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精神中超道德「義」的發生,殉自我價值現象出現

2021-01-17 唯美影視熱劇

楊聯陞在專門論述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報」時,認為武俠遊俠的傳說對「報」的觀念影響深遠。他指出,依照一個真正遊俠的道德規範,雖然他們一定得報答別人的恩惠,他們給別人的恩惠卻不期望任何報償,許多遊俠甚至拒絕報償,這種德行稱作「義」。

楊氏認為俠的「義」是高過普通道德標準的德行,這一點是受馮友蘭觀點的啟發,「所謂『行俠仗義』底人,所取底行為標準,在有些地方,都比其社會的道德所規定者高。……聖賢『從容中道』,照著一社會的道德所規定者而行。比聖賢高一層者,正此所謂超道德底也。施恩不望報是道德底行為,施恩拒報則即是超道德底行為了。」對於楊馮的這兩種觀點,金耀基予以糾正,「施恩拒報這種義行固然是令人崇敬的,是比一般的報所含的道德更超越的,但這卻不能說是超道德的。事實上,這是中國社會或任何社會系統之安定所不能缺少的道德要素,單單靠報的道德原則是不夠的。」進言之,「中國的道德分為常人之道德與聖人之道德兩種,施恩拒報應屬於聖人道德,而非超越道德之上的,是社會系統的必然道德之一。」由此顯然引申出小人與君子的道德以及超道德的討論兩個命題。我們認為超道德是在於個體價值的彰顯,其行為的目的已經超越了交互關係而轉入個體的價值訴求中。

「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小人都比君子多得多,(平民小人)他們的道德見於俗諺以及各樣的民俗中,其中交互報償一直是正常的標準。這個原則遂成為君子與小人二者共同的立足點——換言之,即是整個社會的基礎,這裡才是真正意義所在。」主君對食客的待遇必然是有偏差的,以知己交往的自然以知己身份報,以市利交者當然視情況聚離。以對待親疏所形成的關係,類似於血緣而又不同血緣關係。其中豫讓的例子最為典型。

《史記·刺客列傳》記,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無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豫讓殉主是類似血緣給予厚恩的人。反推之,如果主公對武人不好,武人是可以拒絕殉主,不效死力的。此外許多門客武士表現出殉自我價值的現象。

《左傳·昭公二十年》記,齊豹見宗魯於公孟,為驂乘焉。將作亂,而謂之曰:「公孟之不善,子所知也。勿與乘,吾將殺之。」對曰:「吾由子事公孟,子假吾名焉,故不吾遠也。雖其不善,吾亦知之。抑以利故,不能去,是吾過也。今聞難而逃,是僣子也。子行事乎,吾將死之,以周事子,而歸死於公孟,其可也。」宗魯是由齊豹推薦給公孟的,宗魯與公孟之間形成武人與主君關係,所以在隨後齊豹發生叛亂之時,宗魯依然選擇忠君。《左傳·襄公十四年》:尹公佗學射於庚公差,庚公差學射於公孫丁。二子追公,公孫丁御公。子魚曰:「射為背師,不射為戮,射為禮乎。」射兩軥而還。尹公佗曰:「子為師,我則遠矣。」

乃反之。公孫丁授公轡而射之,貫臂。在面臨忠君和尊師兩難的時候,不同的武人會有個性化的選擇。綜合以上武人在主從關係中的各種表現,我們認為正是個體價值出現的結果,他們的表現如呂思勉所言「人人效其小信,而不知大義,此世事之所以紛紜也。」門客武士作為貴族血緣紐帶之外的群體,除了忠誠主君之外,十分注重朋友交往倫理。《禮記·曲禮》記,「父母存,不許友以死。」《呂氏春秋·恃君覽》:(郈成子)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異之,分祿而食之。其子長而反其璧。孔子聞之,曰:「夫知可以微謀、仁可以託財者,其郈成子之謂乎!」郈成子之觀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此外,朋友相處之道可以拓展到同僚關係。《左傳·文公七年》:子以疾辭,若何?不然,將及。攝卿以往可也,何必子?通關為寮,吾嘗同寮,敢不盡心乎!」因為身份的特殊性,門客武士有時會面臨忠孝的生死抉擇,不少情況下他們多選擇自殺來處理此種矛盾。

關於武人精神詮釋的存疑。對東周武人精神解讀的一個局限是史料本身的真偽問題。史料所載武人的史跡是否可信,是後人杜撰還是歷史實錄,頗多爭議。以曹劌為例,關於歷史中曹劌的職業角色一直爭議不斷,李零、李紀祥、王青先後闡述各自觀點。李零認為曹劌就是曹沫,他即是軍事家又是刺客,還有劫持齊桓公的壯舉。李紀祥指出,二者是同一人,這一歷史人物在文本中經歷了從經書中的未書寫,到傳文中的出現,再到戰國諸典籍的被人稱頌,最後士在司馬遷筆下的刺客列傳塑造成型並流傳下來。王青則從先秦文獻存在著從史官的記錄——口述史——史官再記載交替流傳與演變的特點出發指出,曹沫為魯莊公謀臣,在柯地以言「刺」齊桓公,他的形象在戰國之後尚武風氣影響下被加工轉變為刺客。另外唐且的身份也莫衷一是,黃新光認為,唐雎乃戰國末期或秦漢間策士所虛構的人物,唐雎實為遊說之士的代稱。歷史上並非實有其人,更非同名同姓者有著好幾個。

除了現代學者對爭議人物的辨別考證,事實上史料所記錄本身就存在多元的解讀的可能。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中記載,石惡將會宋之盟,受命而出。衣其屍,枕之股而哭之。欲斂以亡,懼不免,且曰:「受命矣。」乃行。石惡哭喪的真實狀態和目的是極難判斷的。故此如何利用史料來探索東周武人的思想世界存在著不可迴避的詮釋難題。關於先秦史料中的現狀,李零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語類或事類的古書非常流行,數量也很大。

「春秋」類文本是當時的官史正史,語類則是當時的私史野史。前人以為私史多臆說偏見、文學想像,不如官史更為可靠,但官史的春秋筆法也不乏偏見,私史的憤世嫉俗也自有公正,況且前者的豐富性和生動性也遠不如後者。對於語類史書而言,它們的故事性勝於記錄性,與它所記的事和語都已拉開一定距離,思想最活躍,內容最豐富,出土發現也非常多。由此出現的現狀是同一人物,同一事件,故事的版本有好多種。這是當時作史的基本素材。錢穆曾言,「抑且縱謂其事全出捏造,當知捏造其事者之心中,即已存有此等道德觀念與道德精神之想像矣。故捏造亦是一事實,為考史者所當重視也。」本文正是基於這一史實維度對家臣武士及門客武士予以解讀。

相關焦點

  • 崔雪茹:如何化解道德冷漠現象
    原標題:如何化解道德冷漠現象   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的必要條件。社會轉型期,我國社會生活中道德失範現象時有發生,其中以道德冷漠最為顯著。
  • 中國「宅」現象分析:青年精神生活走向物質主義
    「宅」現象分析  ——談當代青年精神生活與現代性的碰撞  對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發生的驚人變化,每個人都有著切身感受,而這些變化說到底是現代化帶來的。當年輕人徜徉在時尚潮流中享受現代化成果的同時,現代性也隨之跟進,出現在青年生活中。  當代青年的精神生活與現代性正在發生激烈的碰撞。青年精神生活的異化現象也正是這種碰撞所發出的聲響,當這種異化進入青年人的生活時,一些青年就似疾病纏身,說不出扔不掉,常常讓人全身不爽。
  • 試析網絡社會道德存在的三種現象
    這種漸進式的改變讓許多 科學 家有些措手不及,由這種改變也出現了通過網絡這一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繫起來的網絡人群,構成網絡社會,網絡社會的出現不僅僅帶來了科技上的新起點,也為社會學家們提出了全新的社會問題,人類社會進人了一個雙重社會時代。
  • "宅"現象分析:當代青年精神生活與現代性的碰撞
    對中國改革開放前後發生的驚人變化,每個人都有著切身感受,而這些變化說到底是現代化帶來的。當年輕人徜徉在時尚潮流中享受現代化成果的同時,現代性也隨之跟進,出現在青年生活中。  當代青年的精神生活與現代性正在發生激烈的碰撞。
  • 科技創新的人文精神要義
    要妥善應對科技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比如生態環境破壞、食品安全問題、信息安全問題等,必須注重科學與人文,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推動富有人文精神的科技創新。這是彰顯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題中應有之義。 科技創新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的實踐基礎構成科學與人文相互貫通的契合點。
  • 讓道德模範崇高精神 感召人、影響人、 帶動人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推進先進典型示範行動,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切實為成都這座「友善公益之城」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廣泛發動群眾推薦和評選第六屆成都市道德模範,推出事跡突出、群眾公認、典型性強的道德模範,傳承和發展「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
  • 神秘的東方信仰:賈伯斯找尋自我,矽谷科技大佬沉迷《道德經》
    他曾在印度流浪,試圖找到精神導師和「自我」。本期推介medium網站的文章《科技大佬對道家思想的熱愛是怎麼回事?》(What’s up with Tech’s Love of Daoism?),作者Jacob Kozhipatt為我們解釋了這一現象。
  • 趙法生 | 殷周之際的宗教革命與人文精神
    祭祀的禮品極為豐盛,據甲骨文記載,一次祭品可達500頭牛,還使用大量人殉(一般為戰俘),最多的一次祭品竟然達「千牛千人」。周人則根據親親尊尊原則確立了廟數制度,《祭法》所謂「天子七廟,諸侯五廟」,不再像殷人那樣不別親疏遠近地祭祀眾多先祖,而是實行四時正祭即每季度第一月祭祀,先妣也不再單獨祭祀而是配享,人殉在周代已被廢止,偶有發生也會受到社會一致譴責,祭祀犧牲也大為簡化。
  • 南哲思享|李承貴:「自我認知範式」的形成、意義與問題
    針對西方哲學被用於理解中國哲學發生的意涵誤讀、價值肢解、話語壟斷等現象,中國學者提出了回到中國文化的知識系統、義理系統、價值系統理解中國哲學的主張。此主張成為20世紀多數中國學者的解釋根據和研究方法,從而在解釋方法與價值立場兩方面有效地回應了以西方哲學理解中國哲學的學術思潮。此主張即所謂「自我認知範式」。
  • 道德經:人的悟性,提高到一個臨界點,自然會放下自我
    很多人羨慕「寵辱不驚」的心境,可又發現自己做不到,生活中總有事情發生,牽動自己的情緒,而「寵辱驚心」。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三章中,解釋了什麼是寵辱若驚?教大家放下患得患失之心,得到真正的自在。人感到寵辱若驚,是因為把自我看得太重。
  •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學派 之 C1 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理論
    (3)超我是從自我中分化出來、道德化的自我,處於人格的最高層。超我代表著人的心理結構中道德和倫理的一面, 作為一種外在規範和權威嚴格控制著人的行為,使之符合社會期望的要求,是傳統價值觀和社會理想內化的結果。充分發展的超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兩部分。良心是兒童受懲罰而內化了的經驗,它負責對違反道德的行為做懲罰;自我理想是兒童獲得獎賞而內化了的經驗,它規定著道德的標準。
  • 國內思想周報 | 西方道德價值是淮南之橘
    國內思想周報 | 西方道德價值是淮南之橘 澎湃新聞記者 張博 2014-07-21 12:18 來源:澎湃新聞
  • 培育高科技時代的人文精神
    所謂人文精神,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理性覺識、理論闡釋和實踐規範,包括對人的立身處世的現實規範,也包括對人的精神和價值追求的理論提升。《周易》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中超直播免費 釋放體育正能量
    人民網北京7月10日電(記者畢磊)受疫情影響推遲開賽4個多月後,2020賽季中超聯賽將於7月25日揭幕,而重新回歸的中超聯賽也將以免費直播的形式出現在球迷面前。7月9日晚,PP體育總裁王冬明確表態,新賽季中超賽事共計160場比賽將在PP體育移動端全場次免費播出。
  • 認知:自我的潛能與價值
    潛能決定價值,潛能的發揮就是價值的實現人的高度發展的中樞神經系統是人的高級潛能,也是人的價值的突出特徵。不僅如此,由於人有中樞神經系統,人還能認識到自身的潛能和價值,這也是人髙於一般動物的一個突出特徵, 這有助於人主動實現自身的價值。
  • 當前我國道德話語權的影響因子
    可以確信,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伴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伴隨著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社會道德生活會發生深刻變化。一方面,傳媒在進行自我約束的同時要實現行業內部各媒體之間的相互監督。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媒體還是講求社會效益,擔當起社會所賦予的道德責任。當極少數媒體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出現了「越軌」行為的時候,那些有社會正義感的媒體就會站出來,對不守行規的同行提出批評,以維護傳媒行業的尊嚴和榮譽。
  • 道德悖論研究探賾
    其內蘊的悖論是:「先拿」、「拿小」者「不自覺」地把「不道德」的惡名留給了「後拿」、「拿大」者,前者道德價值的實現是以犧牲後者的道德人格為前提、代價的;假如「後拿」、「拿大」者也是一個講道德的人,則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兩人因相互謙讓而「拿」不成,「分蘋果」失去實際意義;假如「後拿」、「拿大」者是一個不講道德的人,「先拿」、「拿小」者的行為價值則意味著姑息和縱容甚至培育了「後拿」、「拿大」者的不道德意識
  • 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摒棄學術不端行為
    因此我想談談科技繁榮與科學道德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大多數人都以為是才智成就了科學家,他們錯了,是品格。科學的價值和使命在於追求真理、造福人類,這也正是科學精神的真諦。    科學技術的繁榮要靠物質條件,需要經費等等,但是科技的繁榮也需要靈魂的支撐。這個靈魂是科學精神,科學道德和良好的學風,這一點在今天的中國更加需要強調一下。
  • 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羅國傑教授對中國倫理學的貢獻
    他指出:「所謂道德境界,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人,從一定的道德觀念出發,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利益關係中所形成的一定的覺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簡單來說,一定的道德覺悟水平以及思想感情和精神情操,就構成一定的道德境界。」從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將人們的道德境界分為三個類型:自私自利的境界、先公後私的境界、大公無私的境界。後來,羅老師對他的三種境界說,又從不同的角度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