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科學家揭示記憶長期儲存新機制

2020-11-29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眾所周知,人類的大腦中存在一個與記憶相關的腦區——海馬體。在我們睡覺時,海馬體將新信息轉化為永久記憶。

這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紐約大學教授György Buzsáki博士在之前的工作發現,在睡眠過程中,大腦海馬體神經元會釋放的高頻脈衝信號——漣漪(ripples),並猜測它們在記憶存儲中扮演著重要作用。這項新研究證實了睡眠過程中海馬體內的ripples,並在聯合皮質內(大腦表面處理複雜感覺信息有關的區域)的某些部位也發現了ripples。

研究人員利用他們發明的前沿NeuroGrid系統,將電極植入大腦深處,在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時間研究了大鼠大腦的幾個部位的活動。

NeuroGrid由一系列微小的電極組成(如同一條毯子的線),研究人員將其放置在大腦的一個區域,這樣每個電極就可以連續監測不同神經元的活動。「這個特殊的裝置讓我們可以同時觀察大腦的多個區域。」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醫學博士Jennifer Gelinas說。

研究小組驚訝地發現,ripples在聯合皮質和海馬體中同時發生,這意味著這兩個腦區在大鼠睡覺時相互交流。因為大腦聯合皮質被認為是記憶的存儲位置,於是推測這種神經交流可以幫助大腦保留信息。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他們在兩組大鼠NREM睡眠過程中研究了大腦活動,一組大鼠被訓練在迷宮中尋找獎勵,另一組大鼠以隨機方式探索迷宮。在後一組中,海馬體和大腦皮層的波動並不同步。而在訓練有素的大鼠中,學習任務增加了這些區域之間的交流,第二輪訓練則使其進一步增強,這再次表明這種交流對於記憶的創造和儲存十分重要。

該小組希望在接受腦部手術的人身上使用NeuroGrid,以確定在人類大腦中是否出現了同樣的「漣漪」。研究人員還計劃研究在動物身上操控神經放電是否可以提高或抑制記憶的形成,以進一步確認ripples對這一過程的重要性。

「識別與記憶形成相關的特定神經模式為更好地理解記憶,甚至解決記憶障礙提供了一種可能的方法。」Gelinas博士說。

相關焦點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試圖理解大腦在何處和如何儲存記憶。在20世紀初,德國科學家Richard Semon創造了術語「印跡(engram)」來描述大腦中記憶的物理表徵。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Nat Neurosci:大腦長期記憶形成新機制
    (圖片摘自www.sciencealert.com)2017年2月22日 生物谷BIOON/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神經元細胞相互交流以調節學習以及長期記憶的方式而這些連接之間的信號強弱都取決於多種多樣的大腦工作機制,而這些機制則是長久以來科學家們試圖去解釋的。直到如今,我們理解的最為清楚的,能夠增強細胞間信號傳遞的機制之一就是LTP(long-term potentiation)。LTP能夠增強細胞間的聯繫,從而能夠使信息的傳遞更為高效,而且這一機制也參與了多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過程。
  • 法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記憶的區域
    新華網巴黎7月5日電(記者楊駿)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據稱,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提供了可能。  邦滕皮等人早先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
  • 巴黎科學家發現大腦長期儲存並調出記憶的區域
    法國波爾多大學科學家布盧諾·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這一發現為今後人們有針對性地治療記憶退化病人開闢了新路。 邦滕皮等人早前的研究表明,大腦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大腦儲存並調用長期記憶的區域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發現並確定。
  • 大腦長期儲存記憶區域被確認 有助治療記憶退化
    ·邦滕皮及其研究小組最近通過研究終於發現了大腦儲存並調出舊時記憶的區域。,但這種作用只是暫時的,這一區域並不構成記憶最終的儲存地。大腦儲存並調用長期記憶的區域,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被發現和肯定。  邦滕皮等人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為了尋找真正儲存記憶的區域,科學家利用腦成像技術,對實驗鼠腦中一種名為c-fos的特殊基因進行了分析,這種基因的表達能夠反應出大腦神經活動的特徵。科學家將實驗鼠放在一個有5個不同路徑的迷宮中,並觀察實驗鼠在辨別並記憶這些路徑時c-fos基因的表達。
  • Science最新發現:睡眠δ波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
    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發出的δ波並不像科學文獻幾十年來所描述的那樣,是大腦皮層休息時靜默期的產物。
  • Science:揭示突觸特異性的可塑性區分關聯記憶之謎
    2018年7月25日/生物谷BIOON/---記憶是通過突觸效能(synaptic efficacy)的長期變化形成的,這一過程稱為突觸可塑性(synaptic plasticity),並且記憶被存儲在大腦中的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的特定神經元集合(即神經元群體)中,它們能夠在相應的事件發生期間被激活。
  • Science:大腦記憶形成新機制
    2017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利用新型的「NeuroGrid」技術,科學家們發現睡眠能夠促進大腦與記憶形成有關區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雜誌上。大腦中一類叫做海馬區的結構對於新形成記憶向永久記憶轉變具有關鍵的作用,此前研究者們已經發現:在睡眠階段,大腦海馬區會產生一種高頻的神經信號,他們認為這一信號對於記憶的儲存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這項研究則證明了這一信號的存在,以及證明了它們的具體分布位點是在複雜感受性信息進行處理的大腦區域。
  • 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
    通過揭示其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12月19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神經科學領域的未來終極目標之一是揭示記憶儲存和提取的神經機制。目前,記憶編碼和儲存的神經機制已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記憶提取的神經機制卻知之甚少。
  • (科技)科學家發現記憶提取新機制
    新華社昆明12月20日電(記者丁怡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與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發現了記憶「快速泛化」的新現象,通過揭示該現象的神經環路機制,提出了記憶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論假說」。該研究成果19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發表。  記憶有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過程。
  • 中科院植物所揭示植物鹽脅迫「記憶」調控新機制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華學軍研究組與研究員金京波研究組合作,針對植物鹽脅迫「記憶」的調控機制展開了研究,相關論文在線發表在
  • 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這一神秘過程
    中國航空報訊:回憶過程中,與記憶儲存相關的蛋白質大量產生,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得以加強。研究團隊揭示了在記憶形成的不同階段,印跡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會發生表觀遺傳學和基因組3D結構上的大規模變化,這些變化調控了與記憶存儲有關的特定基因的表達。
  • Science: 新發現!睡眠時我們的大腦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2019年10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近日,來自法國法蘭西學院生物學跨學科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表明,我們睡眠時大腦產生的三角波並不會隨著皮質區域的靜止而變得沉默,相反,它們會通過隔離一簇特殊的神經元而有助於長期記憶的形成。這些結果於2019年10月18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Science】MIT研究長期記憶神經迴路,海馬體和新皮層記憶同時產生
    當我們拜訪一個朋友或去海灘時,大腦會在一個叫做海馬體的部分存儲短期的記憶。一段名為海馬腦部的經驗的短暫記憶。這些記憶之後會被「鞏固」——即轉移到大腦的另一部分進行長期存儲。一項最新的針對基於這一過程的神經迴路的MIT 研究首次揭示出,記憶是在海馬體和大腦皮層中的長期儲存區同時形成的。
  • 螞蟻在大腦的不同部位儲存長期和短期記憶
    我們大腦的左右兩邊儲存著不同種類的記憶:例如,左側負責語言信息,而右側負責視覺信息。但事實證明,我們並不是唯一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螞蟻像人類,黃鶯和斑馬魚一樣,也在它們的大腦的不同側面儲存不同的記憶,這一過程被稱為側化。 當涉及到氣味的記憶時,蜜蜂和大黃蜂似乎表現出偏側性。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1.Science:浙大科學家揭示小膠質細胞在記憶調節中起著關鍵作用doi:10.1126/science.aaz2288小膠質細胞是大腦中的常駐免疫細胞,它們是第一反應者,總是在尋找發生差錯的地方。它們大約佔我們腦細胞的10%。在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大腦中的被動旁觀者,僅在受傷或感染時,它們才起作用。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科學家成功揭示大腦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
    Pathway Gates Novelty-Induced Contextual Memory Formation」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奧地利科學技術學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開了記憶形成的新基石,文章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大腦中海馬體區域的特殊信號通路,同時還揭示了該通路如何控制機體經歷新環境時形成的新記憶。
  • 《自然》子刊:記憶是怎麼形成的?MIT科學家揭示神秘過程
    如今科學家們已經知道,當一段新的經歷在腦海中形成長期記憶,特定的一些神經元會負責編碼細節,當它們被重新激活時,我們便回憶起了相關內容。這些重要的神經細胞也被稱為印跡細胞(engram cell)。
  • 外媒:美國科學家破解大腦記憶儲存機制
    參考消息網6月19日報導 研究表明,通過將每段記憶綁定在一部分特定細胞上,人類大腦把記憶片段鎖在了海馬體中,這證實了計算神經學理論家長期以來懷疑的東西。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16日報導,這一發現由亞利桑那州巴羅神經學研究所和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表在16日的《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它進一步闡明了人類記憶的神經基礎,或許最終能揭示出阿爾茨海默症和癲癇等反過來影響記憶的疾病的新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