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量子計算機」到「可控核聚變」:中國的科研製度照樣行!

2021-01-15 互聯狗

這幾天,我國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探月任務並且挖掘了月球土壤的信息刷爆了全球的資訊平臺,雖然這已經不是我國第一次實現探測器登月,但是帶回月壤這件事情卻足夠引發全世界的關注——要知道,距離上一次人類從月球帶回土壤已經是44年前的事情了,此前只有已經解體的前蘇聯和美國完成過此類探月任務,而今我國也已經成功躋身航天大國的行列!

一天爆了2個科技「大瓜」,我們的科研製度,一樣能辦大事。除了這件事情以外,我國還有一項科研方面的壯舉在近日也獲得了全球的矚目——「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機被我國成功造出來了!

話說,這個原型機到底有多厲害我們看名字就知道,量子啊!這個事情有多高端就算我們平常老百姓無法理解其原理通過大量的影視作品也能猜出一二,美國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復仇者聯盟4》裡面,正是超級英雄們利用了「量子領域」完成了時間穿越拯救了被滅霸消滅了一半人口的地球!

在其他影視作品中,但凡涉及到無法解釋的科學現象或者科學邏輯時,編劇們也習慣於用「量子」這個東西來填補理論依據,什麼量子力學、量子光學等等,反正就是「邏輯不夠,量子來湊」!

言歸正傳,我國的這個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並非我國突然研究出來的一個新事物,而是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中科院量子創新院才成功研製出來,並且直接佔據了全球量子計算領域的第一位!

關於什麼是量子計算機,我們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了,裡面涉及到大量的專業物理和數學知識,就算是複製粘貼了相關的科學理論,大家也只能看懂每個文字而看不懂這些文字組成的句子,我們只需要知道量子計算是要比此前我們都知道的超級計算機更加先進。

根據目前已經證實的消息,「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的運算速度要比目前全球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更快,在一些特定的領域計算某一件事務的時候,量子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要比超級計算機「富嶽「快上一百萬億倍!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也就是說,在計算同一個任務的時候,量子計算機僅僅只需要一分鐘就可以算出來,而超級計算機」富嶽「卻需要一億年甚至更長!雖然目前我國的」九章「量子計算機還只是一個最初期的原型機,但是其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因為它的誕生確實證明了在」超級運算「中,量子計算機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加具有優越性。

其實在此前,國際學術界裡一直對於量子計算機是否真的具備可以快速推動全球科技發展速度有著十分廣泛的討論。雖然有很多科學家支持量子計算具有獨特的優越性,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科學家對此抱有質疑,畢竟在量子領域人類目前的所知還很粗淺,「量子科技」的未來可應用度更多是停留在科學理論的猜測,並沒有強有力的章句能否證實」量子科技「是否真的具備超越性的能力。

而我國的」九章「量子計算機原型機則證明了」量子科技「的發展是可行的,儘管目前還只是科學研究最初期的一個進步,但是卻為此前學術界一直爭論的話題打下了一個結論——量子科技,確實大有可為!

相關焦點

  • 中國終於實現了可控核聚變
    核聚變託克馬克裝置特大科技新聞,我國的可控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咱們的人造小太陽首次實現放電了,我們離接近無線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一旦實現可控核聚變發電,我們就可以完全擺脫對石油能源的依賴。核聚變反應堆產生的能源這兩天幸福確實是來的真的有點突然了,而且還讓人目不暇接,咱們先是蹭的一下就上月球上挖礦去了,緊接著呢,就造出了世界算力最強的量子計算機,那這個新聞還沒被捂熱乎呢,又來了可控核聚變實現放電,說明我們的科技發展啊
  • 量子計算機和可控核聚變,到底哪一個對人類的未來更重要呢?
    近日中國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橫空出世,那麼量子計算機和可控核聚變,到底哪一個對人類的未來會更重要呢?量子計算機是基礎科學上的突破,事實上,無論是內部原理還是外部功能,它都與傳統計算機有極大差異,要是以為量子計算機革命就是把傳統計算機替換成量子計算機來執行同樣的任務以獲得更快的速度,那就大錯特錯了,量子計算機的真正威力,在於藉助它能去求解一些原本無法求解的問題。
  • 早上嫦五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發生了啥大事?
    早上嫦五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發生了啥大事?早上嫦娥五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了?這樣的「科技轟炸」,讓看客一天都忙不過來。
  • 早上嫦五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全是大事
    嫦娥五號在月表展示國旗早上嫦娥五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了?
  • 嫦5返航,實現量子霸權,可控核聚變放電,中國發生啥大事了?
    那麼什麼是量子優越性呢?我們傳統的計算機誕生到現在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了,比如我們現在使用的筆記本電腦、智慧型手機,甚至現在的超級計算機,它們的運算速度已經非常強大了,完全可以滿足我們日常的需求。但是傳統的計算機在面臨科學問題的時候,其複雜性就遠遠超過了它們的計算能力和模擬能力。
  • 早上嫦娥5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
    ,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了?緊接著,上午,中國科技大學宣布,中國頂尖科學家潘建偉、陸朝陽團隊的「九章」量子計算機研發成功,中國實現了「量子霸權」,「九章」量子計算機以光速「拍死」了2019年美國谷歌發布的「懸鈴木」量子計算機,居然計算速度比美國人的「懸鈴木」快了一百億倍。
  • 早上嫦娥5號返回,上午量子計算機,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
    ,下午可控核聚變,中國發生啥大事了? 緊接著,上午,中國科技大學宣布,中國頂尖科學家潘建偉、陸朝陽團隊的「九章」量子計算機研發成功,中國實現了「量子霸權」,「九章」量子計算機以光速「拍死」了2019年美國谷歌發布的「懸鈴木」量子計算機,居然計算速度比美國人的「懸鈴木」快了一百億倍。
  • 可控核聚變材料提取和環流器均有新突破
    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很有效率的提取方法還沒有創造出來。地球上海洋資源蘊藏著近10萬億噸氘氚原料等都是核聚變的優勢所在。日前據西交利物浦大學化學系丁理峰博士介紹,可控核聚變是一種綠色能源,但如何找到穩定的可控核聚變燃料,仍是一個有挑戰性的課題。
  • 可控核聚變是什麼?將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
    除此之外,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都是能源的革命,所以許多科學家認為可控核聚變將會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可控核聚變!(DT)燃料的微型球狀靶丸外殼表面,形成高溫高壓等離子體,利用反衝壓力,使靶的外殼極快地向心運動,壓縮氖氖主燃料層到每立方釐米的幾百克質量的極高密度,並使局部氖氖區域形成高溫高密度熱斑,達到點火條件,驅動脈衝寬度為納秒級,在高溫高密度熱核燃料來不及飛散之前,進行充分熱核燃燒,放出大量聚變能,從而實現可控核聚變。
  • 從核裂變到可控核聚變,幾字之差卻是巨大鴻溝
    核裂變的原子核質量較大,而且本身不穩定,所以只要常溫常壓的環境就能實現裂變反應,而核聚變反應則不同,要克服原子核之間巨大的靜電排斥力,沒有足夠的能量或特殊環境,去擊破這排斥力的臨界點,就無法把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從而釋放巨大能量。 所以問題關鍵就到了如何為核聚變創造特殊的高壓高溫環境。
  • 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 我國跨入可控核聚變研究前列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建成放電(創新前沿)本報北京12月4日電 (記者蔣建科、馮華)12月4日,我國新一代可控核聚變研究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HL—2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電
  • 一天內公布三大世界頂級科研項目,可控核聚變應用世界之巔的基礎
    12月4日,我國在一天內最近就公布了三項具有世界級最前沿科學的工程項目:「嫦娥五號」去月球標本返回、「九章」量子計算機樣機有看官會問:可控核聚變是什麼,為啥用它發電?所謂可控核聚變最直接的產物就是氫彈,它是以氫的同位素氘和氚為核爆炸燃料,先由原子彈做「核引信」(核扳機)爆炸之後產生的接近5000萬攝氏度的高溫點燃氘和氚後,形成更大的熱核反應…也就是用核裂變轟擊核材料形成核聚變。
  • 用中國人造太陽,來說說什麼是可控核聚變
    中國「人造太陽」第四代核聚變試驗設備是我們中國的科研成果。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核聚變實驗的世界主流是強磁場約束託卡馬克聚變,其代表就是中國「東方超環」EAST,這才是它的真名。而中國『人造太陽』只不過是小名。
  • 可控核聚變為什麼是終極能源?
    最近中國科學界可謂捷報連連,嫦娥取土待歸、九章計算出世、可控核聚變也有重大突破,前兩個都談過了,今天就來談一談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提到核聚變,許多人自然就想到了核裂變,我也簡單說一說。首先澄清這個人工太陽主要是說明這個設施的原理,並不是一個太陽的替代品,畢竟太陽壽命還很長,而且別說地球,即使可以利用整個太陽系也造不出來第二個太陽。
  • 中國可控核聚變已領先世界
    在中國合肥一個實驗大廳裡,有一座3層樓高的「鐵罐」。它叫EAST,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探索可控核聚變的裝置之一。因為它的成功,中國人站在了核聚變研究的前沿。可控核聚變或許是能源領域的最大指望。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利用磁約束實現可控核聚變(託卡馬克),是各種實驗路徑中最有希望的一種。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大中型託卡馬克發展計劃。
  • 「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
    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
  • 袁嵐峰:在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中國走到了哪一步
    10月24日,中國科研人員在升級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 12但是氫彈是不可控的聚變反應,你總不能用氫彈來發電吧?所以真正的挑戰是和平的、可控的利用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 可控核聚變的難點,在於兩個問題。一,如何將聚變材料加熱到這麼高的溫度?二,用什麼容器來裝溫度這麼高的聚變材料?把核聚變反應堆看成一個火爐,第一個問題就相當於「怎麼點火」,第二個問題相當於「怎麼保證不把爐子燒穿」。
  • 大連理工大學在可控核聚變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
    2006年,全世界7個國家和地區(中國、歐洲、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印度)籤署了國際上最大的多邊科研合作項目——國際熱核反應堆計劃(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ITER計劃將歷時35年,其中建造階段10年、運行和開發利用階段20年、去活化階段5年。
  • 率先獲得國際認證:中國不斷突破可控核聚變技術
    ▲圖片說明10月24日,中國科研人員在升級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12月10日,《新聞聯播》播發了我國研製的核聚變堆核心部件在國際上率先通過認證的消息,這是我國對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項目的重大貢獻。▲我國率先突破核聚變工程核心技術如何理解這些突破?核聚變的原理是什麼?意義何在?本文將解答這些問題。
  • 揭秘中國可控核聚變:「人造太陽」離圓夢又近一步
    今天支撐人類社會運轉的幾乎一切能源,從煤、石油、天然氣,到風能、生物能,其本質都是太陽能,而太陽上的能量來自內部的核聚變反應。就像兒歌中所唱的,「我有一個美麗的願望,長大以後能播種太陽」,長久以來,人類一直希望通過可控核聚變反應,來創造出「人造太陽」,從而獲得源源不絕的能源,大幅改善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