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指出:「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為了深入理解和把握這一重要論斷的思想內涵和重大意義,2020年10月28日,「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兩個大局』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在上海市委黨校召開。研討會由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委黨校聯合主辦,來自北京與上海的近30多位專家學者參與會議。與會專家圍繞「兩個大局」重要論述展開詳盡討論。
上海市委黨校副校長、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曾峻在致辭中指出,要從時間、空間、領域等三個維度去思考「兩個大局」。從時間維度來說,現在正經歷的變革是過去一百年,特別是二戰以後最深刻的一次,對未來一百年的中國和世界將產生深遠影響。從空間維度看,「兩個大局」是世界和中國在特定時期和階段互動的一個表現,它不是局域的、部分的,而是全面的。從領域維度看,「兩個大局」涉及的事物、範圍是系統的,覆蓋經濟、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生態、人類健康等各個領域。當前,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十四五」時期要集中精力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把中國特色發揮出來,以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11位與會專家圍繞會議主題,分別以「兩個大局」重要論述的歷史方位、時代背景、辯證關係、話語建構、文化軟實力提升等議題開展深入研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統籌「兩個大局」必須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是在世界大變局背景下展開,並對世界大變局產生深刻影響;世界大變局也會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造成深刻影響,既帶有機遇,也帶來了風險和挑戰。深刻認識並統籌把握「兩個大局」,對於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研討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兩個大局」是對中國現代化內生性質的肯定近來「內卷」一詞頗為流行,上海社會科學院原黨委書記潘世偉教授在發言時表示,他不喜歡「內卷」的說法,但中國現代化有其內生性質。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從衰弱到轉折、到復興,有自己的歷史和文化基因,而這種文化和歷史的基因,才是中國現代化的主要原因。
潘世偉教授指出,「兩個大局」的提出,表示了總書記對近代化內生性質的關注。毫無疑問,中國的現代化受到歐美現代化的啟發,受到西方影響,也受到帶動,這是事實。中國也一度以為我們的現代化可能是歐美現代化的移植、模仿和複製,甚至相當一部分知識分子曾經以為,中國的現代化與歐美現代化的區別只是先發和後發。
潘世偉認為,中國實際上是以社會主義來實行現代化,這是本質區別,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上反覆強調的一點,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把社會主義和現代化結合起來,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原創性理論。
潘世偉指出,在馬恩經典社會主義裡面沒有現代化的內涵。如果有的話,可能也是非常朦朧的,因為馬恩原來設定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後資本主義性質,在資本主義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上面,摧毀資本主義進而形成人類新的,更美好的制度。我們將社會主義現代化賦予了社會主義新的內容。另外一個方面,中國的現代化實際上在開闢人類現代化的一種新路徑,體現了人類現代化的一種可能。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可能是一個最現實的、最合理的、最便捷的選擇。現在強調「兩個大局」,特別是前面一個大局,在理解上可能會更加深化我們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內生性的理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秀軍也闡釋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內生性。他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一直都存在著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問題。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其內生性。從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趨勢上面,這次疫情對整個世界經濟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但是中國卻成為了這次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國家。
從這個內生性,推出來一個觀點:今天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朝著什麼方向演變,越來越取決於我們自身的選擇和行動。以前我們說的國際戰略機遇期,都是靠外部的環境,我們怎樣利用外國的基礎和條件,今天的戰略機遇期更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我們怎麼選擇、怎麼行動,所以我們提出來將國內因素放到很重要的 位置,這也是我們並列提出兩個大局很重要的一個前提。
胸懷兩個大局,需要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胡偉教授在發言時指出,「兩個大局」觀點的提出,是我們改革開放以後的一個重要理論成果,因為如果不改革開放,就不涉及到統籌國際大局的問題。
胡偉表示,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談不上去統籌「兩個大局」的問題,因為基本上是封閉的。即使國內,我們過去大局也沒把握好,我們也沒有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工作,所以我們也談不上國內這個大局。對外,因為我們相對比較封閉,也談不上統籌國際或者說對外開放,而且當時中國同時跟蘇聯和美國鬧翻,是腹背受敵,在國際上相當被動。
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同志就特別強調我們既然對外開放,就必須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我們今天在思考「兩個大局」的時候,一定要站在這樣一個背景上去看問題,我們必須小心地維護和平發展這樣一個大局。
胡偉認為,我們在今天思考「兩個大局」,應該明白立足點是什麼?是和平與發展,還是戰爭與革命?是改革開放,還是閉關鎖國?如果閉關鎖國,就不需要統籌「兩個大局」。如果是戰爭與革命,也不需要了。正是因為現在國際國內的形勢錯綜複雜,所以我們更需要堅定中國共產黨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建立的基本方略,一百年不動搖。
徐秀軍在發言中也提到,中國是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最關鍵變量之一,這和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有很大不同。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有:第一是經濟增長乏力;第二是全球保護主義,多邊主義也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戰;第三是全球治理問題。無論哪一個方面,中國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美國單邊主義的主要表現是美國的退出外交,在此情況下中國始終踐行多邊主義,堅持以聯合國為核心國際體系。
在全球治理上,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當今世界面臨全球的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和平赤字、信用赤字。徐秀軍認為,從全球角度來說,治理赤字在不斷加大,主要表現在責任赤字、效率赤字和制度赤字。責任赤字,指的是發達國家在全球治理當中享受了諸多權利,但是卻不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如美國的退群;效率赤字和制度赤字反映了全球治理的機制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中國是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而且在一定的領域,發揮了引領作用。
徐秀軍指出,中國和世界相互依存,有兩面性,一方面相互依存可以促進和平,因為大家是利益共同體。但是相互依存也會使雙方之間存在利益分配的問題,所以中國的發展一方面可以給世界帶來機遇,但對一些國家來說,中國的崛起也帶來了威脅。「兩個大局」的內在聯繫,實際上就是反映了中國和世界的關係。
最後,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王公龍教授對會議進行了總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