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NASA到《星際旅行》:一位科學家的太空之旅

2021-02-25 美國駐華大使館

太空人及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在執行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期間(NASA)

法魯克·埃爾-巴茲(Farouk El-Baz)曾訓練過計劃參加1969年阿波羅(Apollo)登月的太空人們。今天,這位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地質學家正在培訓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的學生如何利用衛星圖像及其他傳感器來研究地球。

出生在埃及的埃爾-巴茲在談到他在阿波羅計劃中,特別是在阿波羅11號載人登月任務中發揮的作用時說:「我們知道全世界都在注視著我們的工作。」[請見本刊英文文章]

在電視劇集《星際旅行:下一代》的一個場景中,賴克(Riker)和沃爾夫(Worf)站在以地質學家法魯克·埃爾-巴茲命名的穿梭機旁(Alamy)

埃爾-巴茲為探索宇宙所做的貢獻通過其他方式得到了表彰。當他把自己的書送給《星際旅行:下一代》(Star Trek: Next Generation)的執行製片人理察·伯曼(Rick Berman)後,該電視劇集在1988-1989季的節目中以他的名字為第一個「15型穿梭機」命名,以表彰他在NASA阿波羅航天計劃中的作用。

在埃爾-巴茲訓練準備登月的太空人期間,他們給了他「國王」的暱稱,指的是在二戰期間在埃及執政的法魯克國王(King Farouk)。

埃爾-巴茲1938年出生在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並一直同他的出生國保持聯繫。他在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分校(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拿到地質學博士學位兩年之後返回埃及,在蘇伊士灣(Gulf of Suez)沿岸首次發現石油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埃爾-巴茲最近一次從埃及訪問歸來是在今年4月,訪問為期兩周。他說:「我在最近這次旅途中在開羅(Cairo)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的天文學俱樂部做了一次講座。」埃爾-巴茲已於1970年4月成為美國公民。

從1978年到1981年,埃爾-巴茲曾擔任時任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Anwar Sadat)的科學顧問。

法魯克·埃爾-巴茲(圖片由本人提供)

埃爾-巴茲對美國探索月球的貢獻源自他作為一名地質學家的學識,而他對沙漠和乾旱地帶的開創性研究,特別是利用太空圖像發現地下水的研究,同樣廣為人知。為了表彰他的上述成就,美國地質學會基金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Foundation)於1999年以他的名字設立了一個獎項,每年為有關乾旱土地的優秀研究成果頒獎。

今天,埃爾-巴茲依然活躍在幾個學術領域,並從事跨學科研究。除了領導波士頓大學遙感中心(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外,這位已年過八旬的學者還在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和電子及計算機工程系擔任研究教授,並且是該大學地球與環境系的特邀教授。

From NASA to Star Trek: One scientist’s space odyssey

Farouk El-Baz once trained the astronauts who were planning for the 1969 Apollo moon landing. Today, the former NASA geologist is training students at Boston University in how to use satellite images and other sensors to study the Earth.

Of his role within the Apollo program, particularly Apollo 11’s manned moon landing, the Egyptian-born El-Baz said, 「we knew that the world’s eyes were on our work.」

In a scene from the television show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officers Riker and Worf stand next to the El-Baz shuttlepod, named after geoscientist Farouk El-Baz. (Alamy)

El-Baz’s contributions to space exploration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other ways. After he gave a copy of one of his books about the moon to Rick Berman, the executive producer of Star Trek: Next Generation, the television show paid homage to his role in NASA’s Apollo space program by naming the first 「Type 15」 shuttlepod after him in its 1988–1989 season.

When El-Baz was training astronauts for the moon landing, they gave him a nickname, 「the King,」 in honor of Egypt’s King Farouk, who ruled the country during World War II.

El-Baz, who was born in 1938 in Egypt’s Nile Delta region, has kept ties with his birth country. Two years after completing a doctorate in ge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Columbia, he returned to Egypt and played a part in the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of offshore oil in the Gulf of Suez.

As recently as April, El-Baz returned from a two-week visit to Egypt. 「I gave a lecture during this past trip to the astronomy club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in Cairo,」 said El-Baz, who became a U.S. citizen in April 1970.

From 1978 to 1981, El-Baz served as science adviser to Egypt’s then-President Anwar Sadat.

Farouk El-Baz (Courtesy photo)

El-Baz’s value to U.S. lunar exploration derived from his training as a geologist, and he is equally well known for his pioneering study of deserts and arid landscapes, in particular the detection of groundwater using space imagery. In recognition of that work,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Foundation in 1999 created an award in his name that every year rewards excellence in arid land studies.

Today, El-Baz remains active and engaged across several academic disciplines. In addition to leading Boston University’s Center for Remote Sensing, the octogenarian also is a research professor at B.U.’s departments of archaeology and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 member of associated faculty at that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

相關焦點

  • NASA 研究太空城市,人類星際旅行能否實現?
    星際旅行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對未來的憧憬和永恆的話題,很多科幻電影也描述了人類實現星際旅行後的種種壯麗畫面和離奇的故事。但如果真的想要實現星際旅行,還需要面臨很多技術上的難題以及人力和物力。而且高速飛行在太空中與星際塵埃和小行星發生碰撞所產生的破壞力絕對不亞於核彈,速度越快面臨的困難也就越大。能源方面,大家可以查一下『代達羅斯計劃』,這是著名的實現聚變星際飛船概念,載質量54000噸、速度可達到12.2%光速的無人星際探測器。不過這只是核聚變引擎的概念,並不是真正的工程設計。
  • SpaceX首批星際飛船乘客將於2023年1月開始繞月之旅
    此次的星際飛船由太空艙和火箭組成,這種飛船可以搭載100名乘客前往月球、火星甚至更遙遠的太空,這將是自1972年以來人類最重要的一次月球旅行。星際飛船不會降落在月球表面,而是繞月飛行。與「獵鷹9號」火箭一樣,星際飛船未來也能夠重複利用實現多次飛行。
  • 脈衝星導航:星際旅行的太空燈塔
    未來人類的星際之旅又將怎樣開啟?未來,脈衝星導航將在深空探測、星際飛行和空間科學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是人類遨遊太空的「引路人」。一旦脈衝星導航得到應用,將解決現有地面導航方式精度不足問題,更好地服務於未來星際航行和深空探測,具有重要的戰略研究價值。「天文時鐘」指引太空旅行現有的導航方式是利用飛船向地球發回無線電信號,根據信號到達地面時間推算出飛船的具體運動位置。
  • SpaceX太空旅行:繞月旅行在即,首批2023年飛向太空
    由科技大亨埃隆·馬斯克創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表示,其星際飛船首批乘客將於2023年1月份開始繞月之旅,持續時間為一周。該公司工程師們正處於設計和製造星際飛船、與火箭進行組合的關鍵時期,將來這種太空飛行器將搭載100名旅行者前往月球、火星甚至更遙遠的太空。星際飛船的首批乘客包括日本商人前澤友作,他正在資助SpaceX的星際飛船改造。
  • 星際旅行狂想曲:飛出外太空 我們該怎樣做?
    當他們意識到那些點綴在黑夜幕布上的亮片是和地球一樣的天體時,就開始了不斷的遐想與思考:怎樣才能擺脫地球的引力,穿越那無窮無盡、黑暗空蕩的星際空間,跨越數以萬億計公裡的遙遠距離,到達另一個星體、甚至另一個文明世界?  日前,美國科學家和科幻小說家們熱烈討論了與星際旅行相關的熱門話題,提出了許多看似荒誕的想法。有研究者預言:這項探險終將成功。因為從理論上講,這項任務並不違背任何自然定律。
  • 科學家和小說家熱議「星際旅行」 諸多想法荒誕
    當他們意識到那些點綴在黑夜幕布上的亮片是和地球一樣的天體時,就開始了不斷的遐想與思考:怎樣才能擺脫地球的引力,穿越那無窮無盡、黑暗空蕩的星際空間,跨越數以萬億計公裡的遙遠距離,到達另一個星體、甚至另一個文明世界?  日前,美國科學家和科幻小說家們熱烈討論了與星際旅行相關的熱門話題,提出了許多看似荒誕的想法。有研究者預言:這項探險終將成功。因為從理論上講,這項任務並不違背任何自然定律。
  • 《星際探索》:太空之行,內心之旅
    近年來,以「星際」為名的科幻片,多得令人感到索然無味起來。這一「命名」的困境,事實上也反映了影片內容的困境:人類探索太空的本質,與人類證明自我、發現自我的需要相關,這一需要被眾多影片從不同角度表現過,在基本敘事已被設定、能夠加以表現的空間(異常)有限的情況下——承認吧,宇宙浩渺無邊,能夠被我們利用與支配的卻極少——表現太空探索的科幻片漸漸落入俗套,除了少數幾部表現出新穎的視角或動人的情感(如《火星救援》《星際穿越》)。
  • NASA結束火星之旅模擬實驗 6名科學家「火星」歸來
    NASA結束火星之旅模擬實驗 6名科學家「火星」歸來 原標題:   在一個直徑11米、高6米的圓頂屋中封閉生活365天,是什麼感覺?恐怕只有28日剛完成火星之旅模擬實驗的6名科學家才清楚箇中滋味。
  • 《星際救援》影評:四平八穩的太空歷險
    男主角羅伊麥克布萊德是美國的一位太空人,某日,他在地球上空的太空站進行例行任務時,突然因為不明的太空風暴而發生意外,羅伊獲救後被軍方高層招來開秘密會議,會中羅伊得知,自己多年前在太空任務失聯的父親有可能還活著,而且太空風暴可能與父親有關聯,於是他自願接下尋找父親的任務,故事由此展開。
  • 從嫦娥五號探月到太空移民有多遠,曦光晨眠帶你進入太空饕餮之旅
    此時星際探測任務。也將會成為我國航空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但是從場景到道具的準備都非常的到位,而且畫面感具有高科技又不失幽默感。飛船升空刺中了月亮的一個眼睛。也由此踏上了月球之旅,光怪陸離的月球之上,不光有火山爆發,還會有其他你意想不到的遭遇。
  • 揭秘脈衝星導航:星際旅行的太空燈塔
    飛行在茫茫太空中的太空飛行器是如何「認路」的?未來人類的星際之旅又將怎樣開啟?讓我們一起揭開脈衝星導航的神秘面紗——   探尋星光閃耀的「太空燈塔」  ■鍾海榮 張乃千 張家皓  未來,脈衝星導航將在深空探測、星際飛行和空間科學研究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是人類遨遊太空的「引路人」。
  • 科學家:最新研究也許航海家2號太空探測器正在接近星際空間
    科學家最新研究也許航海家2號太空探測器正在接近星際空間,2018年10月7日圖形顯示日光層與航海家探測器的位置(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加州理工學院)NASA宣布,從圖片顯示航海家2空間探測器可能接近星際空間。
  • 星際太空旅行是可行的!只不過還要等很久很久……
    星際太空旅行是可行的! 星際太空旅行是每個那麼問題來了:隨著我們的火箭和太空探測器越來越先進,我們能指望殖民其他星球嗎?如果說這個夢想太遙遠的話,我們能不能至少向外星球發射太空探測器,讓它們告訴我們它們看到了什麼?星際旅行和探索在技術上其實是可能的,它並沒有違反任何物理定律,但這不代表它很容易,也不意味著我們在有生之年能夠實現星際旅行,更別說在這個世紀了。星際旅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 SpaceX太空旅行時間確定 日本富豪包團繞月一周
    SpaceX太空旅行時間確定 日本富豪包團繞月一周埃隆 · 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 SpaceX 正在加速研發和測試其星際飛船,其首批太空乘客將在 2023 年 1 月份開始繞月之旅。
  • 星際旅行能成真嗎?除了提升速度,有其它捷徑嗎?看科學家怎麼說
    從鑽木取火到如今的核能發電,從仰望星空到如今的載人登月,人類的文明發展進程可謂一波三折,但是也成就頗豐。當我們人類走出了地球,開啟了新的宇宙探索時代,我們就對宇宙中其他的星球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科學家們幻想有一天,人類可以乘坐自己研發的宇宙飛船遨遊各個星球之間,那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情,但是面對浩瀚無際的宇宙太空,人類能夠實現星際旅行的夢想嗎?
  • 每日新遊預告《Maenovan》星際太空冒險之旅
    《Maenovan》是一款Maenovan製作並發行的太空模擬飛行遊戲,您是美國唯一的希望!在這場星際太空冒險遊戲中,努力使聯邦政府屈服,該遊戲具有太空戰鬥,採礦和豐富的傳奇故事!遊戲暫無發售信息,不支持中文。
  • 星際旅行真的有可能實現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這個時候人類又產生了另一個更加偉大的夢想,那就是實現星際旅行,走遍宇宙的每一個角落。人類從誕生文明到實現走出地球的夢想用了近6000年左右的時間,那麼人類想要實現星際旅行又需要發展多長時間呢隨著人類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對宇宙的浩瀚越來越了解,不少人產生了一種悲觀情緒,認為人類有可能永遠也實現不了星際旅行。那麼星際旅行真的有可能實現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我們生活的地球,距離單位以米為基準,而在浩瀚的宇宙中,基本的距離尺度單位是光年,1光年(ly)=9.4607e+15米(m),這是一個龐大到我們無法想像的數字。
  • 「太空競賽」又來了?美俄兩國研製核火箭,人類將開啟星際之旅
    的文章中,俄羅斯的科學家表示,未來人類開啟星際之旅的關鍵,或許是俄羅斯目前正在研發之中的核動力火箭。一開始,前蘇聯是明顯佔據領先地位的,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類的第一次太空之旅,包括人類的第一臺火星探測器、第一臺月球探測器等等,都是由前蘇聯研製的。
  • 試試 NASA 出品的太空旅行工具
    這位太空鄰居是如此接近,以至於在一半光速下連一隻家兔的壽命都足以體驗地球與比鄰星之間的往返之旅;但以人類目前稚氣未脫的深空技術來看,它又是那麼可望而不可即,以至於我們只能用想像力來將其殖民。對我們的藝術而言,這倒不是壞事。但任憑怎麼說,想必你對這個恆星系也只有一些模糊的文字印象,這位太空鄰居仍戴著面具行走在道聽途說之上。有沒有可能一睹它的相貌,為想像增添幾分確定性?
  • 從拋起的骨頭到太空的宇航器,《2001太空漫遊》篇章二:月球之旅
    今天我們接著來解讀這部科幻史詩《2001太空漫遊》的第二個篇章: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 )。上期我們了解了《2001太空漫遊》的開篇章,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隨便讀讀第二篇章A Trip to the Moon (月球之旅)影片的第二部分,庫布裡克用了一個蒙太奇手法——從骨頭到宇航器。這讓影片的第一部分平滑渡過到了第二部分,這個跳轉,沒有使用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