾應力項的自動封閉湍流方程,運用該方程或可預測湍流運行狀態。

吳教授利用非標準分析方法成功解釋了「流體微團」,繼而逐漸深入,開拓出個人關於「湍流理論」的嶄新觀點,這種靈感卻源於他於文革期間在北京大學圖書館與「非標準分析方法」的一次「偶遇」。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不經意的點滴積累也許就會鑄就最後「意外」的成功,因此,放開視野,對各領域知識兼收並蓄,提出科學「新觀點」,也許離我們並不遙遠。

背景知識:

湍流是流體的一種流動狀態。當流速很小時,流體分層流動,互不混合,稱為層流,也稱為穩流或片流;逐漸增加流速,流體的流線開始出現波浪狀的擺動,擺動的頻率及振幅隨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種流況稱為過渡流;當流速增加到很大時,流線不再清楚可辨,流場中有許多小漩渦,層流被破壞,相鄰流層間不但有滑動,還有混合。這時的流體作不規則運動,有垂直於流管軸線方向的分速度產生,這種運動稱為湍流,又稱為亂流、擾流或紊流。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相關焦點

  • 中國力學學會第109次青年學術沙龍紀要
    2020年8月12日,中國力學學會第109次青年學術沙龍在騰訊會議室線上舉行。
  • 我校舉辦「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
    11月17日,河南大學建校105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之「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在河南大學中州國際酒店一樓報告廳舉行。本次學術會議由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納米複合材料分會主辦,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承辦。
  • 中國力學學會第111次青年學術沙龍活動在杭州召開
    2020年12月14日,中國力學學會第111次青年學術沙龍活動在杭州召開。本次活動由中國力學學會主辦,錢塘科技創新中心、浙江清華柔性電子技術研究院承辦。來自全國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60位力學科研工作者參加了本次活動。
  • 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成功啟動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9月12日電(蕭海川、宋東曉)2020年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11日在山東省農科院正式啟動,並成功舉辦首期沙龍活動。來自山東大學等20餘位青年科學家,圍繞「植物高光效實現方式及途徑探討」開展現場研討。
  • 安光所與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今後,遙感地球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分析將和安光所的技術研發、數據積累強強聯合,環境光學遙感學科將從用戶需求出發,進行基礎理論研究、開展技術研發,並通過數據積累和分析運用,進入產業化,由此形成完整的研究鏈條。
  • 工程熱物理所召開建所60周年學術論壇
    論壇由高端學術論壇、學術沙龍和青年學者論壇三個環節組成,來自40餘個高水平大學、研究機構的5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工程熱物理領域的學術進展、科學問題及國家需求,對我國未來工程熱物理領域的科學研究、產業發展及人才培養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10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10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2019-12-13 13: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年生物數學學術沙龍活動的堅守
    近日,一場題為《EvolutionofLifeandBiomathematics》的「生物數學最新進展」學術沙龍,採用了線上線下同時互動的學術沙龍新模式,深受師生們的喜愛,進而從討論中激發出一些新的問題和值得研究的學術方向。 這是今年第五場「生物數學最新進展」學術沙龍活動,也是理學院趙斌副教授主持主講的 第96場生物數學學術沙龍活動。
  • 山東青年科學家沙龍活動在...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9日訊 28日下午,第五期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活動在濟南舉辦,本期沙龍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變化與機遇」,以促進協同創新及科技經濟融合為重點,共同探討疫情後生物醫藥產業重大發展機遇。
  • 納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舉辦「第二屆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
    11月10日,由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納米複合材料分會主辦,納米雜化材料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承辦的「第二屆高分子納米複合材料」學術沙龍在中州國際酒店二樓報告廳舉行。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雪梨大學講座教授米耀榮先生,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解孝林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院長李巖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東華大學纖維材料改性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劉天西教授應邀參加此次學術沙龍。
  • 第二屆中國極地青年論壇在中國科大召開
    5月25—26日,由中國極地青年科學家協會(APECS China)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極地青年論壇」在中國科大東區活動中心五樓國際學術報告廳舉辦
  •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7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7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2019-12-02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製造成關鍵詞,第四期青年科學家沙龍在濟舉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張雨鑫通訊員張秀華9月22日,由山東省科協指導,山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主辦,山東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承辦,山東省藥學科學院、山東省生物醫藥科學院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四期青年科學家沙龍在濟南舉行。本期沙龍主題為「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製造及疫情防控」,重點圍繞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製造領域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展開,活動全程進行線上直播。
  • 王森 等: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七期紀要
    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七期在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111會議室舉辦,本期沙龍以「觀質於文:出土文獻與歷史考古研究」為題,以時代分為先秦和秦漢以來上、下兩場。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臺灣中興大學等單位和高校的眾多專家學者、師生到場參與。
  • 在線學術沙龍第34場通知 | 功能材料功能性起源-谷林
    在線學術沙龍第34場通知功能材料功能性起源一、報告人簡介
  • 中科院安光所:打造國產FTIR設備的品牌效應
    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以下簡稱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研究員高閩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十多年來,在劉文清院士和劉建國研究員的帶領下,安光所環境光學中心率先將先進光譜技術應用於環境監測。針對環境大氣立體化監測需求,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技術可以組建包括固定汙染源排放監測、無組織排放監測和排放通量監測的立體化監測體系。
  • 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正式啟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1日訊 9月11日,2020年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在山東省農科院正式啟動,並成功舉辦首期沙龍活動,來自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大學、省農科院等多家單位的20餘位我省優秀青年科學家,圍繞「植物高光效實現方式及途徑探討」主題,展開現場交流和討論,活動在線上全程進行直播。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由山東省科協進行指導,由山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主辦。
  • 俄羅斯普通物理所教授Igor Veselovsky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俄羅斯普通物理所教授Igor Veselovsky訪問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 2018-09-26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家沙龍第六期培育青年科學家支撐航天強國建設主題沙龍成功召開
    為探索具有科技社團特色的青年科技人才發現、舉薦、培養和評價的創新服務模式,幫助青年科技人才在職業生涯初期發展,推動航天領軍人才不斷湧現,促進青年創新隊伍建設與人才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增進青年科學家之間交流,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宇航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科創中國、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CSA雲論壇等平臺支持的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家沙龍第六期培育青年科學家支撐航天強國建設主題沙龍於
  • 146名「青年千人」是如何「引」來的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中國科大教授、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這是很多「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回國之初遇到的最頻繁的提問。雷久侯的回答很簡單:純粹的學術環境。    對於很多歸國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在回國之前最擔心的就是能否適應國內的學術環境。    雷久侯與中國科大的結緣,是從「偶然」到「水到渠成」。2010年,他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科羅拉多大學工作。此前他與中國科大並無交集。當年,中心接收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大的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