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述:劉世錦
編 輯:李晟達
來 源:正和島商業洞察
「中國經濟增長十年展望」這個課題我們堅持了八年,抓住了中國經濟在過去八年中的一些重要變化、重要節點,並且提出了一些觀點。
今年原定的題目是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問題,但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我們的整個經濟和預測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所以,大家現在看到的這本書,是基於疫情的大背景之下,叫做戰疫增長模式。書中不僅涉及短期關注的問題,特別是政策、形勢判斷問題,還包括中長期增長動能(即結構性潛能)和改革的問題。
01、疫情是一次沒有規劃的壓力測試
疫情來臨,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從整個經濟形勢來看,上半年包括7月份,中國經濟的表現總體上是符合預期的。但是,還有一些超預期的量。疫情是不期而遇的,帶來的壓力很大,這對中國經濟來說是一次沒有規劃的壓力測試。
其中有三個特點需要關注。
第一點,出口的問題。
之前我們判斷出口二季度以後可能會大幅度下滑。但從最後的結果來看,出口小幅增長。這說明中國的出口行業很值得關注,這一次它展現出了非凡的競爭力。
這個競爭力表現為快速的市場應變能力和增長的韌性,這也證明中國的出口行業是能夠經受大風大浪的。
第二點,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經濟恢復總體符合預期,但是目前需求恢復還是比較慢,要慢於供給。
這裡可以解釋為供給側的主體都是企業或者一些機構,而需求側更多的是個人和市場化的反應。而機構的反應速度一般是快於個人的。
第三點,疫情到底給經濟帶來了什麼影響。
最主要的影響還是短期的衝擊,疫情過去以後經濟已經慢慢恢復。但是,疫情確實也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改變。
例如疫情衝擊促進了數位化的發展,但是,數位化發展的同時,會不會導致在疫情之後,一些產業永久性的減少?
比如,疫情期間許多會議轉為線上形式,從開會的角度來講,是很好的。但是對服務業的影響確實是比較嚴重的,航空業、酒店業、餐飲業肯定會有影響。
總的來說,我認為中國經濟在總體上恢復得不錯,儘管有恢復不平衡的狀況,但是如果正常的話,三四季度應該能夠恢復到5%—6%的增長速度,全年可以爭取3%左右的增長。
02、拓展新的結構性潛能很重要
如何評估中國經濟增長?我認為可以用相對增長率這樣的概念,也就是用中國的增長率和全球的平均增長率進行比較。
比如,2019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率是6.1%,全球是2.9%,這個相對增長率差值大概是3.2個百分點。
如果2020年中國增長率達到3%,全球是-3%,這樣相對增長率將會達到6%,也就是說由去年的3.2%到現在的6%,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長狀況還是不錯的。
從宏觀政策來看,前段時間是一個特殊時期,出臺了很多非常規的措施,主要是以宏觀救助為主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
但是隨著經濟逐步回到正常的增長軌道,宏觀政策應該也回歸常態。
當然,目前還不需要明顯收緊,但是一方面要防止資金過度流向股市、房市,刺激泡沫,同時要穩定宏觀槓桿率。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實體經濟怎麼通過金融提供支持,如何打通渠道,如何提升生產力,這也是現在宏觀政策需要關注的問題。
更重要的一點是,今年上半年我們通過宏觀政策對經濟進行救助恢復,當下半年經濟逐步轉向正常軌道以後,要把注意力轉到拓展結構性潛能上來。
宏觀政策的作用其實是有限的,也是短期的,特別是受到了大的衝擊以後,宏觀政策的作用比較明顯。但是如果轉向長期,中國經濟還想保持增長,就必須拓展一些新的結構性潛能。
所謂結構性潛能是指中國作為一個後發經濟體,在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發展的潛能。具體來說是兩方面。
第一,追趕潛能
目前中國的人均GDP是1萬美元,發達經濟體的門檻接近3萬美元,而多數都是在4萬美元以上,美國是6萬多美元,其實我們和發達經濟體至少有3萬美元的差距。
最近幾年,大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狀況可能有些樂觀的估計,有些可能是過度樂觀。其實從人均GDP的角度來講,至少3萬美元的差距擺在眼前,我們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發達經濟體已經做了的,中國也應該做,我們還是要大量吸收發達國家的一些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一些體制機制。這個學習和發展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第二,新湧現的潛能
即與發達經濟體同步、有可能並跑甚至領跑的潛能,主要是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等。
03、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既有現實需要,也符合發展規律
說到雙循環問題,應該是開放的、內需為主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無論是國內循環還是國際循環,出發點和歸宿點都在國內。都以內需為基礎,都是為了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從國際範圍來看,大國一般都是以內需為主,即使對外開放度高,對外貿易比重也相對較低。
第三,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超大型經濟體,擁有14億人口,是一個中等收入群體達四億人的統一市場。所以,我們和其他大國相比,更有必要和可能形成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大循環。
第四,中國已經到了服務業比重提升,並逐步處於主導地位的增長階段,內需在整體經濟活動中比重上升,這是必然的。
所以,我們現在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有現實的需要,也符合發展規律,事實上我國經濟一直是以內循環為主的。
現在的大循環至少有兩個特點,第一要提高內需比重,第二要提高關鍵技術和重要產業鏈的可替代性和抗衝擊的韌性。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對外開放的後退,更不是關起門來搞自給自足。相反,我們需要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這種開放應當是:
適應不同國家、地區市場變化的開放;
適應開放程度周期性變化的開放;
更有韌性和彈性、更具抗衝擊性的開放;
基於制度規則的開放;
能夠維護和引領全球化長期發展的開放。
04、「1+3+2」的結構性潛能
國內大循環,到底怎麼循環起來?
還是要發揮結構性潛能的作用。
應該建立一個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設為龍頭,以產業結構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為主體,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的這樣一個「1+3+2」的結構性潛能的框架。
「1」是以都市圈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下一步中國的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
「3」是指中國經濟實體經濟這個方面現在存在的三大短板。
我們的基礎產業效率不高,存在不同程度的行政性壟斷。在主體部分,我們需要消費結構升級,與此同時,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中等收入群體的規模不夠大。下一步中國內循環的主要需求來源就在於擴充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
我們的基礎研發能力,特別是原始基礎研究、源頭創新,能力還是比較弱的。這方面能力的建設,現在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有些方面的差距不是在縮小,很可能還在擴大。所以,下一步我們在實體經濟內循環的過程中,需要補上這三大短板。
「2」就是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作為兩翼。
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是橫向的、對全社會各領域都會發生影響的要素。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不僅為追趕進程提供支撐,也可為全球範圍內發展方式的轉型提供引領。
所以簡單來說,「1+3+2」的結構性潛能,就是一個龍頭引領,補足三大短板,兩個翅膀賦能,這是一個形象的說法。
05、如何才能有好的循環?
如何把結構性潛能發揮出來呢?我覺得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是要通,不通則痛。現在有幾點件事情要連起來。
第一,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消費市場的規模經濟帶動商業模式的創新,然後再帶動技術創新。
第二,我們要利用消費市場的優勢,成為全球產業鏈效率最高、應變能力最強,具有高生產力的創新大國,把消費能力轉化為生產能力和創新能力。
這樣,中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提高了,消費能力提升,才會進入一個循環,這才是國內大循環的基本含義。
所以,消費、人力資本提升、生產大國和創新大國,在這幾者之間形成一個循環,是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全球化的理念和規則制定上,我們不能往後退,當然也不能停滯不前,而是應該往前走,至少爭取道義上的支持,在博弈中處於有利位置,對全球開放發展起到引領帶動作用。