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波是最常見的物理現象之一。力電光聲熱,哪個領域沒有波?我們的耳朵聽的、眼睛看的,都是波;琴弦的振動、水面的起伏、乃至地球的嘆息(地震),也都是波。鐘鼓齊鳴、金聲玉振,固然是波;電閃雷鳴、珠光寶氣,何嘗不是波?後者還是衝擊波,讓你忍不住衝過去、搶下來。熱學似乎與波的距離最遠:熱情,不是波;熱浪,也不是波。可是,往通俗裡說,熱情上來的時候,足球場的觀眾席上可以造出「人浪」;往玄乎裡說,液氦這種量子流體中的二聲(second sound),就是因正常流體和超流體的相對運動而導致的溫度波;往基礎上說,傅立葉分析這種研究波動現象的重要理論和有力工具,就是傅立葉在研究熱傳導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振動和波是密不可分的。我們已經學習了一些振子的知識,認識到振子是質點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蕩,這是單體的運動模式。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波可以算是許多振子在各自的平衡位置上振動,每個振子並沒有背井離鄉,能量卻由近而遠地傳播出去了。
波的產生需要能量,其能量來源就是波源;波的傳播需要介質,「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即使最開放搞活的電磁波,也要假借「本來無一物」的真空來作為名義上的媒介——沒辦法,前人們設想的「以太」並不存在。
作為波的整體行為的傳播方向,沒有理由與局域振子的振動方向有任何相關性,所以,又有橫波和縱波的區別:局部振子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的,就是縱波;兩者相互垂直的,就是橫波。在三維空間中傳播的波,通常有三個模式,因為振子有三個獨立無關的振動方向,包括一個縱波和兩個橫波。
縱波和橫波的性質特別是傳播速度有差別,地震預警就利用了這個效應:當地震發生的時候,縱波跑得快,橫波跑得慢,地震臺監測到了縱波,就趕緊發預警信號,也許能爭取個十幾秒鐘乃至幾分鐘的時間——別小看這麼短的時間,當大地震來臨的時候,區區幾秒鐘就可能生與死的差別。
波是分布在空間各處的局域振子隨著時間的振動,可以用變量ξ(x,t)來表示,x是振子的空間位置,t是時間,ξ是振子偏離平衡位置的微小位移,描述波的數學形式是:
其中,A是振幅,描述波的大小;k是波矢,描述波的傳播方向和速度;ω是圓頻率,描述波隨時間的變化關係;ϕ是相位,描述波相對於某個時間零點的延遲。至於說上述表達式中的±,則是描述了波的方向,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左行波和右行波。
簡單地說,波長和波矢描述了波在空間上的周期性,而頻率和周期描述了波在時間上的周期性。因為波在空間中傳播,所以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並不是獨立的。描述波的參數還有周期T、頻率f、速度v、波長λ等,這些參數之間有著簡單的依賴關係(比如說,v=fλ),講義裡都有,大家自己看看就行了。
波的產生很容易理解。考慮空間某一點附近的部分,該處的運動也可以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來描述,也就是說,f=ma。用一維情況做例子,質量m就是密度乘以微元長度ρdx,加速度a就是微小位移ξ(x,t)對時間的二階導數,那麼力呢?力來自於左右的變形,也就是說:
右邊括號裡出現了微分形式,因為位移必須隨空間有變化,才能產生力的作用,如果各處的位移都相同,就不會有力了。這樣就可以得到:
這就是波動方程。注意,這裡我們並沒有給出力的具體形式,所以也不能區分這是橫波還是縱波。顯然,二維空間乃至三維空間裡的波動方程,也很容易得到——照貓畫虎、照葫蘆畫瓢就可以了。利用這個方程,就可以理解講義中的各種例子了:彈性介質中的橫波和縱波,琴弦上的橫波,空氣中的聲波,還有水波(包括淺水波和深水波)。
單獨頻率的波,其速度往往依賴於它的頻率(或者說波長)。而通常的波往往包含不同頻率的波組分(這就是所謂的波包),就會有群速度和相速度的差別——有些「超光速」效應就依賴於這兩者的微妙差別;還會有拍頻乃至色散現象的出現——雨後彩虹就是後者的一種表現形式。
有了波,就要討論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還要討論波的幹涉和衍射,還有波的能量密度、能流密度、波的強度以及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要講的事情太多了,而且我也不可能講得比課本上更好,所以也就不再繼續了。
簡單的機械波已然如此複雜,更別說那更要命的電磁波了。你們將來的光學、電磁學等好幾門課程,就是專門對付它的。所以說,不要著急,不要緊張,一切都會到來的——你只需要耐心地等待,放下講義和習題集,收起心潮澎湃的思緒,安靜地睡上一覺。也許過一會,你就發出熟睡的腦電波、打起震耳欲聾的鼾聲,而絕不會像人老雄心在的陸放翁那樣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因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終究是你們的。」你們還年輕,你們血氣方剛、風華正茂,絕不會有中年陸遊那樣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原文連結: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22893.html
本文轉自科學網姬揚的博客,作者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封面圖片來自百度經驗。
聲明:本微信轉載文章出於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目的,並不意味著支持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立即聯繫我們,我們會予以更改或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