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 月面採樣有哪些形容方式?

2020-12-03 花木大世界網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引發網友熱議。

實際上在登月之前,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都在歌曲中做「月面採樣」的工作,並且誕生了無數經典,橫跨流行、爵士、布魯斯等音樂流派領域,下面就擷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金曲,以饗讀者。

民謠流域:趟過這條月亮河

看過電影《蒂凡尼的早餐》的同學,可能會對其中一段場景印象深刻:奧黛麗·赫本飾演的女主角,斜倚窗臺,抱著吉他自彈自唱一首抒情歌曲。曲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紐約漂」的心聲。

月亮河,寬不過一英裡

總有一天,我要優雅地遇見你

哦,縱使追夢路上,悵然神傷

我也永遠對你不離不棄……

這首抒情歌曲的名字叫《月亮河》,獲得了第34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在我國傳唱度也很高。央視曾推出過著名翻譯家薛範、童話作家王雨然等多個翻譯版本。

雖然《月亮河》是一首60年代電影插曲,但歌曲本身的意蘊已經超越了時間地域。美國作曲家亨利·曼西尼創作這首歌曲的初衷,是獻給那些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這一點,全世界漂泊在外遊子們都感同身受。

頗有紀念意義的是,《月亮河》的詞作者約翰尼·莫瑟,故鄉的小鎮也被改名為「月亮河」。該曲除了奧黛麗·赫本傾情獻唱的版本,文章開頭安迪·威廉士的版本也非常著名。聆聽此曲,讓柔軟如羽毛般的月色,慰藉著奮鬥者的羈旅。

爵士清揚:帶我飛向月球

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載著3名太空人實現了人類首次登月。登月艙攜帶了一張唱片,裡面循環播放著一首歌,渾厚的男中音,在歡快的管弦嘔啞聲中,縱情著悠揚的爵士曲調。

在群星中間嬉戲

讓我看看木星與火星

上面那盎然的春意……

歌詞的字裡行間,洋溢著一股蓬勃的朝氣,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人們,對太空探索充滿著樂觀的精神。

這首爵士歌曲的名字,也與登月計劃十分應景,叫《Fly Me To The Moon(帶我飛向月球)》。而歌曲的演唱者,是美國著名爵士歌王、格萊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弗蘭克·辛納特拉。

《Fly Me To The Moon》也成為了第一首在月球上播放的人類歌曲。實際上,這首歌早在人類登月的15年前,即1954年就出版了。在其後的半個多世紀裡,曾被《機械戰警》、《太空牛仔》等多部科幻電影用作插曲,真正成為了一棵「月宮常青樹」。

藍調迷幻:乘著月球車衝浪

1967年,人類登月前兩年,具有先鋒意識的藝術家們,已經在幻想月球車的這一重要的探測工具了。美國有一位24歲的年輕人,寫了一首充滿迷幻色彩的詩歌,被他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同學組的樂隊,譜成了歌曲。

讓我們遊向月球

讓我們趟過潮汐

滲透這無邊夜晚

城市浸漫著夢囈……

充滿想像力的歌詞,描繪了駕駛月球車的顛簸狀態,如夢似幻,儼如醉漢的樣子,作者卻用浪漫主義的筆調,將一個「遊」字作為全詩詩眼,配合著藍調空靈的旋律,讓人有一種太空衝浪之感。

這首歌的名字就叫《月球車》,年輕的詩人親自獻唱,充滿磁性的沙啞嗓音,有一股酒精的膠勁兒,和詩中駕駛月球扯顛簸月面的意境暗合。詩人的名字叫吉姆·莫裡森,那支樂隊就是傳奇的大門樂隊。

熟讀蘭波、魏爾倫的吉姆·莫裡森,賦予了詩歌迷幻的超現實主義風格,而布魯斯(藍調)的曲風,又平添了一絲俏皮與不羈。歌曲最後,用了太空人在太空艙內和地面對講的背景音,模糊了現實與科幻的邊界。

銀色月光下,金曲趁年華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新時代,見證了國家創造的人類奇蹟,嫦娥四號是一項彪炳千秋的偉業。一首首充滿年代感的金曲,封存著人類的幻想,也見證了幻想在今天成為現實。

今天選取了民謠、爵士和藍調等領域的代表性歌曲,來從不同角度表現藝術家對月亮的想像與關照。曲風雖不同流派,大家卻共擎一派——那輪皎潔的、圓圓的「月亮派」。值此嫦娥五號月面採樣,我們的探月事業必將越來越順利,人類和平探測宇宙空間的願景,又擴大了她絢麗的邊際……

相關焦點

  •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 說了什麼?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 說了什麼?來源:央視新聞  |  作者:佚名 | 字號:A+ | A-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
  •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地月環境不一樣,土壤轉移時不能被...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
  • 航天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嫦娥五號月面採樣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
  • 院士用哈爾濱香腸詳解月面採樣 網友:科普看得有點餓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 「 哈爾濱香腸 」:「 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 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月球採樣機器竟然和這一美食有關係?聽中國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為你講述探月背後的故事。
  • ...香腸詳解月面採樣:地月環境不一樣,土壤轉移時不能被地球汙染
    嫦娥五號月面採樣將是我國航天史上的一次全新嘗試。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把嫦娥五號的鑽取設計形容成「哈爾濱香腸」:「要像香腸一樣,把鑽取的巖芯裝進長形包裹,封裝好。」他強調,地月環境不一樣,這些土壤不能在轉移時被地球汙染。
  • 怎樣月面採樣?
    怎樣月面採樣?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把採樣機器手比喻成哈爾濱香腸?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
    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國家航天局原局長,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傑院士。
  • 把採樣機器手比喻成哈爾濱香腸?聽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講述嫦娥五號探測器背後的故事
    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在這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嫦娥五號探月之路挑戰重重從2007年第一顆繞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到今天,我國已經突破了到達月球和著陸月球的能力。欒恩傑表示,嫦娥五號被稱作是我國迄今為止最複雜的航天任務,它要進行的月面採樣返回任務過程複雜、難度極大,此行嫦娥五號將要經歷重重挑戰。
  • 怎樣月面採樣?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怎樣月面採樣?獨家專訪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 嫦娥五號開展月面採樣
    國家航天局供圖(新華社發)本報北京12月2日電 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完美落月,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接下來,就要開啟此次任務的關鍵環節之一——月球表面自動採樣封裝。據國家航天局介紹,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
  • 嫦娥五號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
    來源標題:嫦娥五號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 完成「登月」的嫦娥五號探測器立即開始了緊張忙碌的工作。昨天(12月2日)凌晨4時53分,探測器的著陸器、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正在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嫦娥五號需要經歷多少挑戰 如何進行月面採樣-駐馬店網——駐馬店...
    (資料圖)嫦娥五號已經安全抵達軌道,探測器組合體完成分離,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次嫦娥五號探測器要進行的是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返回,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繞、落、回」的最後一步。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
  • 中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任務順利完成
    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郭超凱)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中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任務順利完成。
  • 「嫦娥五號」正開展月面採樣工作
    原標題:「嫦娥五號」正開展月面採樣工作   據新華社電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 嫦娥五號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工作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嫦娥五號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工作】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月面「挖土」,嫦娥五號用這招就夠了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 鄧孝慈】《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北京時間2日4時53分,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
  • 月面「挖土」,嫦娥五號有絕招
    《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北京時間2日4時53分,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
  • 嫦娥五號首次月球採樣 擬獲2公斤樣品
    兩種方式 共同完成取樣任務 >>   2公斤的樣品又該在著陸後用什麼方式採集呢?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裴照宇在介紹他們設計安排的數據時提到了兩個採集名詞,他說:「鑽取」初步考慮0.5公斤,「表取」1.5公斤,用這兩種方式共同來完成採樣任務。
  • 嫦娥五號正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工作
    【嫦娥五號正按計劃開展月面採樣工作】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北京時間12月2日4時53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完成了月球鑽取採樣及封裝。探測器於12月1日23時許成功著陸月面後,開展了太陽翼展開、機構解鎖等相關準備工作。目前,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正按計劃進行表取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