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用「保護規範理論」應當慎重

2021-01-08 正義網

  我國於2014年修改行政訴訟法,使用了「利害關係人」這個概念,並將「行政行為的相對人」與「其他與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並列為行政訴訟的原告。擴大原告資格,這是新行政訴訟法的重要亮點之一。但是,如果將所謂「保護規範理論」泛化適用為判斷是否具有原告資格的標準,則存在與該立法旨趣相悖的危險。

  修改後行政訴訟法不僅將「利害關係人」規定為原告,而且將「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但沒有提起訴訟」的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係的」規定為第三人,進而就利害關係人和第三人的相關權利義務作出一系列規定。歷史地分析修改前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利害關係」和第三人之規定的變化,可以確定該法儘可能「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之明確而強烈的立法旨趣。根據該旨趣,應當正確理解和把握「利害關係」,儘可能承認「利害關係」,從而擴大行政訴訟的原告資格,而不應當恣意適用反射性利益理論或曰保護規範理論來對其加以限縮解釋。

  在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通說和判例都曾經採用過以保護規範理論來判斷某種「利益」是法律上的利益還是反射性利益,從而確定是否應當予以保護的保護規範說。法律規制或者行政執行不是以保護某特定個人利益為目的,而是以保護和增進公益或者其他法益為目的,在事實上給特定的或者不特定的私人帶來的一定利益,稱為反射性利益或曰反射權。反射性利益是事實上的利益,是法的反射性效果,而不是法對特定的個人予以保護的權利,故而其不能成為法的救濟對象。與之相對應的是法律上的利益或曰法律保護的利益,是指法律為私人特別規定加以保護的一定利益。法律保護的利益由於行政活動而遭受損害時,當事人享有排除違法行政請求權或者實施合法行政請求權。

  不過,德日等國的通說和判例曾經採取的這種立場也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逐漸得以修正,呈現出儘可能擴大原告資格的趨勢。在訴訟實務中,法院也秉持了「難以判斷時,就推定其為個人的法律利益」之權利性的推定理論,將法律執行的結果給私人帶來的利益儘量解釋為實定法保護的利益加以保護。可以說,不能僅憑是權利還是反射性利益來判斷有無原告資格,這一點已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的共識。

  考慮到現實中法院的承受能力和訴訟救濟的實效性,我國也不宜將「有利害關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擴大理解為所有直接或者間接受行政行為影響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但是,如果適用保護規範理論,連項目建設涉及的土地使用權人或房屋所有權人對項目審批行為的複議申請人或者原告主體資格都被完全否定,連行政機關在作出項目審批行為時對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內的各種利益予以均衡考量的義務都被免除的話,那麼,該解釋論顯然已脫離了「常識」,須運用「常識」來矯正專業之誤。

  現代行政法往往涉及複雜多樣的利害關係,呈現出三極甚至多極法關係的特色。應當儘可能確保利害關係人的訴權,而不宜將「利害關係」限縮解釋為「一般也僅指公法上的利害關係」,從而一律否定所謂反射性利益受到影響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行政複議申請人資格和行政訴訟原告資格。

  可以確定的是,以法的宗旨或者目的為依據來區分法律保護的利益和反射性利益,將其作為行政行為合法性的判斷基準,這是正確的方法論;而將其機械地「作為判斷是否存在公法上利害關係的重要標準」,從而用作判斷是否具有原告資格的標準,這種方法論則是錯誤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比較行政法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保護規範理論:學術、司法的互動與接納
    即以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時所依據的行政實體法和所適用的行政實體法律規範體系,是否要求行政機關考慮、尊重和保護原告訴請保護的權利或法律上的利益,作為判斷是否存在公法上利害關係的重要標準。」這一做法引發學界、實務界的熱議。關於保護規範理論的質疑與支持部分學者對保護規範理論持質疑態度,其觀點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首先,適用保護規範理論的前提不夠成熟。
  • 王軼︱我國合同法的規範類型及其適用
    因為不同類型的法律規範,在進行法律適用的過程中,適用的規則是有區別的,而適用的法律效果更是存在根本性的差異。從這一點上講,識別法律規範類型的技能就非常重要。第三項是妥當地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技能。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合同法上也只有那些與利益衝突的協調相關的法律規範,才是和法官適用法律、裁斷糾紛有直接關聯的法律規範。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對於合同法上法律規範類型的識別就與合同法協調了哪些類型的利益衝突有直接的關係。因為合同法在進行法律規範的設計時,它總是針對不同類型的利益衝突,設計相應的法律規範,去進行相應的法律調整。可見,識別合同法法律規範的類型應當以識別合同法上利益衝突的類型作為前提。
  • 【學習園地】法學匯 | 民法典規範的類推適用
    若兩個社會關係的關鍵法律事實相同,只是在並不影響法律定性的事實上存在差異,對兩者適用同一法律規範,使當事人的法律處遇相同,既彌補了法律規定不周延的漏洞,在司法中平等保護了當事人(對應於訴訟中當事人的平等武裝),還解決了司法面臨的一大難題。
  • 【法律適用】《民法典》人人應當熟知的49個法律要點
    (第一千零一十條)24.姓名權、名稱權的擴張保護明確對具有一定社會知名度,被他人使用足以造成公眾混淆的筆名、藝名、網名等,參照適用姓名權和名稱權保護的有關規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定。(第一千零一十九條、第一千零二十三條)26.
  • 習慣在「法外空間」的規範效用
    恰恰相反,社會生活中的很多領域是無需或是不能通過法律進行調整的,法律應當對這些領域保持自覺與克制。法治社會的建設不僅不能寄望於法律壟斷社會糾紛的解決,反而更應當尊重其他各種糾紛解決機制的發展和創新,對歸屬於「法外空間」的爭議,應當交由道德、習慣等民間規範以私力救濟的途徑予以解決。
  • 規範會計理論與實證會計理論的比較
    從哲學的角度出發比較方法論的差異,實證會計研究在方法論上與規範會計有一些差異。規範會計認為主觀目標與人的行為是有聯繫的。哲學中的實證理論是實證會計理論方法論的基礎。規範會計理論比較重視規律和理論的邏輯思維,注重價值判斷。實證會計理論提倡實用主義,提倡從經驗中創造理論。從辯證的角度看兩種理論強調的內容不同。   2.研究內容的差異。
  • 學習《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應當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簡述學習《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課程的應當注意的問題。  答:(1)鋼筋混凝土是由鋼筋和混凝土兩種材料組成的複合材料,是非均勻、非連續、非彈性的材料。力學關係是在試驗的基礎上,通過幾何、物理和平衡關係建立的。
  • ANSYS輸出應力、強度理論與規範
    強度理論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一脆性斷裂為破壞標誌的,其中包括最大拉應力理論和最大伸長線應變理論;第二類強度理論是以出現塑性屈服或發生顯著塑性變形作為破壞標誌的,其中包括最大切應力理論和形狀改變能密度理論。最大拉應力理論-第一強度理論。
  • 文物保護項目評估及機構服務質量評價規範|博物館展櫃相關資訊
    以下是兩個關於文物保護項目評估規範的基本信息,由博信文博科技從工標網整理:一、文物保護項目評估規範【標準編號】WW/T 0070-2015【英文名稱】Specification for evalu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 遺址保護規劃與保護工程勘察規範|博物館展櫃相關資訊
    對此,我國制定了遺址保護方面的規範,以下是這些規範的基本信息,由博信文博科技從工標網整理:一、大遺址保護規劃規範【標準編號】WW/Z 0072-2015【英文名稱】Spceification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of large-scale archaeological
  • 劉貴祥 | 民法典適用的幾個重大問題
    實踐中,應當依據有關具體法律規則進行判斷,類推適用也應以規則設定的情形、條件為基礎。同時,關於外觀主義還應注意 :一是外觀主義是為保護交易安全設置的例外規定,一般適用於因合理信賴權利外觀或意思表示外觀而進行的民商事交易行為,不應適用於強制執行及其他非交易行為。在認定實際權利人與名義權利人的關係上,應注重財產的實質歸屬,而不應單純地看其公示外觀。
  • 論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摘要:文章就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展開述評。首先闡釋了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概念,然後對當代哲學觀點做出評述。在此基礎上,對規範會計理論和實證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進行分析。
  • 最高法就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適用法律答問
    就《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負責人答記者問為貫徹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依法加強網際網路管理的精神,充分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依法實現開放、自由、規範、有序的網際網路秩序,最高人民法院根據《
  • 合同法理論在懸賞廣告中的適用
    中國法院網 | 作者:夏立彬   懸賞廣告在日常生活較常見,各級法院受理懸賞廣告類型的案件也日益增多,懸賞廣告法律性質在理論界引起各種爭議,懸賞廣告的法律適用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不同的意見
  • 【業務研討】新民事證據規定中證明責任制度之適用
    一、雙重含義下的證明責任是行為規範,也是裁判規範 由於《民訴法解釋》對證明責任的含義和分配原則作出了規定,因此《民事證據規定》未再重複,訴訟中證明責任的分配適用《民訴法解釋》的規定。因此,雙重含義下的證明責任制度既要求當事人在訴訟中積極舉證,證明其主張和反駁;也規定了經過審理後案件事實真偽不明時,法官據此作出裁判,由承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此即為(結果意義上的)證明責任作為裁判規範適用。 二、證明責任作為行為規範要求當事人按照法律規定提供證據 《民事證據規定》第一部分即對當事人舉證作出了規定。
  • 「法學匯」民法典侵權責任規定在環境檢察公益訴訟中的適用
    其中對於環境責任規範的調整,關涉檢察機關在公益訴訟中的請求權基礎,將對檢察機關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產生影響。同時,辦理生態環境領域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還要系統化地理解和適用民法典總則編中關於民事責任、侵權責任的一般性規定,以及相關司法解釋,甚至對於規範的演進也應有所了解。知行合一學好用好民法典是當前檢察機關的重要任務之一,探究民法典對於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影響是題中之義。
  • 準確理解規範法理論的實踐屬性
    法學和政治哲學更常用另一對範疇來討論理論的基本類型與實踐屬性:將理論劃分為實證理論與規範理論。需要預先澄清的是,現代的知識體系,普遍要求無論哪一類理論的生產,均應當是清晰的、有區分性的、講邏輯的、論證自洽的,這是理論生產和表達在方法上的規範要求。所以,從方法上來說,所有的理論都應當是分析的、規範的。不過,實證理論與規範理論的區別不在表述的方法上,而是延續著說明性理論與解釋性理論的不同。
  • 「民法典時間效力規定」第三條評析——以「可以適用」為中心
    因此,參照適用就要求在每一個個案中通過明確法律重要評價點、積極確定、消極確定的三步法,來判斷是否類似,以避免不合事宜的等量齊觀。再如,民法典第一千零一條規定身份權保護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人格權保護的有關規定。身份權與人格權毫無疑問不是同一事物,身份權也無法落入人格權保護規定的構成要件中去。因此必須用參照適用來為法官留下判斷餘地。這種判斷餘地既是一種靈活度,也是一項命令。
  • 刑法因果關係的理論爭鳴
    在刑法因果關係的判斷中,必須以規範目的的發現和確認作為前提。  以強姦致人重傷死亡為例,強姦後導致受害人自殺的情形中,要判斷強姦行為與自殺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就必須考察立法者設置強姦致人重傷死亡的規範目的。立法者把強姦所導致的重傷或死亡作為加重犯罪構成予以規定,其規範目的為保護婦女性的自主權和附隨的生命與健康權。
  • 法律適用 | ​企業法人參與分配製度適用問題探析
    加之部分理論和實務的不統一,部分債權人對破產程序不了解,在對債權清償及訴訟成本衡量之下也不願意提起破產程序。各地政府從社會穩定角度考慮,也不願意有過多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實務中對被執行人為企業法人的執行案件仍存在適用參與分配製度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