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科大80後教授陸朝陽入選英國《自然》雜誌評選出的十大「中國科學之星」,被譽為「量子鬼才」;2015年,陳宇翱、陸朝陽所在團隊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2014年,陳宇翱榮獲「菲涅爾獎」;同年,秦禮萍獲得歐洲地球化學學會豪特曼斯獎;2013年,雷久侯獲得首屆空間天氣科學青年創新獎……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標籤:中國科大教授、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
據了解,在中組部前七批「青年千人」計劃申報中,中國科大共入選146人,位居全國第二。到崗人員中有6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佔全國「青千」獲得傑青人數的近三分之一,另有13位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
歸國人員最擔心什麼
為什麼選擇中國科大?這是很多「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回國之初遇到的最頻繁的提問。雷久侯的回答很簡單:純粹的學術環境。
對於很多歸國研究人員來說,他們在回國之前最擔心的就是能否適應國內的學術環境。
雷久侯與中國科大的結緣,是從「偶然」到「水到渠成」。2010年,他在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和科羅拉多大學工作。此前他與中國科大並無交集。當年,中心接收了一位來自中國科大的訪問學者。
雷久侯與這位訪問學者很談得來。在一次聊天中,該學者說「科大適合安心做研究」,並建議雷久侯到中國科大從事研究工作。2011年,適逢中組部啟動「青年千人」計劃,申請之前,雷久侯訪問了中國科大。「中國科大與我在美國的研究環境很像,校園不大、沉靜、不浮躁。」經過深思熟慮,雷久侯拒絕了其他邀請,來到中國科大。
與雷久侯不同的是,袁軍華對母校中國科大很熟悉。2012年,袁軍華入選「青年千人」計劃,從哈佛大學回到母校。而在他還沒回國之前,已經開始購買儀器、著手建設自己在中國科大的實驗室。
由於「青年千人」計劃配套經費的落實會有個時間差,如果要等經費完全到位,可能會浪費幾個月到半年的時間。實驗室建設不能等,怎麼辦?中國科大的做法是,給青年人才提前開闢綠色通道,預先將錢「借」給他們。
「實驗室建設過程中沒有遇到什麼困難,校內辦事都很方便。」袁軍華說,「友好的財務等人才支持系統,讓剛回國的年輕人不用分心於日常的繁瑣事務,而將精力全部投入科學研究」。
「科大很注意培養年輕人,這是科大能夠永葆競爭力的原因。」中國科大黨委常務副書記、副校長竇賢康說,在科大,從來不會論資排輩,會按照教學和科研上的成果來對老師進行評估和激勵,我們會盡最大可能給予「千人計劃」「青年千人」等才俊最好的待遇。
這裡沒有記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最近,有一則軼事在中國科大人的朋友圈裡傳播得很廣。在6月初舉行的中國科大第三屆學術交流會上,中國科大化學院教授、「長江青年學者」吳長徵答辯完,校長萬立駿院士給予了很大的肯定,可是吳長徵「並不領情」,他在會上笑言,「經不起捧殺」。
這在很多人看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卻是中國科大學術文化的打開方式:自由、民主。「低調的奢華」,是坊間對中國科大的評價。在科大校園內,流傳著這樣一則故事:新生入學之初,年輕的學弟學妹們都會被學長告知,千萬別小看校園內穿著老頭衫、騎著破舊自行車的老者,他可能就是學界大名鼎鼎的某院士、某教授。
「不打擾」,是自由文化環境的重要體現。眾所周知,科學研究有它內在的規律,需要一定時間的等待和滋養,硬性的考核指標往往會傷害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在中國科大,關於業績的「硬性考核」卻有著合理的求解:「柔性考核」。對高層次人才,學校只是通過學術交流會對他們3~5年的階段性工作進行總結,不作記工分式的硬性考核。
可是「柔性考核」會不會讓人產生惰性呢?「當然不會!這來源於一種文化自信和學術自覺。」第一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中國科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黃方回答。
回國的第一年,黃方課題組沒有一篇學術論文產出,黃方心裡一點也不慌張,「我一直在認真工作,出成績是遲早的事情」。從2011年起,他和地球物理專業的吳忠慶教授合作開展量子化學計算同位素分餾係數的工作,很快就在交叉學科方向打開局面,幾年來已經發表諸多有影響力的論文,培養了一批視野廣闊的學生。
細心體貼的後勤保障
對於歸國人員來說,除了科研環境、學術氛圍的適應,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家庭因素的考慮。
2011年剛到科大的時候,學校為雷久侯一家準備了一套剛剛裝修過的周轉房,雷久侯進去後發現,新裝修過的房子有些味道。由於擔心年幼孩子的健康,他跟學校提出,換一套老一點、不是新裝修過的房子。提出要求的第二天,學校就為他解決了。
「我們儘可能做好後勤服務,解決生活上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可以安心做科研。」中國科大人力資源部部長褚家如表示,「人才工作要直達人心。」
回國那年,袁軍華的兒子剛上小學二年級。在美國出生和長大的孩子,看不懂也聽不懂中文,心裡落差很大。袁軍華夫婦非常著急,「好在科大附小的老師們都很負責,很照顧孩子,還定製了學習計劃。」如今孩子已經上小學五年級,成績在班級裡名列前茅。
「中國科大為青年引進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後勤保障。」褚家如說。
對於「青年千人」計劃產生的作用,近年來,坊間也存在一些質疑,花「大力氣」引進的人才,發揮的作用到底如何?
對此,黃方認為,「青年千人」帶來一些歐美名校的前沿知識和先進理念,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海內外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可以突破學科研究方向的障礙,增加學校的競爭力,一舉多得。
無一例外的,「青年千人」計劃人才大都承擔了本科教學工作。「教學相長,我將最前沿的科技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時學生也促使我對原有知識進行思考,這是一種正面的提升過程。」雷久侯說。
在褚家如看來,改革開放初期,由於國內的科研條件和經濟條件都比不上歐美國家,國內流失了很多人才。近年來,隨著國力的不斷提升,科研和經濟條件有了飛速發展,國家實施的相關人才計劃使大批英才「回流」,對提升國內的科研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在注重從國外引進人才的同時,中國科大也十分重視「土著」青年教師培養。「我們每年拿出一筆錢,資助有潛力的青年教師出國進修,保留他們在學校的待遇,並提供其在國外體面的研修生活費。」竇賢康說,學校批准他們出去的唯一條件,就是他們找的實驗室和導師的水平必須是一流的。
目前,中國科大各類高層次人才不重複統計有336人,佔師資總數的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