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強調,我們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你輸我贏,也不會關起門來封閉運行,將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中國經濟發展開闢空間,為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增添動力。當前,一個亟待回答的重大理論問題是如何對「國內大循環」進行系統性釋義,這既是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展開深入研究和頂層設計的基礎,也是批駁「封閉內循環」「經濟內捲化」「自給自足」等觀點的前提。
供需循環
推動供給和需求之間規模、結構的動態均衡化,形成有序、順暢的循環體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努力方向。經濟全球化潮流使得任何國家都難以獨自在國內實現供需循環體系的完成。不過,全面改善、提高國內供給與需求的規模、結構和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是經濟形成高水平供需循環體系需要完成的第一要務。現階段國內供給與需求的規模、結構和質量均亟待提升。一方面,國內需求規模不足、結構不合理、質量不高,超大規模內需潛力和市場優勢尚未充分展現。主要表現為消費主導型經濟尚未形成,經濟復甦更多地依賴投資發揮關鍵性作用。另一方面,中高端供給不足、一系列大宗商品供給缺乏有效支撐等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表現為生產領域大量中間產品低端化鎖定現象,亦表現為生活領域的中高端最終消費品供給的匱乏。
產業循環
以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為基礎,以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為方向,有效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產業循環體系,是形成「國內循環」主體的重要保障。建設產業循環體系的重點是工業,尤其是製造業。一方面,要大力建設加工製造業循環體系。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促使人們反省,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單純基於自身技術先進性視角,而對大量自身技術和附加值含量相對較低的加工製造業廣泛存在的內生性和必然性進行質疑或否定的做法,正是這些產業對於國家經濟社會安全、就業吸納、龐大規模外匯儲備的形成等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此,應充分利用我國所具有的巨大的戰略騰挪區域空間優勢,統籌加工製造業在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之間的梯度布局,統籌各工業門類之間加工製造能力布局的動態性平衡,統籌工業產品加工製造能力在有效應對各類重大突發事件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衡,從而形成基於大國內生需求的加工製造業循環體系,確保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安全。另一方面,要繼續強化優勢產業領先地位,抓緊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建設面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現代化產業循環體系,真正築牢強國之基。
科技循環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技創新實現了由「跟跑」為主向著「跟跑、並跑、領跑」的歷史性跨越。但創新意識和文化氛圍匱乏;長期偏重應用研究,而對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尤其是缺乏前瞻性基礎研究;國家創新體系中,企業主體性、市場導向性和產學研融合性尚未得到較好的貫徹;人才隊伍結構和質量評價體系不合理;研發投入規模偏低、結構失衡等問題依舊存在。如何在營造崇尚科技創新和專業的社會氛圍中,構建科技循環體系,以科技循環體系催生新發展動能,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是形成國內大循環主體的關鍵。科技循環體系的形成,一要鼓勵大膽探索,允許失敗,長期堅持,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二要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推動有利於新技術、新知識的快速大規模傳播、應用和迭代升級;三要切實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科技、教育、產業、金融深度融合的國家創新體系;四要全力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大力建設國際一流人才隊伍和科研團隊。
市場循環
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循環體系,對於進一步挖掘我國超大規模內需潛力,全面提升供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在推進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方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正在充分顯現,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得到激化,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斷夯實。但也要看到,各類市場的開放性、競爭的公平性和運行的透明度仍不能完全適應市場化、法治化要求,特別是發展滯後的要素市場,成為市場體系構成的重大短板。在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係的基礎上,如何打通區域之間的市場梗阻,真正推進全國市場一體化,已經成為構建國內市場循環體系的重點。尤其是在省際、市際、縣際之間競爭仍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要驅動力的客觀現實下,各地的競爭性政策並不一定有利於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為此,一是以率先、積極推動以城市群為主要載體的更大範圍的區域性市場循環體系,在城市群內建立一致且有執行力的政府行為準則和市場規則,徹底消除城市群內的各類隱性市場壁壘,為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循環體系奠定區域性擴展基礎;二是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為牽引,推動城鄉市場一體化,為形成全國統一市場循環體系奠定農村市場累積和質變基礎。
體制循環
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是構建國內循環體系的根本保證。供需能力的釋放、產業轉型升級、科技創新、全國市場一體化、民生改善等,都離不開對固有傳統利益格局的體制機制藩籬的破除。所謂體制循環,就是要在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使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各類市場體制機制普惠至所有區域、產業和市場主體,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促進經濟社會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當前,構建體制循環體系,要在黨的全面領導下,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全面夯實市場經濟基礎性制度,如高標準市場體系、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市場經濟法治體系和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市場規則體系,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
民生循環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基點,也是其目標。民生循環就是要在短期內能夠有效緩解全球性重大突發事件所帶來的就業、應急物資等壓力,在中長期內建立更為完善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住房保障供應體系和居民收入分配格局等。民生循環體系的健康運行構成了經濟社會良性運行軌道的基石。今後一個時期,民生循環體系建設所面臨的更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切實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雖然從絕對值看,我國已經形成世界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但這一群體佔我國總人口的相對比重仍然偏低。收入偏低的農民和城市相對貧困人口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更高,對於擴大內需規模和優化內需結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提高這兩個群體的收入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李江濤)
理解「國內大循環」的六個維度-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4112656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