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 等: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七期紀要

2020-11-30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歷史考古青年沙龍(成都)第七期在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111會議室舉辦,本期沙龍以「觀質於文:出土文獻與歷史考古研究」為題,以時代分為先秦和秦漢以來上、下兩場。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主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四川大學、臺灣中興大學等單位和高校的眾多專家學者、師生到場參與。

  沙龍海報(一)

  沙龍海報(二)

  沙龍一開始,四川大學王煜副教授說明了本期沙龍主題,介紹了他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黃益飛博士合作召集此次沙龍的初衷。認為在進入歷史階段後,考古材料的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而其中特別應該注意的是具有文字的材料,是研究古代文化最為直接自明的材料。考古學研究的目的是以實物資料為出發點,提出並討論歷史問題,參與歷史圖景的構建,出土文獻的研究應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歷史考古學者最理想的狀態是能綜合運用實物材料、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而能掌握各自的長短分寸以進行研究,並發揮孔子「質勝於文則野,文勝於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話來闡釋主題。

  王煜副教授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彭裕商教授帶來了題為「孔傳本古文《尚書》新考」的學術報告,為沙龍拉開帷幕。

  東晉初年豫章太守梅賾所獻孔傳本古文《尚書》,其真偽問題,自古至今,爭論頗多。自清華簡刊布以來,以其中的《尹誥》、《傅說之命》與梅本古文《尚書》的《鹹有一德》和《說命》相對照,後者非先秦古籍已為學人所共知,但前者多出伏生所傳今文《尚書》的其他篇章尚未有新發現的先秦古籍以確定其真偽。彭裕商教授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考察,根據相關傳世文獻記載和清華簡的有關情況,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

  彭教授首先討論了以今文讀古文《尚書》的問題,根據傳世文獻對孔子壁中書的記載以及出土秦漢簡帛的字體特徵,彭教授認為秦統一文字後,由於秦法嚴苛,漢初人已不識六國古文了。所以當時人以今文與孔壁古文相對讀,能搞清楚的也只能是當時流行的今文《尚書》裡有的篇章,至於多出的十多篇也就不識其字了。即古文家所傳古文《尚書》,其篇目也與當時流行的今文《尚書》相同,由於不識古文,所以當時的學者們無法將多出的十多篇壁中古文《尚書》隸古定為今文而流傳於世,以至東漢時又復歸散佚。

  接著,彭教授討論了梅本古文《尚書》多出的篇目問題。關於孔壁古文《尚書》多出伏生所傳金文《尚書》的篇目,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為《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十六篇,二為梅本古文《尚書序》所言的「增多伏生二十五篇」。彭教授認為鄭玄所舉二十四篇十六卷,只有篇題,沒有正文,篇題是根據《書序》對照出來的,至於多出的正文,由於沒有可供對照的今文文本,故無法釋出,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因此「十六篇」的說法是比較可靠的。而梅本多出的二十五篇均有正文,其與清華簡相同篇目進行對照,證明其並非先秦典籍,故「二十五篇」之數不足憑信。

  最後,彭教授又討論了《書序》的年代問題。彭教授首先梳理了歷代學者關於《書序》年代的不同觀點,並結合清華簡資料,認為《書序》的年代是較早的,至遲當成於秦焚書以前,但具體能早到何時,由於典籍記載孔壁古文《尚書》中沒有《書序》,且清華簡中類似《尚書》的篇章也未發現《書序》一類的文字,因此不能斷定其時是否已有《書序》。陳夢家先生認為《史記》所引的四十五個序要早於其他的序,其說可商。《說命序》不見於《史記》所引,但其所述《說命》的篇數卻與清華簡相合,不能說是晚出的補充之作。

  彭教授發言結束後,現場師生就《尚書》的篇章分合、出土文獻史料的正確使用、出土文獻語言學角度的研究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交流了學術觀點。

  彭裕商教授

  接下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馮時教授以《周初二伯考——兼論周代伯老制度》為題進行了上午第二場報告。

  馮時教授首先討論了考古學與歷史學的關係,指出考古學就是歷史學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要解釋歷史問題,同時考古學也要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然而我們只是利用了可見的材料,只是很小一部分,實際上古人所用比我們見到的多得多。因此,我們又要將考古學與文獻相結合。

  之後,馮教授利用青銅器銘文記載,考論了周初二伯及其伯老制度。認為周初二伯為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以陝原縣為界限,陝原以東地區歸周公掌管,召公掌管以西地區。兩人地位相當高,是百官之長。文獻材料對這件事也有記載,有過梳理。而馮教授則根據西周的直接史料,即銘文記載進行論述。首先,他指出《太保簋》銘文「王降正命於太保」之中的「正」並不是「徵伐」之「徵」,而應讀為「政」。整句話即成王讓太保為政。因此,周王初設二伯的時間當在成王初年,至少應在平定三監之亂之後。成王也並非文獻記載在襁褓中,但年紀也不會太大。但平定三監之亂的人並非召公,而是周公。《保卣》中「王命保及殷東國五侯」的「及」則是「參與」之意。這也從側面說明召公並未掌管東方。而關於周公掌管東方的記載,馮時教授則以《禽簋》為例,「王伐蓋侯」、「周公謀」,即作戰方案由周公決定,這體現出周公身為二伯之一其職守範圍在東方。但周公在成王早期就去世了,二伯只剩下召公。因此,成王又受命畢公掌管東方,成王中後期周公去世後畢公接替周公掌管東方,見於畢公簋。成王晚期畢公死後,畢公兒子接替畢公統領東方諸侯,《尚書?顧命》中有記載。馮教授接著指出,這時候的二伯已與周、召二人執政時不同,由於召公年高位尊,因此可以說是召公一人當政。

  銘文梳理之後,馮教授又以銘文詞例為例論證二伯制度。周王「遹省」,即視察全國,這個詞只能「王」用。只是省視公族,則稱「大省」。大臣「省」則稱「省」。馮教授指出,金文中有「公隹省東」,超出了一般大臣的「省」卻不及王「省」的範圍。

  馮時教授講演結束後,大家也積極參與討論。有老師提出,《太保簋》銘文中「虘」字何解,馮教授指出,這是個句首語氣詞。又有老師指出,太保掌管西方,而為什麼山東地區會出現太保器。馮教授認為,這可能是該家族的採地,已定居此處,因此會出現太保器。又有同學提出,金文中多有相似的詞語出現,如「反」、「還」、「來」等,這些詞是否有區別?馮教授指出,雖然它們看似意思相近,實則不同,用法並不一樣,不能替代使用,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程度上的差異。

相關焦點

  • 中國力學學會第109次青年學術沙龍紀要
    中國力學學會第109次青年學術沙龍紀要 2020-08-13 16: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10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10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2019-12-13 13: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成功啟動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9月12日電(蕭海川、宋東曉)2020年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11日在山東省農科院正式啟動,並成功舉辦首期沙龍活動。來自山東大學等20餘位青年科學家,圍繞「植物高光效實現方式及途徑探討」開展現場研討。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以文化遺產保護推動城市經濟發展
    作為本場沙龍活動的重要嘉賓,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館員顏勁松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認為,文化遺產是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根基與文脈所在,也是發展城市旅遊經濟和文化創意等產業的先天優勢。
  • 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家沙龍第六期培育青年科學家支撐航天強國建設主題沙龍成功召開
    為探索具有科技社團特色的青年科技人才發現、舉薦、培養和評價的創新服務模式,幫助青年科技人才在職業生涯初期發展,推動航天領軍人才不斷湧現,促進青年創新隊伍建設與人才發展,更好地服務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增進青年科學家之間交流,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宇航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同承辦,科創中國、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CSA雲論壇等平臺支持的2020年中國科技峰會系列活動青年科學家沙龍第六期培育青年科學家支撐航天強國建設主題沙龍於
  •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7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關於舉辦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7期青年沙龍的通知 2019-12-02 15: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製造成關鍵詞,第四期青年科學家沙龍在濟舉行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張雨鑫通訊員張秀華9月22日,由山東省科協指導,山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主辦,山東生物醫學工程學會承辦,山東省藥學科學院、山東省生物醫藥科學院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四期青年科學家沙龍在濟南舉行。本期沙龍主題為「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製造及疫情防控」,重點圍繞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製造領域的重大關鍵科學問題展開,活動全程進行線上直播。
  • 王森新片上演悽美愛情故事,女主的顏很驚豔
    由當紅青年演員王森、遲筱暄領銜主演的悽美愛情電影《我叫李廣安》發布定檔預告和定檔海報,將於12月04日全國上映。影片由成都三行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市華朗星空數位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本片由國內知名青年導演霍文澤執導,美術指導賈雪,攝影指導劉翔,國內一線後期團隊鼎力相助。影片以90年代中國的一個南方小城為背景,講述了靠在劇場裡賣笑為生的年輕人李廣安與一個女文物販子之間的浪漫悽美的愛情。
  • 考古重塑古代成都
    「今天,人們通過考古成果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先秦時期的古代蜀國並非傳說中的『不曉文字,未知禮樂』,先民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它所代表的文明體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王毅說。  考古,似乎「改變」了成都的過去,不斷以可觸摸、可感知的方式重塑歷史上的天府之國,為今天成都文化名城建設尋覓著豐沛的精神給養。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8日電 (嶽依桐)為推進城市考古研究、保護傳承巴蜀文化、全面助力成都及四川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8日在蓉籤署全面合作協議
  • 《成都考古發現》20年
    研究古代社會問題,需要從考古材料中提取更全面、豐富、準確的歷史信息,需要研究技術方法的科學化和多樣化,也需要在研究、保護、傳承與利用方面形成有機整合,儘管《成都考古發現》刊發這方面的成果數量較少,但《成都考古研究》是有效補充。優秀傳統應當繼續堅持,期待《成都考古發現》《成都考古研究》越辦越好。
  • 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召開
    中國網1月13日訊 2020年1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辦,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承辦,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學術中心協助的「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報告會」在成都隆重召開。
  • 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正式啟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1日訊 9月11日,2020年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在山東省農科院正式啟動,並成功舉辦首期沙龍活動,來自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濟南大學、省農科院等多家單位的20餘位我省優秀青年科學家,圍繞「植物高光效實現方式及途徑探討」主題,展開現場交流和討論,活動在線上全程進行直播。山東省青年科學家沙龍由山東省科協進行指導,由山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主辦。
  • 考古藝術研究的新視野——記第一屆美術考古青年論壇
    但在此之後,相關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的研究仍在不斷推進,亟需一個新的系列性論壇來擔當考古與藝術、歷史學科交流平臺的角色。由上述考慮出發,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鄧菲、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煜以及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耿朔共同發起了「考古藝術研究的新視野:第一屆美術考古青年論壇」。2020年12月12日至13日,論壇在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成功舉辦。
  • 「未來+」青年科學家沙龍卓越青年專場帶來深度解讀
    2020年11月25日,浙大杭州科創中心第十四期「未來+」青年科學家沙龍卓越青年專場在啟動區塊舉行。本次沙龍圍繞「『原子樂高』電子學與信息器件應用」的主題,邀請到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青年)項目首席科學家繆峰前來分享。沙龍由浙大杭州科創中心俞濱教授主持,中心科研人員、微納電子學院師生和企業代表等參加。
  • 青稞沙龍第153期: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我們為什麼要探索...
    於是,11月29日(周日)下午14:00,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青稞沙龍」系列活動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技術派硬核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及天文專業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講師
  • 成都考古20年 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成都考古20年,原來成果這麼多!
    提到成都考古,人們往往會第一時間想到被作為成都城市標誌的太陽神鳥、成都博物館的網紅展品石犀。這些文物,都是近20年裡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土的。  自成都金沙遺址在2001年被發現以後,成都考古究竟取得了哪些令人矚目的成果?
  • 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原標題:義大利考古學家盛讚成都東華門遺址   義大利首都羅馬,古老的歷史遺存每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6月6日,義大利考古學家丹尼爾·莫納可達一行來到成都參加文化交流。在參觀成都東華門遺址後,義大利專家盛讚遺址是成都的巨大財富。
  • 青稞沙龍第153期:穿越宇宙的一百種方式——從諾貝爾物理學獎談起
    11月29日(周日)下午14:00,中國數字科技館主辦的「青稞沙龍」系列活動第153期,我們邀請到了技術派硬核科幻作家、中國科幻銀河獎得主謝雲寧,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物理及天文專業博士、成都理工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講師羅瑞博士,知名青年科幻作家、銀河獎最佳新人獎得主王諾諾,來一場腦洞之間的高能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