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名「青年千人」是如何「引」來的

2021-01-21 中國青年報

    前不久,中國科大80後教授陸朝陽入選英國《自然》雜誌評選出的十大「中國科學之星」,被譽為「量子鬼才」;2015年,陳宇翱、陸朝陽所在團隊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年,陳宇翱榮獲「菲涅爾獎」;同年,秦禮萍獲得歐洲地球化學學會豪特曼斯獎;2013年,雷久侯獲得首屆空間天氣科學青年創新獎……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中國科大教授、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

    據了解,在中組部前七批「青年千人」計劃申報中,中國科大共入選146人,位居全國第二。到崗人員中有6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佔全國「青千」獲得傑青人數的近三分之一,另有13位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歸國人員最擔心什麼

    為什麼選擇中國科大?這是很多「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回國之初遇到的最頻繁的提問。雷久侯的回答很簡單:純粹的學術環境。

    對於很多歸國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在回國之前最擔心的就是能否適應國內的學術環境。

    雷久侯與中國科大的結緣,是從「偶然」到「水到渠成」。2010年,他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科羅拉多大學工作。此前他與中國科大並無交集。當年,中心接收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大的訪問學者。

    雷久侯與這位訪問學者很談得來。在一次聊天中,該學者說「科大適合安心做研究」,並建議雷久侯到中國科大從事研究工作。2011年,適逢中組部啟動「青年千人」計劃,申請之前,雷久侯訪問了中國科大。「中國科大與我在美國的研究環境很像,校園不大、沉靜、不浮躁。」經過深思熟慮,雷久侯拒絕了其他邀請,來到中國科大。

    與雷久侯不同的是,袁軍華對母校中國科大很熟悉。2012年,袁軍華入選「青年千人」計劃,從哈佛大學回到母校。而在他還沒回國之前,已經開始購買儀器、著手建設自己在中國科大的實驗室。

    由於「青年千人」計劃配套經費的落實會有個時間差,如果要等經費完全到位,可能會浪費幾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實驗室建設不能等,怎麼辦?中國科大的做法是,給青年人才提前開闢綠色通道,預先將錢「借」給他們。

    「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校內辦事都很方便。」袁軍華說,「友好的財務等人才支持系統,讓剛回國的年輕人不用分心於日常的繁瑣事務,而將精力全部投入科學研究」。

    「科大很注意培養年輕人,這是科大能夠永葆競爭力的原因。」中國科大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竇賢康說,在科大,從來不會論資排輩,會按照教學和科研上的成果來對老師進行評估和激勵,我們會盡最大可能給予「千人計劃」「青年千人」等才俊最好的待遇。

    這裡沒有記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最近,有一則軼事在中國科大人的朋友圈裡傳播得很廣。在6月初舉行的中國科大第三屆學術交流會上,中國科大化學院教授、「長江青年學者」吳長徵答辯完,校長萬立駿院士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可是吳長徵「並不領情」,他在會上笑言,「經不起捧殺」。

    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卻是中國科大學術文化的打開方式:自由、民主。「低調的奢華」,是坊間對中國科大的評價。在科大校園內,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新生入學之初,年輕的學弟學妹們都會被學長告知,千萬別小看校園內穿著老頭衫、騎著破舊自行車的老者,他可能就是學界大名鼎鼎的某院士、某教授。

    「不打擾」,是自由文化環境的重要體現。眾所周知,科學研究有它內在的規律,需要一定時間的等待和滋養,硬性的考核指標往往會傷害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在中國科大,關於業績的「硬性考核」卻有著合理的求解:「柔性考核」。對高層次人才,學校只是通過學術交流會對他們3~5年的階段性工作進行總結,不作記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可是「柔性考核」會不會讓人產生惰性呢?「當然不會!這來源於一種文化自信和學術自覺。」第一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黃方回答。

    回國的第一年,黃方課題組沒有一篇學術論文產出,黃方心裡一點也不慌張,「我一直在認真工作,出成績是遲早的事情」。從2011年起,他和地球物理專業的吳忠慶教授合作開展量子化學計算同位素分餾係數的工作,很快就在交叉學科方向打開局面,幾年來已經發表諸多有影響力的論文,培養了一批視野廣闊的學生。

    細心體貼的後勤保障

    對於歸國人員來說,除了科研環境、學術氛圍的適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因素的考慮。

    2011年剛到科大的時候,學校為雷久侯一家準備了一套剛剛裝修過的周轉房,雷久侯進去後發現,新裝修過的房子有些味道。由於擔心年幼孩子的健康,他跟學校提出,換一套老一點、不是新裝修過的房子。提出要求的第二天,學校就為他解決了。

    「我們儘可能做好後勤服務,解決生活上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可以安心做科研。」中國科大人力資源部部長褚家如表示,「人才工作要直達人心。」

    回國那年,袁軍華的兒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孩子,看不懂也聽不懂中文,心裡落差很大。袁軍華夫婦非常著急,「好在科大附小的老師們都很負責,很照顧孩子,還定製了學習計劃。」如今孩子已經上小學五年級,成績在班級裡名列前茅。

    「中國科大為青年引進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後勤保障。」褚家如說。

    對於「青年千人」計劃產生的作用,近年來,坊間也存在一些質疑,花「大力氣」引進的人才,發揮的作用到底如何?

    對此,黃方認為,「青年千人」帶來一些歐美名校的前沿知識和先進理念,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海內外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可以突破學科研究方向的障礙,增加學校的競爭力,一舉多得。

    無一例外的,「青年千人」計劃人才大都承擔了本科教學工作。「教學相長,我將最前沿的科技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學生也促使我對原有知識進行思考,這是一種正面的提升過程。」雷久侯說。

    在褚家如看來,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國內的科研條件和經濟條件都比不上歐美國家,國內流失了很多人才。近年來,隨著國力的不斷提升,科研和經濟條件有了飛速發展,國家實施的相關人才計劃使大批英才「回流」,對提升國內的科研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在注重從國外引進人才的同時,中國科大也十分重視「土著」青年教師培養。「我們每年拿出一筆錢,資助有潛力的青年教師出國進修,保留他們在學校的待遇,並提供其在國外體面的研修生活費。」竇賢康說,學校批准他們出去的唯一條件,就是他們找的實驗室和導師的水平必須是一流的。

    目前,中國科大各類高層次人才不重複統計有336人,佔師資總數的29%。

相關焦點

  • 全省四年培養現代青年農場主超千名
    4年來,我省培養現代青年農場主1000多名,這些「農場主」年產值平均300多萬元,平均帶動貧困戶60餘人。這是記者從日前召開的遼寧省青年農場主跟蹤服務暨產業扶貧培訓班上了解到的。  青年農場主培養是我省2015年起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框架下啟動的項目,旨在培養一批在推動產業發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能發揮重要作用的人才。經過幾年實施,已探索形成了成熟的培養模式。近年來,我省積極搭建平臺,通過召開報告會、匯報會等方式,給青年農場主提供交流平臺。
  • ​從「普通刊物」到「名刊」,陳獨秀如何營銷《新青年》?
    魯迅首次接觸《新青年》並與陳獨秀聯繫,大約在1916年底或1917年初。其時魯迅在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長。可能是陳獨秀贈送了10本《新青年》給他。他看完後,將10本《新青年》寄給了遠在紹興的弟弟周作人。魯迅後來在《(吶喊)自序》中稱:那時的《新青年》 「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並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
  • 從「普通刊物」到「名刊」,陳獨秀如何營銷《新青年》?
    1915年《新青年》(首卷名《青年雜誌》)創刊,它並非一創刊就名揚天下,景從如流,聲勢浩然,應者雲集。本文以《新青年》為視點,綜合考察《新青年》同人、論敵及局外各方的不同認知,儘可能「重返」五四前後的歷史現場,「還原」《新青年》的歷史本相。
  • 成都引進63位「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
    他們有個共同的身份——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5年12月31日,成都至少已經引進了63位「青千」,其中62人都集中在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和西南交通大學這三所部屬高校。03(來源:成都商報」字樣。
  •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團隊在CMI發文:靶向CD146/Gal-9 通過保護BBB完整性來實現對惡性腦瘧的治療
    更重要的是,通過與抗瘧藥蒿甲醚的聯合應用,CD146抗體可以明顯改善eCM的神經後遺症,如記憶損傷和認知障礙等。因此,內皮細胞CD146可能是腦型瘧疾聯合治療的一個新靶標。段紅霞,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免疫學會臨床免疫分會委員,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
  • 全國青聯委員:輿論導向不能"把青年往火炕裡引"
    輿論導向不能「把青年人往火炕裡引」全國青聯委員、詞作家、策劃人王平久對於目前社會上那些藉助打「口水戰」炒作出名的低級手段尤其不屑,「很多人靠罵別人出名,不管這種出名是好名聲、壞名聲,他只要出名就好,哪怕是詆毀別人聲譽也好。」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10名特別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146名百事可樂派遣工遭欠薪60萬 派遣公司老闆被判刑
    昨天下午,一起涉及146名工人,總金額達60萬元的惡意欠薪案件在閔行區法院公開開庭審理。法院當庭宣判,上海市誠臣公司法定代表人喬某犯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5萬元。  146名勞務派遣工遭欠薪  2008年,上海百事可樂飲料有限公司與喬某經營的上海誠臣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籤訂勞務派遣協議,員工與誠臣公司籤訂勞務派遣合同,由誠臣公司派遣至百事可樂公司務工。每月中旬,百事可樂公司都會將勞動報酬、社會保險費及勞務管理費通過銀行轉帳至誠臣公司帳戶,再由誠臣公司向勞務派遣工發放。
  • 如何提升青年基金「中籤」機率
    首先是青基項目資助的目的,去年的「要點」是這樣寫的:「青年科學基金是有志從事基礎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員的起步基金,其定位是穩定青年隊伍,培育後繼人才,扶持獨立科研,激勵創新思維,不斷增強青年人才勇於創新的研究能力,促進青年科研人員的成長。」今年則修改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青年科研人員自主選題,鼓勵獨立開展基礎科學研究,培養勇於創新的科研能力,促進青年科研人員的成長。」
  • 湖北首設"青年百人"項目 14名80後入選"百人計劃"
    昨從省委組織部獲悉,我省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百人計劃」第七批評選揭曉,49人入選,其中80後有14人。  青年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國家「千人計劃」設立了「青年千人」項目,大力引進海外優秀青年人才,2016年,我省在制定第七批「百人計劃」實施方案中,首次設立「青年百人」項目,提出在任職經歷、論文成果等方面適當放寬條件,重點引進全職回國的優秀青年。
  • 堅持服務青年的工作生命線——五年來共青團服務青年發展工作綜述
    在就業這一青年最緊迫、最普遍的需求上,共青團也沒有缺位。五年來,共青團組織持續實施青年就業見習計劃,重點面向大學畢業生建設青年見習基地,每年開展「牽手畢業季·見習助就業」活動和「千校萬崗」大學生就業幫扶行動,通過就業講堂、職業規劃輔導、就業見習等方式,為青年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搭建橋梁。
  • 西工大6名青年教授獲得2019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
    西工大新聞網12月20日電(李崧維)近日,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公布了2019年陝西省「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獲得者名單(陝科辦發〔2018〕270號),全省共有33名青年學者入選。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李慧平,材料學院李宏偉、範曉麗、謝科予,理學院顧軍渭,光學影像分析與學習中心黃慶華等6位青年教授獲得資助。
  • 四大部洲之名是如何來的?
    四大部洲通常採用《長阿含經》上的說法,認為四大部洲是根據人壽與土地面積來劃分的。因為在佛家看來,壽命代表了福報,土地面積代表了深淺。其中東勝神洲(梵音弗於逮),縱廣九千由旬,人身長八肘,人壽二百五十歲。西牛賀洲(梵語瞿耶尼),縱廣八千由旬,人身長十六肘,人壽五百歲。
  • 陝西煤礦瓦斯爆炸找到20具屍體 146人被困(圖)
    胡錦濤要求盡最大努力搶救被困人員,國務院工作組已趕赴現場  據當地媒體透露,昨晚22時找到20具礦工屍體   28日早晨7時20分,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的銅川礦務局陳家山煤礦發生重特大瓦斯爆炸事故,當日零點班入井的293名礦工,除127人獲救生還外,有166人被困。據當地媒體透露,昨晚22時發現20具礦工屍體。
  • 百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新華社杭州10月18日電(記者朱涵、王俊祿)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18日在浙江溫州召開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10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10名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這百名獲獎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
  • 4名山西科技工作者獲得2019國家優秀青年基金!
    山西晚報訊(全媒體記者 梁成虎)8月18日,山西晚報從省科協了解到,在剛剛公布的2019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名單中,太原理工大學李立博、崔豔霞,中北大學唐軍,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陳成猛等4名山西科技工作者上榜。
  • 十名青年科學家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
    18日上午,匯聚全世界「智慧大腦」的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開幕,來自世界各國的青年科學家代表用各民族語言莊嚴宣讀《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溫州宣言》,向世界發出青年科技強音。12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獲得者以及來自125個國家和國際科技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青年科學才俊等雲聚一堂,聚焦科技戰「疫」、環境與健康等重大議題,為後疫情時代醫療大健康的發展交流研討、獻計獻策。據悉,參加此次峰會的近800名科學家中70%左右為45周歲以下青年才俊。
  • UNESCO青年論壇: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策的青年之聲
    (UNESCO Youth Forum)在法國巴黎召開,來自教科文組織195個會員國的近千名青年代表匯聚一堂,就世界青年最為關切的相關議題展開討論,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獻計獻策。  以第八屆青年論壇為例,這一屆的主題是「青年和社會融入:公民參與、對話和能力培養」,來自世界五大洲的各個青年組織共提交了45項計劃,經過討論,最終形成了《2014-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青年發展戰略計劃建議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4名青年教師入選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日前,中國科協公布了第五屆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入選者名單,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繼去年4人入選後又有4人入選,分別為電子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周福輝、機電學院副教授房曉龍、自動化學院教授彭聰、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副研究員薛敏。截止目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有12名青年教師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託舉工程。
  • 科技人才如何「引」和「留」 上海的青年科學家們有話說
    東方網記者解敏1月7日報導:上海如何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創新影響力的科學家?與國際一流科學中心、國內其他地區相比上海在青年人才引進方面分別有哪些優勢和劣勢?技術前沿探索帶來的源頭創新是科技強國戰略所需要的,尤其在現今西方對華科技「小院高牆」戰略的形勢下,更應當兼顧本地成長起來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青年科學家,思考如何穩定和支持這些人才和團隊。  復旦大學的李偉2008年來上海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分別在加拿大、韓國從事博士後研究,2016年最終又回到復旦工作。在他看來,上海最具吸引力的特質是開放、創新、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