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
「在穿過林間的時候,我覺得麻雀的死亡給我一些啟示,我們雖然在塵網中生活,但永遠不要失去想飛的心,不要忘記飛翔的姿勢。 」
這是林清玄先生的最後一條微博。
林清玄被譽為「當代散文八作家」之一,作品曾多次被選入語文課本。
林清玄前幾年參加《開講啦》曾解釋自己的名字來源:我是笑著來到這個世界的,父親覺得很奇怪,本想取名「林清怪」,後來聽旁人建議,一本武俠小說裡的「清玄道長」武藝高超,如果你想取「奇怪」之意思,不如起為「玄」。
林清玄一生自在淡然,他曾說:「一顆流星自有它來去的方向,我有我的去處。」
望先生走好。
如何才能對死亡毫無所懼?
文 | 林清玄
「有一天我也會這樣老去!有一天我的身體也會在這個有形的世界裡消散!」
去年,父親出殯的日子,我在他棺木上撒上最後一把泥土時,心底突然萌發了這樣的意念。想著:「在這個世界裡我永遠不可能再看見我最敬愛的父親了,如果他仍有知,他是到哪裡去了?他是不是可能回到我的夢裡,告知我另一世界的事呢?」
一年過去了,父親從未進入我的夢中,我不知他神識歸往的所在。
我只好回來問自己。如果我的身體在這世上消散,我是不是有來生?如果有來生,我將往何處去?我是否有足夠的修為或幸運去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或者往生藥師如來的琉璃淨土?或者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國土?
我能不能清清楚楚地前往我渴盼去的所在呢?
萬一我不能去,我又應該怎麼辦?
對於死亡的問題雖然是可感受的,但它離我們仿佛還遙遠,很少人在心裡有很好的準備,就像我的父親一樣,問遍認識他的人,全部都可以告訴我,父親是毫無疑問的好人,他辛勤、負責任、熱愛生命地過了一生。然而父親在醫院病床上的最後幾天,仍然深信自己會痊癒回家與我們相聚,對於可能前往的世界還一無所知。
對於死亡,我們可以如此肯定地說:差不多只有極少數的人有完全的心理準備;至於知悉死後世界的心理準備,更談不上了。
我其實也沒有面對死亡的準備。雖說我從經典上知道了死的實情以及死後的世界,但是父親死的時候依然帶給我極大的震嚇與哀慟。
我想,我們很難坦然面對死亡,面對自己在父母妻子兄弟姊妹之間的消失,這原是無可厚非,因為死亡時常是突然來到,而不是等我們一切就緒才上路的。
那麼,退一步吧!
我們是不是能面對老呢?我們每年每月每日每時每分每秒每億萬分之一秒,無不是在老去,在接受老的事實,或者說是老在迎接我們的事實。美人老得悽涼,英雄老得悲切,一般人老得無可奈何。我們不但無法拒絕死亡,甚至連老去都無法抗拒。
老的時候我們希望擁有什麼?
巨宅、田園、財富?
名聲、榮譽、權位?
妻妾、美女、子孫?
快樂、平安、健康?
智慧、自在、慈悲?
好像世界上有非常多值得追求的事物,但是有的人追求一生在即將擁有夢想的時候,就不得不入土了。
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選擇做一個有智慧的老人、自在的老人、慈悲的老人,當然,這裡面智慧是最難求的。我希望能有什麼智慧呢?除了在人生的體會上尋找解決世間事物的智慧之外,我也希望找到人生之外更廣大的時空,讓我可以告訴後來的人:「古早古早古早以前……」或者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或者說:「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
一位有足夠智慧的老人,應該能看穿時空的限制,知悉宇宙原不是我們所識見者這般渺小。唯有這樣,這位老人才能對死亡毫無所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